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严重程度的临床比较

2015-02-12吴博罗振凤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15期
关键词:织炎颌面部蜂窝

吴博,罗振凤

白城市医院,吉林白城 137000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人群患病率水平逐年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佳,会降低其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机体受到急慢性感染的机会增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为颜面、颌周及口咽区软组织肿大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宿主防御机制是确定感染扩散的一个主要因素。糖尿病不仅能促使个体罹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也可能使患者的病情加重。为此,收集该院近年治疗的3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是否有糖尿病患者的单间隙感染和多间隙感染比例、是否合并口底蜂窝织炎和是否发热相对数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近年治疗的3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未累及口腔颌面部间隙的口腔颌面部感染者和病历资料不完整者予以排除。其中男患161例,女患139例;年龄范围介于4个月~69岁之间,平均(中位)年龄12岁;感染部位包括颌下间隙、颊下间隙、口底间隙、眶下间隙、咬肌间隙以及其他间隙。46例患者患有糖尿病,254例患者未合并糖尿病。

1.2 资料收集和观察项目

根据研究目的,该研究者自行设计调查表,根据病例选择标准,该院近年治疗的3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患者的入院时间、姓名、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诊断、判断患者为单间隙感染和多间隙感染、是否合并口底蜂窝织炎、入院体温和是否患糖尿病等项目,之后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方法

对于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分别汇总和计算单间隙感染和多间隙感染、是否合并口底蜂窝织炎和是否发热的绝对数和相对数,以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相应相对比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单间隙感染和多间隙感染比例的比较

46例糖尿病患者中,单间隙感染者29例(63.04%),多间隙感染者17例(36.96%);254例非糖尿病患者中,单间隙感染者206例(81.10%),多间隙感染者48例(18.90%)。卡方检验表明,两组患者单间隙感染和多间隙感染比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48,P<0.01),糖尿病组患者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2.2 两组患者合并口底蜂窝织炎比例的比较

46例糖尿病患者中,8例患者出现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为17.39%;254例非糖尿病患者中,15例患者出现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为5.90%。卡方检验表明,两组患者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6,P<0.01),糖尿病组患者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2.3 两组患者合并发热比例的比较

46例糖尿病患者中,41例患者出现发热,发生率为89.13%;254例非糖尿病患者中,165例患者出现发热,发生率为64.96%。卡方检验表明,两组患者发热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57,P<0.01),糖尿病组患者发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3 讨论

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易造成机体不同部位急慢性感染的发生,且不易控制感染,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病程迁延或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是可以波及颌面皮肤、粘膜、筋膜、脂肪、结缔组织、肌肉、神经、血管、淋巴结和涎腺等。正常颌面解剖结构中存在着潜在的筋膜间隙,数量不等的脂肪与结缔组织充满各间隙,其中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唾液腺导管走行。这种结构从生理上具有缓冲运动产生的张力和压力作用,从解剖上即是潜在的间隙,而且相邻的间隙之间相互通连。当病原菌侵入人体后,脂肪与结缔组织溶解液化受到破坏,间隙中充满炎症产物,此时形成的间隙感染可以局限于一个间隙,也可循组织结构中阻力薄弱的方向播散到邻近几个间隙,形成弥散性蜂窝织炎。颌面及颈部多间隙的互相构通,使感染复杂化,可以产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正常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感染侵入这些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症产物充满其中,此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组织扩散,形成弥散性的多个间隙感染。

口腔、颌骨周围、颜面及颈上部肌肉,筋膜、皮下组织中的弥散性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间隙感染(蜂窝织炎)。如感染局限称为脓肿,包括眶下、颊、咬肌、翼颌、咽旁、颞下、颞、颌下、口底等间隙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食欲不振、局部红、肿、热、痛及张口受限或吞咽困难、白细胞增高,可引起脑、肺部等并发症。 本病成年人发病率较高,主要为急性炎症表现,感染主要来自牙源性,少数为腺源性或血源性。口底蜂窝织炎是口腔颌面部最严重的感染,未及时接受治疗可发生败血症、中毒性休克或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

