APP下载

学术咨询

2015-02-13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义学术语研究

学术咨询

[编者按] 为丰富辑刊内容,便于读者及时了解学界动态,本辑刊决定自第2卷第3期起增加术语、书讯与会讯版块,每期介绍三五个术语、三五部新著、两三个会讯,望各位方家不吝赐稿。

一 术语

(一)元创作

元创作(metacreation)派生自古希腊语前缀meta-(元),意为after(后)、in consideration of(鉴于)、pre-(前)和trans-(跨越),源自波波维奇的《文学翻译分析词典》(Dictionary for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1975),由打字机编写的文学翻译脚本,完全有必要更新为电子时代的元媒介,以计算机为媒介创生元文本,将直觉与思想、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元创作被界定为“二次、派生文学创作,其创生动力源自另一文学文本,先于元语言(分析)活动而存在。元创作的本质是翻译,系译者对文本生成过程的吸收和综合”(Popovič 1975:12)。怀特洛出版《元创作:艺术与人造生命》(Metacreation: Art and Artifcial Life,2004),推崇模仿现实生活品质,缔造人为科技艺术体系,并使其如同新媒介一般鲜活。格雷于2009年写作“元创作”探讨跨越介质的翻译问题,指出波波维奇可能忽略了他界定中所言的事实,即元语言的关注力不仅是分析性的,还是理性的,他着重于词汇、术语和语法层面的具体规则,而元创作也可创作出虚构作品,即使读者或译者颇为震惊的本能的自由语感。在多层面意识到(非)教条的艺术间性研究,一首元诗歌须介绍对“原文本的润饰”(Popovič 1975:13),以期改变该散文翻译的诗学本质。近代派生出许多类似元创作的术语,如metasemiotics(元符号学)、metacommunication(元信息传递)、metalanguage(元语言)、metatext(元文本)、metasign(元符号)、metaterm(元术语)、metacomment(元评论)、metadata(元数据)、metaethics(元伦理)、metalogic(元逻辑)、metascience(元科学)、metacritique(元批评)、metafiction(元小说)、metahistory(元历史)、metanarrative(元叙述)、metapoem(元诗歌)、metasensibility(元意识)等。(贾洪伟撰)

(二)有声翻译

“有声翻译”系vocal translation的汉译术语,系从符号学角度探讨歌曲、赞歌、歌剧、戏剧等语音艺术内容翻译的术语,其主要的界定者和使用者为翻译理论家格雷。早在1996年,格雷就在《歌剧翻译——皮尔士翻译瓦格纳》一文中探讨过有声翻译问题,之后于1997、2002、2005年均谈过这一问题,但有关有声翻译的界定则始于“歌曲与意义:语内与符际有声翻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歌曲与意义:语内与符际有声翻译研究》(Song and Signifcance: Intralingual and Intersemiotic Vocal Translation,2005)序言。格雷认为,有声翻译古已有之,近来却成为翻译研究的新领域,遂将其界定为:“音乐诗学或诗学音乐学形式、样态和技能这一杂糅艺术中诗歌语境的翻译,将面对面演出中的音乐和唱诵语言艺术媒介的相互抵触作用融于一体。”(2005:7)10余年来,格雷一直在探讨艺术歌曲和赞歌有声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其理论与研究模式可为中国戏曲演出翻译提供有效的翻译样板,也可为中国有声艺术的符际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贾洪伟撰)

(三)词网

汉语术语“词网”有三个英语对应术语,分别是word-webs、lexipedia和wordnet。word-webs系用网络形式表述词义的模式,该词网中语词间的联结关系常以迪斯联想心理实验、简金斯联想心理实验、柯林斯与奎廉层级关系实验取得的结果为依据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词网至少存在三种联结关系:同语义场的概念联结关系、成对词之间的联结关系和相同词类的联结,但各联结关系之间有强弱之分,强者所需联想的时间较短,反之则较长;层级组织并非总是以规则为构建基础,有些同类语词根本没有反义词,如兄、弟、姐、妹等;联想实验提供的联结关系非常有限。①有关该类词网的具体内容,参见贾洪伟:《国外语义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2-143页。Lexipedia系词汇与百科全书英语词根的合成术语,是以万蒂奇学习平台多语概念网为基础构建的在线语义关系网络,以动态的词网(word-web)模式呈现语义关系,具有字典和同义词典的参考功能。Wordnet系198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米勒、贝克维克、菲尔鲍姆等以分离性假设(语言中的词汇成分课可从语言中分离出来加以单独研究)、模式化假设(关注词汇含义之间的系统模式和关系)及完全性假设(尽可能把词汇知识储存在词网中)三类假设为基础,研制以浏览器形式呈现词义形式的英语词汇关系数据库。该数据库集字典与同义词典于一体,将英语词汇归为同义词集合,提供简要的界定和用法例证,列举同义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用于文本自动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纵观三类词网的性质可见,其思想均源自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词义心理模式,特别是索氏以树形图模式展示词义与词形之间心理关联的思想,第一类属于传统语义场的变体,后两类均为索氏联想词义网络的现代网络化变体。(贾洪伟撰)

