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分析《猜火车》中的俚语特征

2015-02-13程潇菊

英语教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俚语语汇文学作品

程潇菊

俚语是一种非官方性且非口头化的语言形态,它是普通公民在基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经常使用的简洁而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包含较为充分的地方特色,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以及活泼多变性等表意特征。英语表达体系中将俚语定位为在非正式交际环境中使用的、非标准化英语形态,使用俚语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表达某些特定的含义(窦晶 2011)。在现存的英语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着数量庞大且层出不穷的俚语表达实例,英语世界文学史版图中的众多优秀作家都倾向于使用俚语来表达某些隐晦性的或者是不易为官方性语汇元素所承载的意念元素。鉴于此,研究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俚语表达现象,将会对良好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在表达意蕴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小说《猜火车》为切入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其中所包含的俚语表达特征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一、俚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简析

(一)群体限定性

对俚语的言说者群体进行系统限定,意在基于社会学角度,将俚语的使用者群体进行精确的划定。在这一对象族群的内在结构关系中,俚语真正成为保障人际关系稳定交互运行的主要媒介,同时也成为了一种鲜明的身份象征,直接导致不具备俚语使用技能的独立个体被排除在群体交际实践行为之外。

(二)口头实用性

口头实用性是俚语最基本的发展性,以及描述性特征。相对于俚语表意形态在英语文学作品创作实践中的应用,在英美民众的日常化社会交际实践中,往往更能够较为真切地感知俚语的广泛应用。在英美国家民众日常化的交际实践中,俚语的适当运用往往能够相对充分地发挥缓解交际活动空间气氛形态的客观作用,使相对正式的民间会谈实践逐步显现出轻松而休闲的客观氛围。口头化的俚语,能够鲜明展现言说者的主体特征,在包含情感元素的对话中,逐步减小交际行为双方主体的心理距离。

(三)时间阶段性

俚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生活时代以及生活环境的逐渐演进,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就词素和语汇的角度分析,在某一个具象的历史时期之内,十分盛行且通用的表达模式以及元素,极有可能在之后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在民众的生活环境变迁中被湮没,同样,现在流行的俚语表达元素,也终将在历史车轮的倾轧下,化为尘埃。

(四)低俗存在性

在英语表意形态中,俚语本身始终处于非标准化语言集合(王瑜 2006)。它的词汇缘起本身就与民众的日常化生命流转路径紧密相关,因此,在初始表意元素的形成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低俗性以及淫秽性特征,这些表意元素往往都是民众在正式化社会交往实践中避免使用的语汇,所以,其本身在随意化以及低俗化的发展路径中,将会不可避免地面对强烈的不可控性特征。

(五)特殊功用性

英语表意世界的文学艺术创作,通常使用的都是标准化的英语语汇,但是在特定的表意对象环境中,作者往往需要借助俚语表现元素来实现对某些特殊语言表意目标与情境的精确表达,这一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展现出俚语表意元素在英语文学作品创作实践中的特殊作用。

(六)地域发展性

俚语表现形态在发展地域层面的现实差异,将会具象地引致其在语素组成模式以及表达实践路径角度的现实差异,缘于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语法表意,以及词汇构成角度的精确性要求差异,使得英语世界的俚语表现元素在地域之间存在着极其鲜明的现实差异。

(七)隐秘性

俚语的最后一个表意层次的描述特征在于它的隐秘性,这一特性与它本身赖以产生的群体性特质紧密相关,缘于其本身在产生群体环境层面的有限性,引致其在语汇构成体系中相应地存在着一定数量仅供群体内部成员交际使用的词汇表达形态,间接实现了俚语表达的隐秘性特征的现实构成。

二、以《猜火车》为例,分析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俚语表意特征

俚语表意元素因其本身具备的多样化、具体化表意特征,得到了民众在基本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时至今日,俚语已经成为民众日常化生活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英语世界文学创作实践中往往通过经常性地使用俚语来实现对民众基本生活环境以及交际实践形态的描绘,在这一方面,小说作品《猜火车》就是一个颇具特色的重要代表。

小说作品《猜火车》由英国作家欧文·威尔士创作,这部作品生动真切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内,苏格兰地区底层民众堕落沉沦的日常生活形态,是一部颇受年轻读者群体欢迎与追捧的优秀小说艺术文本,在这部书的叙述语言路径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俚语式的语汇以及词素,是英语世界国家使用俚语创作小说文本的实践性代表,是穿越历史时空的不朽经典。这部小说既具备上世纪80年代历史时期内典型化的怀旧式叙述风格,又具备对未来社会生活客观发展趋向的潜在预测。

小说在描写和揭示特定历史时期之内年轻人遭遇的现实化社会生活实践环境的过程中,将英国爱登堡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发展特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客观呈现,实现了对英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发展情境的现实揭示,是俚语元素应用于英语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重要代表。

接下来,笔者尝试性地节选书中的某个对话场景片段,以分析其中展现的俚语特色。

Swanney’s Flat/Day.

Swanney:You will need one more hit.

Renton:No,I don’t think so.

Swanney:To see you through the night that lies ahead.

Renton:(voice over)We called him the mother superior on account of the length of his habit.Of course I would have another shot:after all,I had work to do.

在英语文学作品的汉译推广实践中,想要将其中包含的俚语词素的含义运用汉语进行精确表达,往往不会很容易实现,翻译者只能做到根据对话或者是自然描写段落的客观展现情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其中含义的精确理解,之后使用尽可能简洁准确的语句实现对其中感知到的表意对象实施近似化描述,才有可能实现预期化的表意实践目标(梁健丽 2012)。

在这里,想要在英语文学的艺术作品的汉译实践中获得最佳的实践效果,必须重点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的方面:

第一,必须明确小说文本中使用俚语元素开展表意实践的人物身份特征,及其所现实隶属的具象群体。

第二,探讨俚语表意元素的言说者对其听众所产生的现实影响,以及这些现实影响境况将会引致的现实性影响。

第三,探讨言说者在表意实践中具体采用的表意方式,以及这种具象的方式直接具备的客观性表意效果特征。

在上述的《猜火车》小说情境片段中,涉及了两个典型的俚语词汇的比喻用法,分别是hit和shot。hit在英语中一般为名词词性,翻译为打击、碰撞、风靡一时、(击球)得分等,而shot的名词含义为射击、开枪、射门、注射等。

在这个片段的翻译实践中,根据上下文的片段与场景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在比喻义的翻译实践理念的指引之下,将这两个词汇分别翻译为医学体系中的“一剂”和“一针”,实现对包含英语俚语表意元素的文学作品片段的最简翻译输出实践目标,间接感受英语俚语表意的社会语言学实践特征。

三、结束语

要想在包含英语俚语表意元素的文学艺术文本的汉译实践中顺利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对英语表达实践中俚语元素的社会语言学特征实践进行充分的科学化掌握,这样才能达成在此基础上实现相关翻译实践工作行为的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

俚语语汇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为什么俚语透漏的信息比你以为的更多? 精读
课堂重地,俚语免入?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50个关于午夜狂欢的俚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