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百年述略(下)

2015-02-12李建军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言传奇小说

李建军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百年述略(下)

李建军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三、作家作品研究

(一)《丽情集》、《青琐高议》、《云斋广录》等重要选集研究

张君房编《丽情集》汇集古今情感之事,刘斧编撰《青琐高议》保存许多完整的宋人小说,李献民编撰《云斋广录》收入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三部集子都是宋代文言小说集里的上佳之作,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对三部集子有详尽的分析和精到的论断,认为《丽情集》是“唐宋小说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选集”,“体现了传奇体小说在宋代的某些新发展”;指出《青琐高议》在小说发展史上有一些新的演进,体现在史才和诗笔的分别发展、写出一些前所未见的新型妇女形象、有非常明显的通俗化倾向等方面;指出《云斋广录》“进一步向通俗小说靠近”,“可以看到古体小说和近体小说交流互补的迹象”[38]。这些看法都是通观中国小说史后得出的真知灼见。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萧相恺《宋元小说史》对宋代文言小说作家作品的分析也非常透辟,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对《丽情集》、《青琐高议》、《云斋广录》、《绿窗新话》、《醉翁谈录》的个案研究也非常深入①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另外,江南《〈丽情集〉小考》、王亦妮《〈青琐高议〉与宋代传奇小说》、赵丽君《宋传奇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以〈青琐高议〉为例》、向倩《〈云斋广录〉传奇小说研究》是对《丽情集》、《青琐高议》、《云斋广录》进行专题研究的学位论文,可以参看②江南《〈丽情集〉小考》,复旦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王亦妮《〈青琐高议〉与宋代传奇小说》,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赵丽君《宋传奇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以〈青琐高议〉为例》,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向倩《〈云斋广录〉传奇小说研究》,四川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二)洪迈《夷坚志》研究

洪迈用整整60年完成的420卷小说“巨编”《夷坚志》,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也是宋代文言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中的重头。1980年代之后,学界对其书的整理、研究颇有成果,现择要述之。1981年中华书局何卓点校本以涵芬楼编印的《新校辑补夷坚志》206卷为底本,并增补《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之佚文为1卷,共207卷,为目前较为完备之本[39]。李剑国专文《夷坚志成书考——附论洪迈现象》、《夷坚志佚文考》,专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之“《夷坚志》叙录”以及主编的《中国小说通史》第六编第四章“《夷坚志》及其支流”,对《夷坚志》的作者生平、历代著录、成书过程、版本流传、辑佚情况、素材来源、写作方法、后世影响作了非常深入的考辨,成为《夷坚志》研究尤其是文献研究方面的权威成果之一。另外,李先生辑校之《宋代传奇集》收入《夷坚志》中155篇传奇体小说并精细校勘,该部分如单列出来可以视为上佳的《夷坚志》选本③李剑国《夷坚志成书考——附论洪迈现象》,《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3期;《夷坚志佚文考》,《天津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2期;《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小说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台湾学者王年双博士论文《洪迈生平与〈夷坚志〉研究》,对洪迈生平和《夷坚志》版本流传、故事来源、主要内容、所反映的社会情形以及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是《夷坚志》研究的重要成果[40]。张祝平专著《夷坚志论稿》,对《夷坚志》的编纂背景、作者小说观念、成书过程、版本流传、社会现实内容、小说题材、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后人的研究和评点等多方面,都作了相当广泛而又颇具深度的探讨,推进了相应研究,可谓《夷坚志》研究的重要收获[41]。张文飞博士论文《洪迈〈夷坚志〉研究》认为《夷坚志》在内容上注重趣味性、淡化了说教功能和故事的怪异色彩、呈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偏好、表现了丰富的人性,在艺术上学习唐传奇叙事模式并进一步提高、作者长期运用四六形成的作文习惯影响了该书写作风格、作者引用别人故事时又重新进行润饰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倾向、重视细节描写形成细腻的艺术风格等,这些看法值得重视[42]。王瑾博士论文《〈夷坚志〉新论》将《夷坚志》故事分为鬼灵精怪类、佛道巫神类、婚恋丽情类、科举仕宦类、世风民情类、博物杂记类共六类,并结合文本逐类进行探讨,比较细致;同时该文阐析《夷坚志》中体现的宋代文化精神、民间信仰和地域文化特征,比较《夷坚志》的价值取向与理学的差异,颇有新意[43]。叶静博士论文《洪迈与〈夷坚志〉的民间性问题研究》“以文艺民俗学的理论视域,通过对洪迈的民间立场、民间视角和《夷坚志》叙事方式的考察,试图准确地刻画出洪迈的文化性格,分析其文学观念中的民间倾向,描述南宋的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碰撞,同时对《夷坚志》的民间叙事及其意义作出新的阐释”[44],该文从民间的视角考察文人作者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生态,视角新颖独特,值得关注。

