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弟子规》的视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15-02-13樊翠香王亚空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037009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弟子规长辈传统

樊翠香,王亚空(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

从《弟子规》的视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樊翠香,王亚空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037009)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篇中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该文从《弟子规》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研析了弟子规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弟子规;传统文化;教育

一、《弟子规》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参照

孝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基石,也是贯穿于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的一条主线。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实质是一种心理状态和价值结构。孝顺虽然是人的最大美德,但它是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这种美德不是与身俱来的,而要靠后天教育而成。《弟子规》囊括了孝文化的精髓,而且把孝文化强调的“敬养、敬享”两大主题,以及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德性精神和知性觉悟,全都融入到人们的伦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人可以实践的孝道规范。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且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亲母亲生气、伤心。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亲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父亲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亲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亲母亲蒙受耻辱。当父亲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亲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最难能可贵的。父亲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由此可见,弟子规是践行孝文化的最好规范。我们对孝文化应采取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原则,在坚持和发展中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的社会主义孝文化。

二、《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及现代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而儒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中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形式,是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础。《弟子规》是从儒家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以孝为先,以信为本。儒家认为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整部《弟子规》围绕一个“孝”字。书中要求从个人修为做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强调做人要从人性的原点“孝”出发,首先修养身心,当德行充盈,在家就可以让家庭和谐,全家长幼有序共享天伦,治理国家就能起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从而带领并影响自己的团队、国家共同建设幸福家园,共谋和平安宁。“信”是儒家文化中的五常之一,是守信的意思。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交往之道、立国之基。《弟子规》把诚信作为做人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指标。如果一个人能诚实守信,就能打造出可靠的个人品格形象,就能用这种人格魅力吸引一大批有德有能的人合作共赢,小到幸福自己的人生,大到管理一个组织、单位甚至国家。如果一个企业能诚实守信,能对自己的员工负责,能对消费者负责,必然能打造良好的企业口碑获得良好的声誉,如果全社会都能形成诚实守信的风气,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形成有中国特色者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容易得多了。

三、《弟子规》与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居于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有着无可取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因此,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完成其现代化,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对构建现代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弟子规》从宋朝开始推行,在中国流传有近千年的历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时,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使之为青少年教育实践服务。研究借鉴和发扬光大。但是必须注意到,在探究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现代化的时候,必须采取“扬弃”的方式 即应当在取其精华的同时剔除其中的糟粕,不可生搬硬套,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四、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

《弟子规》是现今优秀的古代蒙学教材,其内容中的三个重要内涵 “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构成一条情感教育主线。《弟子规》的最终指向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而这正是国学教育的珍贵之处。“入则孝”旨在感恩父母。听父母话;照顾父母起居;不任性,不藏私;满足父母心愿,不讲条件;父母有错误时,用委婉的方式规劝;精心侍候病中父母,办丧事要心存哀戚、合乎礼节。“出则悌”旨在尊重教育,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吃东西时,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长辈呼叫人时,自己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尊重,说到底是一种爱心的付出,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我们只有尊重他人,对他人奉献出真诚的爱心,才会得到他人爱心的回报。“泛爱众”旨在关心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让孩子学会关心,其实也是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未来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只有会关心别人的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五、由《弟子规》看中国的传统教育

《弟子规》强调孝悌,强调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强调伦理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修养;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小的单位;《弟子规》先从“孝悌”说起,也就是先从自己家庭入手,做到齐家。之后就应当“爱众”,“亲仁”。因为中国一直讲究仁政,有了仁爱之心,才可以施仁政,才能形成正确的治国理念并将其付诸于实践。最后,《弟子规》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才可以学习技能、知识。德智双修,德育先行。这是中国古人的关于成人成才的最基本认识。

[1]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修订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2]钟茂森.细读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3]蔡礼旭.细讲弟子规[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梁景时)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Based on Disciple Rules

FAN Cui-xiang,WANG Ya-kong
(Datong University,Datong,Shanxi 037009,China)

Disciple Rules is China's traditional primers,its core is"filial piety,love and respect one's elder brother,prudence and integrity,universal love and benevolence"and so on,has the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meaning.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ciple Rul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Disciple Rules;traditional culture;education

G642

A

1008—7974(2015)01—0142—03

2014-09-10

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NCET-11-1039)

樊翠香,女,教师,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弟子规长辈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长辈篇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老传统当传承
弟子规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弟子规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