二 书讯

(一)《国外语义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贾洪伟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该书以作者同名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以“史—论—法”相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以“宏观—微观—再宏观”的认识规律为发展脉络,以1906年后训诂学与语义学结合构建新训诂学及1930年代中国引进现代意义的语义学为主线,考察语言意义研究本土化进程、国外语义学研究方法和路径、中国译介国外语义学的历史、术语演变、现代语义学引进和本土化成因、国外语义学对中国语义学产生的影响与启示,介绍当时国人在什么情况下,以何种方式引进了哪些语义学理论,对中国语义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今日中国语义学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如何在引进、模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廓清中外语义学之间的承袭关系,为中国语义学史的探索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和参考,基本上遵循了史学研究的“述往事、思来者、明道理”的学术精神。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阐述研究问题与覆盖范围,综述研究历史与现状,确立文本构成及研究方法,为后文奠定背景、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二章以1906至2012年间语义学著述为据(其中1930至2012年间专著近90部、论文990余篇),呈现中国训诂学本土变革和国外语义学在中国传播的脉络,以学科大事件为据,划分此期中国语义学的历史分期,挖掘各时期的理论观点及其影响;第三章从国外语义学传入中国早期的译述、编译、翻译文本入手,以案例分析为基础,探讨引入国外语义学的内容、历史状态和方式途径,为后文的分析奠定史实基础;第四章以文化语言学、情境语义学、模糊语义学、认知语言学为例,探讨新兴语言学理论对语义学发展的影响,指出上述各领域存在的不足;第五章从学科建设、术语引进、术语流变、研究方法引进与演变等角度,挖掘国外语义学对中国现代语义学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第六章概括中国现代语义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术语、理论接受状况、学科建设和学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参考建议;第七章讨论研究主体以外的相关问题,如语义学产生的缘由、国外语义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成因、影响语义学典籍译介的因素、研究启示,以及不足与展望。附录则录入了瑞恰慈为李安宅《意义学》所撰弁言原文与李安宅译文和作者译文二则、《语言的理性原则:语义学纲要》法语原文。该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现代语义学的专门史著作,标志着中国现代语义学宏观研究的新进展。(贾洪伟撰)

(二)《突厥语族语言研究》(王远新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该书以作者发表的突厥语族语言研究的论文为基础,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描写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形式语义学的研究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以微观与宏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为发展脉络,考察哈萨克语、土耳其语等、突厥语族语言的词序、后置词词源、确定方向的方法与术语、人称代词、语法化、语义、与格、向格、与—向格、时空认知、语言口语化与文字拉丁化政策等问题。全书共分20章,每篇论文为一章,大体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哈萨克语名词修饰语的语序、与—向格功能及哈萨克族诗歌的结构特点;第二部分着重土耳其语状语顺序与认知的关系、人称代词,土耳其语言口语化与文字拉丁化政策与改革;第三部分哈萨克土耳其语并列复合词词素顺序、意义特点与文化特点,以副词构成为例探讨构词法问题,讨论哈萨克土耳其语完全重叠式的构成与意义特点,考察两门语言中变音重叠的方式及其意义;第四部分梳理突厥语族确定四方的方式与术语、后置词词源问题、包括式与排除式范畴,以及方位词语法化趋势及语义特点,从语言学角度探索突厥语族的时空观念;第五部分侧重克普恰克语法的变迁、特点、性质、文献以及《克普恰克语法》的编写背景、资料来源及相关研究成果,《库曼语汇集》的刊本与译文相关问题,以及阿尔泰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附录部分主要是书评:《突厥语研究的一部力作——王远新著〈突厥历史语言学研究〉读后》。该书可谓国内突厥语族微观研究的一大力作,标志着国内突厥语族研究的新进展。(贾洪伟撰)

(三)《〈牛津英语词典〉与众源编纂模式》(秦晓惠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该书以作者同名博士论文为基础,以学科史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思想,抱持“宏观—微观—再宏观”的认识论规律,考察英语经典词典——《牛津英语词典》众源编纂方式的形成与演进,从古典到现当代,从纸媒、电子媒介到网络媒介,止笔于大众可自愿参与编辑的维基百科,从而构成了“众源编纂方式”的全程回顾。全书共有七章,内容可依据“宏观—微观—再宏观”脉络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选题依据与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问题与目标、研究方法、文本结构与框架。第二部分阐述众源方式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体现和应用,侧重于主编默里以前众源编纂方式的历史生态(语言爱国主义运动、语文学研究的使命、比较语文学的兴起、科学历史主义的号召)、启动众源编纂方式的内因与外缘、众源编纂方式的价值与依托对象等;默里时代众源编纂方式的具体实施状况,如选材范围、阅读计划、聘用人员、志愿者队伍、代表人物、激励措施、质量控制等;后默里时代众源编纂方式的发展,如聘用编辑队伍、发扬志愿者的作用、补编《牛津英语词典》、众源方式的变革、词典媒介的变迁等;第三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当代学者视角重构历史角度,评估众源编纂方式,鸟瞰众源编纂方式在网络在线《牛津英语词典》中的演变与发展,从当代词典学与应用语言学角度描写众源编纂方式的使用现状,预示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该书系国内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牛津英语词典》采用众源编纂方式的史学著作,在国内词典编纂方式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贾洪伟撰)

猜你喜欢

语义学术语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论英国学者的语义学简史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事件语义学框架下“给”句式歧义的形式化描写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