四、文化研究和叙事研究

(一)文化研究

宋代文言小说是宋代思想文化影响下的文学样式,联系宋代思想文化的宏阔背景方能挖掘出宋代文言小说外在风貌的内在根源。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把宋代文言小说作为文化现象加以思考解读,在社会文化、文学生态和小说文本三个层层递进而环环相扣的层面上加以开掘和阐释,探讨宋代文言小说在宋代文化、文学转型中的表现及其与此转型的内在关联,揭示其走向世俗的必然趋势、现象与本质”[45]。该文认为从文学转型层面而言,“宋代文学产生了走向世俗的动向,而宋代小说的走向世俗只是文学整体趋俗的一种体现而已”;从文化转型层面而言,“宋代小说的走向世俗既是唐宋文化转型的结果,又是唐宋文化转型的深刻反映。宋代文言小说总体上表现出对俗文化的倾斜,这是小说写作精神或叙事价值取向的转变”[45]。余丹《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阐释》从宋代思想文化背景的角度考察宋代文言小说整体风格面貌及其成因,发掘宋代文言小说中包蕴的丰富文化内涵,该文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宋代理学文化背景对文言小说创作动机、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整体美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史官文化精神和宋代浓厚史学氖围对文言小说创作观念、题材选择以及叙事手法的影响;宋代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市人阶层和通俗文艺兴起造成文言小说内容、体制以及审美情趣的通俗化倾向。”该文认为:“特定的时代思想文化氛围深刻影响了宋代文言小说的总体面貌,而宋代文人强烈的淑世情怀、理性精神、史官意识和世俗趣味在文言小说中也得到了反映。”[46]

宋代文言小说的时代风貌与宋代儒、释、道的影响息息相关。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设专章考察儒、释、道对宋代文言小说的影响。该文认为:“就儒家与宋代文言小说的关系而言,宋代是儒学的迅速振兴时期,文言小说正是际会了这一时代的有利机遇,作者们用文学来演绎儒家的哲学伦理道德等观念,主要是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融入了作者基于不拘一格的的奇幻想象而表达出的对儒家的尊崇景仰之情……就佛教与宋代文言小说的关系来说,本章着重探讨了小说作品中对佛教经典的顶礼膜拜……就道教与宋代文言小说的关系来说,表现在作者们主要是从形象思维出发,选择了前代仙道类小说中最为活泼最富有生机的一些细节熔融到自己的创作中,对具有奇谲怪异色彩的神仙方术也从众多方面进行了表现。”[47]吕佳《宋代文言道教小说蠡探》从儒道结合、市民文化和新道派的发展三方面着手,分析宋代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经济文化因素在文言道教小说中的体现,并分析了宋代文言道教小说的文体特色[48]。潘燕《〈道藏〉中的宋代小说研究》主要以《道藏》中的宋代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时代背景、道教小说创作概况、主题思想、创作特色等维度对宋代道教小说作了初步的整体研究[49]。