在治疗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时,应将控制血糖和感染放在同等地位对待。高血糖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难以发挥中性粒细胞在抗感染中起的防御作用。同时,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免疫系统缺陷,使患者易受各种感染侵袭,造成化脓性细菌感染、坏死性感染和真菌感染。既往的研究表明,在血糖控制较好的情况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感染和非糖尿病患者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和意义之所在。

感染是糖尿病患者经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一旦患者受到病原菌感染时,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相当低,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糖尿病患者如果控制血糖不佳,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患者或出现周围血管和神经病变之并发症,其血管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血流缓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降低了机体组织供血量,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能力相应下降,易造成组织坏死。②对于血糖控制不佳并伴脱水、失水和酮症酸中毒等的糖尿病患者,这些因素可降低其防御机制,高血糖提供的营养和低下的抵抗力,细菌易侵入机体并大量生长和繁殖,感染的发生会随之增加,且一旦发生感染,病情比一般患者更为严重。③糖尿病患者发生颌面部间隙感染时,全身发热,食欲不振,难以进食,这会进一步加重患者体内代谢紊乱,这会使血糖出现应激性升高,应与控制血糖不佳相区分;感染对胰岛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出现糖尿病,这不利于血糖的有效控制,往往形成恶性循环。④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组织缺氧,此时机体内的厌氧菌会大量生长和繁殖,严重者可致组织腐败坏死而出现脓液,此时应进行积极的外科切开引流术。如果延迟自破后,面部遗留明显瘢痕,否则不破循筋膜间隙扩散,病情恶化。切开引流的指征为:①发病时间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4 d,腺源性感染5~7 d,抗菌药物治疗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②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③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出脓者;④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⑤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急性炎症消退后,应及时薄除病灶牙,避免感染复发。若有瘘管长期不愈,则应考虑作瘘道或死骨刮治术。

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既应注意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之内,又应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不能矫枉过正,应两者兼顾。

该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为36.96%,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为17.39%,发热发生率为89.13%;单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为18.90%,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为5.90%,发热发生率为64.96%,两组相应相对数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间隙感染 χ2=7.48,口底蜂窝织炎 χ2=7.26,发热 χ2=10.57,P<0.01)。因此,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感染程度较重,应重视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工作,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之内。

[1]陆加梅,万蕾蕾,吕臻,等.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16(2):153-155.

[2]丁继芬.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13例的治疗体会[J].口腔医学,2007,27(7):391-392.

[3]王恒琨,巩艳玲,王仁欣,等.39例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治[J].重庆医学,2013(28):3423-3424.

[4]刘屹嵩,魏冰,闫征斌,等.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0):40-41.

[5]齐殿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回顾性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6]佟易宏,齐艳云.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35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4):5991.

[7]牛红儒,牛广.糖尿病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特点与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3):1520.

[8]李中峰,欧阳冰.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15例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3):102.

[9]王晓颖,颜兴,韩培彦,等.糖尿病并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治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1):1118-1119.

[10]刘景文,范勇斌.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J].吉林医学,2010,31(31):5510-5511.

[11]张志珍,付建云.颌面部间隙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教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3):982-983.

[12]陈飞.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55.

[13]孙伟锋,武小燕.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58例[J].浙江临床医学,2014(12):1977-1978.

[14]沈全明,韩新光,崔文光,等.口腔颌面部严重感染合并糖尿病29例治疗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2):349-350.

[15]刘运岭,张仑.合并糖尿病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4):574-576.

[16]于艳.15例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7):22.

[17]祝华珺,惠建华,李卫东,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J].江苏医药,2013,39(15):1835-1836.

猜你喜欢

织炎颌面部蜂窝
浅谈禽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蜂窝住宅
蓄热式炉用蜂窝体有了先进适用的标准
如何降低蜂窝织炎对肉鸡品控的影响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伴下唇组织坏死缺损1例
口底蜂窝织炎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否的治疗策略对比分析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