宋代文言小说中的民风民俗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设专章从风水信仰、卜术、禁忌等方面探讨了宋代文言小说的民俗特色。冯勤《〈青琐高议〉的民俗信仰倾向探析》认为《青琐高议》中的作品体现了宋代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特色,并指出该特色之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语境、市民文化繁荣及社会思潮等因素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50]。周榆华《〈夷坚志〉反映的江西民俗》探讨了《夷坚志》中所反映的宋代诸多江西民俗[51]。

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唐瑛《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设专章“宋代异类姻缘故事的社会文化研究”,阐述宋代异类姻缘故事繁盛的社会背景,探讨当时流行的冥婚风俗、浓厚的巫术观念及儒、释、道思想对宋代异类姻缘故事所产生的复杂影响[52]。张会《科举背景下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探讨了宋代科举对于社会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文学风气,进而对于宋代文言小说变迁的影响[53]。王秀娟《宋代文言小说叙事演变研究》设有专章“科举制度与宋代文言小说”,从宋代科举制度内部运作和外部效应两个维度探讨了其对宋代文言小说的影响[54]。张玉莲《宋代文言小说中相墓故事的文化阐释》致力于发掘宋代文言小说中相墓故事的文化蕴涵[55]。

(二)叙事研究

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分析,学界关注不多,王秀娟《宋代文言小说叙事演变研究》作为这方面的专门著述,颇为难得。该文探讨了宋代文言小说叙事的类型,并将其分为“继承唐意、仿唐之文”、“求真写实、可信为长”、“托古纪事、不敢及近”、“道德教化、劝谏惩化”、“民间社会、市井之气”五种类型逐类进行分析;该文还从历史叙事与小说叙事的叙事模式、以文为戏向以文为理的叙事转变、叙事修辞三个维度探讨了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艺术[54]。张玄《宋传奇的叙事模式研究》从叙事时空、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四个方面探讨宋传奇的叙事模式,并以之比照唐传奇,力求寻觅二者大同中的小异,为宋传奇在叙事文学谱系中赢得合理的地位[56]。

康韵梅《〈分门古今类事〉的叙事策略》从叙事维度研究南宋委心子所编文言小说类书《分门古今类事》,认为该书重议论轻记事以及标示改易和期使情节合理化的叙事策略,致使全书撰作宗旨单一而清晰的指向命定观,因而带有强烈的警世色彩;并指出该书在叙述特色上,呈现人物形象的弱化、情节绾合的松散、意涵建构的贫乏和氛围塑造的不足等现象,充分显示出全书在叙事美学上的退化,却着重以故事训诫世俗的作用[57]。另外,赵修霈《以“实”衬“虚”的幻设手法:论宋传奇〈希夷先生传〉、〈华阳仙姻〉、〈嘉林居士〉中的虚设时间》,结合具体文本探讨宋传奇中的“虚设时间”问题,值得关注[58]。

五、特质研究和价值研究

(一)特质研究

宋代文言小说的艺术特质和总体风格,学界一般将其概括为平实化、道学化及通俗化。关于平实化,明编《五朝小说》之《宋人百家小说》桃源居士序曰宋人小说“奇丽不足而朴雅有余”[59],后来鲁迅也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平实而乏文采”[1],学界多承此论。李剑国认为宋人小说平实化指“构思方面的想象窘促,趋向实在而缺乏玄虚空灵,语言表现方面的平直呆板而缺乏笔墨的鲜活伶俐、含蓄蕴藉”,并指出其原因在于“求实心理和史家传信意识的活跃,不能不造成灵感的枯窒和想象力的钝化萎缩。而当把故事素材正式写成作品的时候,于是便又常常依循历史家的实录原则”,“宋人小说作者的小说观念和创作方法趋于保守落后,使得他们创作意识淡漠……想象力迟钝,笔头过分老实”[7]。张祝平《论宋代小说的“由虚入实”之原因》认为宋人小说尚实之因在于:“晚唐小说由虚构铺衍向征实补史演变给宋代小说发展定下基调;宋人小说观念有浓重的求实意识,唐代小说‘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助长了宋对前代小说盛行的考据求实之风,在对唐小说虚构成就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以偏概全,误将虚构当做虚幻加以攻击;宋代统治者对小说既以之消遣,又斥其不实;宋代史学发达,取小说入史,宋人更强调了小说以补史为标准,以纪实为手段,以鉴诫为目的;宋代党争激烈,文网日张,给小说的虚构以沉重打击。”[60]

关于道学化,鲁迅曾说宋传奇“篇末垂诫,亦如唐人,而增其严冷,则宋人积习如是也”[1]。李剑国认为宋人小说道学化指“在创作动机和主题表现上对于封建伦理道德的过分执着,常又表现为概念化和教条化”,“在大量爱情小说中价值天平由情向理倾斜,义娼贞妇之作比比皆是,人情人欲人性受到蔑视,稍一涉情涉欲便被‘存天理去人欲’的教条打退”,并指出其原因在于“宋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被规范在理学樊篱中了。影响所及,便是小说创作中追求惩劝目的的刻板偏重,主题的伦理化,作品的道学气”[7]。李军均认为宋人小说创作“融贯‘德性’自觉,不仅体现在‘垂诫’性文字构成文本叙事的有机部分,且文本叙事往往围绕‘德性’展开”,“其阐释的‘德性’往往是故事的宗旨,是叙事的指归”,“‘德性’已内化于叙事进程中”[61]。

关于通俗化,李剑国认为“通俗化,或曰市井化,具体说就是市井细民题材向文人小说大量涌入,并伴随着情感趣味上市井气息的弥漫和通俗语言的运用,或者题材虽非市井却经过了市井化的审美处理”,并指出“宋人小说的通俗化开始造成这样一种趋势——文人文言小说和市民话本小说一定程度的合流趋势,这在小说史上是意义重大的……士大夫文人屈尊纡贵地接近了‘下里巴人’,把说话中的某些有趣故事拿过来,顺便也拿过说话人捏合提破的手段,并照着说话人的情趣所在,把摄材角度扩展到市民社会……有了这个靠拢,才会有元明盛行的以通俗性为一大特征的文人长篇文言小说”[7]。李军均指出这种通俗化倾向可以分为“以俗为雅”和“化雅入俗”两个维度,其中以俗为雅体现在语体的通俗性、题材的世俗性与思想感情及愿望理想的大众性、接受者的广泛性三个方面,而化雅入俗是删改文言传奇,以迎合大众审美需求的简约性和模式化[26]。宋代小说通俗化的原因,学界认为有宋代城市经济发达和市民阶层壮大、唐宋文化和文学转型、话本小说影响等多种因素,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李军均《传奇小说文体研究》等著述有深入的分析。

(二)价值研究

宋代文言小说的价值和历史地位,1990年代之前一直评价不高。明代胡应麟说:“小说唐人以前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彩艳殊乏。”[62]后来鲁迅也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1]又说:“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作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极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但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63]两位巨擘尊唐抑宋的论调,对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60年代分别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撰写和游国恩等主编的两部《中国文学史》对宋代志怪传奇都避而不谈,1980年代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文学讲话》卷帙浩繁、内容详备,但《两宋文学》部分也不提及志怪传奇小说。小说史类著述涉及宋代文言小说,多承鲁迅之论,颇有訾议,如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认为宋代文言小说“多脱离现实生活,往往模拟前人之作,较少创新,无论思想和艺术都不如前代的作品”[64]。

1990年代以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宋代文言小说作出了新的评价。李剑国认为“宋人小说(笔者按:此处指志怪和传奇)有所成就,成就不算太高……相对唐人小说尤其是唐传奇来说它有退步也有进展……它对宋代及后世的小说影响赶不上唐小说但也不能小觑”[7]。薛洪并不认可鲁迅“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之论,认为宋代是传奇小说的继续发展期,认为“通俗传奇小说在宋前已经存在,但为数较少,至北宋才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南宋,大体上已形成了一个高雅传奇与通俗传奇平分秋色的局面……这是传奇小说史上一次不容忽视的重大发展”[65]。陈文新认为相较于唐传奇,宋传奇有衰落,也有新变,衰落是就辞章化传奇而言,新变是就话本体传奇而言[66]。程毅中为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作序,曰:“宋人小说文备众体,本非一格,亦有藻绘可观如《云斋广录》所收者。且宋人小说崇尚实录,渐近人生……传奇志怪,亦多人情世态,声色俱绘,叙事则如经目睹,记言则若从口出,此可于《摭青杂说》等书觇之。宋之传奇,于搜神志异而外,或摹壮士佳人之心胆,或述引车卖策之言语,声气风貌,神情毕肖,千载而下,犹可。自兹而后,小说一家,蔚为大国,可以兴观群怨,或且优于诗赋。”[16]对宋代志怪传奇作了较高评价。

丁峰山认为就笔记小说而言,“宋人笔记是魏晋笔记小说初次文本定型、规范后的又一次定型、规范过程,不仅强化了原有规定性,且自己的面貌特色成为后世的楷模和定式……其影响力超过唐代是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就传奇小说而言,“明、清以来的传奇体小说在选材、流派、主旨、风格上受宋传奇的滋润要多于唐传奇”。再加上话本小说对后世通俗小说的影响和小说学成就、小说文献整理贡献,丁先生指出:“宋人另辟蹊径,把小说带上了朴雅平淡、通俗自然的新路……从小说(文学)发展的综合历史维度着眼,宋代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贡献和影响不低于甚至高于唐代,其历史地位在唐代之上。”[67]

概而言之,百年来,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在文献整理与研究、传奇小说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化研究、特质研究和价值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在志怪小说、轶事小说研究方面还稍显冷清,成果寥寥,同时在叙事研究方面也关注不多,成果较少。另外,正如李剑国先生所言,“文言小说在长期流传和积淀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意蕴丰厚的母题和意象”“因此借用原型批评方法进行原型意象和母题研究具有广阔天地”[68],宋代文言小说因为与民间信仰、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而在原型意象和母题方面意蕴非常丰厚,但这方面的话题可能还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应该是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的一个拓展方向。

[38]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9]洪迈.夷坚志[M].何卓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

[40]王年双.洪迈生平与《夷坚志》研究[D].台北: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1988.

[41]张祝平.夷坚志论稿[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42]张文飞.洪迈《夷坚志》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43]王瑾.《夷坚志》新论[D].广州:暨南大学,2010.

[44]叶静.洪迈与《夷坚志》的民间性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5]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6]余丹.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7]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48]吕佳.宋代文言道教小说蠡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9]潘燕.《道藏》中的宋代小说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50]冯勤.《青琐高议》的民俗信仰倾向探析论[J].宗教学研究,2004(4).

[51]周榆华.《夷坚志》反映的江西民俗[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52]唐瑛.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53]张会.科举背景下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J].社会科学家,2012(2).

[54]王秀娟.宋代文言小说叙事演变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55]张玉莲.宋代文言小说中相墓故事的文化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5).

[56]张玄.宋传奇的叙事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57]康韵梅《.分门古今类事》的叙事策略[J].汉学研究,2004(1).

[58]赵修霈.以“实”衬“虚”的幻设手法:论宋传奇《希夷先生传》、《华阳仙姻》、《嘉林居士》中的虚设时间[J].辅仁国文学报,2010(30).

[59]桃源居士.宋人百家小说序[M]//五朝小说大观.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60]张祝平.论宋代小说的“由虚入实”之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61]李军均,曾垂超.宋代小说思想三题[J].文艺研究,2010(7).

[62]胡应麟.九流绪论(下)[M]//少室山房笔丛.文渊阁四库全书[Z](第8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3]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M]//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4]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6]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7]丁峰山.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地位的重新估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5).

[68]李剑国.文言小说的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关于文言小说研究的几点看法[J].文学遗产,1998(2).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5.010

2014-11-12

李建军(1974-),男,四川大竹人,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文言传奇小说
安-225,昨日的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坚持,造就传奇
文言实词推断法
逍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