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

2015-02-10JiheZhuPhMDBlagicaArsovskaSc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中风病醒脑针法

Jihe Zhu, Ph.D MD,Blagica Arsovska, B.Sc

(1.Medical Faculty, “Goce Delcev” Stip ,Stip 2000, Macedonia;2.Faculty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 University“SS.Ciril and Methodius ”, Skopje 1000, Macedonia)



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

Jihe Zhu, Ph.D MD1,Blagica Arsovska, B.Sc2

(1.Medical Faculty, “Goce Delcev” Stip ,Stip 2000, Macedonia;2.Faculty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 University“SS.Ciril and Methodius ”, Skopje 1000, Macedonia)

中风患者起病急骤,一经发现需要立即治疗,但是临床上仍有很高的死亡率和具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健康,极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已经研究出来的有关针灸法治疗中风病已经取得了显著疗效。主要对针灸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中风;针灸;临床研究 ;研究进展

中风疾病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疾病,又被称为卒中病。中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气血内虚,加之过度疲劳、抽烟酗酒、饮食油腻等因素的长期刺激,导致内脏阴阳不协调,气血紊乱,产生风火痰等,造成脑部痹阻。临床多表现为突发性昏厥、肢体偏瘫、口歪舌斜、不能言语等。中风疾病起病急骤,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居前三。同西医中的脑血管疾病一样,都会造成患者死亡。

最早有文献记载中风疾病的中国著作是《内经》[1]。我国祖先大多依据中风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不同描述,如对于突然发生跌倒随后出现昏迷的患者,《内经》对其描述为“煎厥”“薄厥”“仆击”“暴厥”,偏瘫症状被描述为“身偏不用”等[23]。在我国唐宋前,中医学对于引起中风疾病的原因还处于内虚邪中观点,直至金元时期,对于引起中风疾病的原因有了突破性发现,认为是通过外风转内导致[4]。现代医学将中风疾病归为脑血管疾病范畴,包括出血型、蛛网膜下腔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粥样梗死、脑血栓等。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老年人群的半数以上,仅有3成幸存者,但幸存者多会有严重的并发症、较高的复发率。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进步,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是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却逐年升高,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5-6]。中风疾病以突然性意识障碍导致昏迷不醒、偏瘫失语等表现为主。临床根据中风疾病的病情程度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2类,后者又可以细分为闭证和脱证。

目前在我国中医界,对于中风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有多种,大体可以分为传统法和微针法[7]。传统法又包括醒脑开窍法、阴阳经配穴法、择时取穴法等;微针法又包括腹针法、头针法、眼针法、夹脊针法。

1 传统法

1.1 醒脑开窍法

20世纪70年代,石学敏院士最先开创出使用醒脑开窍法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8]。醒脑开窍法主要是根据中医学的各种中医理论,并与现代医学伦理相结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进行取证,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中风的诊疗方法[9]。醒脑开窍法能有效恢复早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控制病情恶化。醒脑开窍法根据“治神、调神”法进行有关中风疾病的综合研究[10-11]。总之,醒脑开窍法能够在中风的早期、恢复期发挥显著作用,不应该仅把醒脑开窍法看作是一种急性期的救治方法。

1.2 阴阳经配穴法

阴阳经配穴,也就是采用阴阳调和的方法,主要对患者的人中和承浆穴进行刺针。上肢瘫痪的患者则可以先针刺极泉穴和曲池穴,随后交替针刺肩骼穴和内关穴。下肢瘫痪的患者可以先针刺足三里和血海穴,随后交替针刺阳陵泉和三阴交。这一办法主要是利用阴阳调和的原则进行针刺,分别刺入阴经穴和阳经穴,使用辨证方法施治,结合中风患者的阴阳属性,使用补虚泻实法进行相应治疗,保持阴经穴和阳经穴间连通,最终趋于平衡状态[12-13]。采用阴阳经配穴法针刺治疗中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1.3 择时取穴法

使用子午流注方法联合灵龟八法对中风疾病进行针刺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可以配合舌穴及经验穴,使用可调波电针机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需要配合患者可耐受范围内的锻炼。择时取穴能够明显提高血流强度,有效修复脑部组织损伤[14]。对于中风疾病,择时取穴可以更好地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血液内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血小板黏附。

2 微针疗法

2.1 腹针法

薄智云教授在20年中风临床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针对腹部进行腧穴的规律,并独创一套腹针疗法。腹针疗法就是结合腹部先天经络和后天经络各种理论,融合传统中医辨证法,利用针灸法刺激患者腹部腧穴,通过对失衡腹脏的调整,辅助经络气血,对相应针刺部位进行调整而治疗疾病[15]。主要通过引气归元法,依次通过中院、下院、气海、关元,对于偏瘫患者,患侧刺骨肉门、内肉穴外上5mm处的上风湿点、外陵、外陵穴外下5mm处的下风湿点,健侧刺弯曲穴、大横穴、气穴。若患者伴有失语,需要刺廉泉穴和阴都穴[16];若患者伴有言语赛涩,需要刺通里穴和廉泉穴。依据患者病情轻重调整刺穴深度,治疗周期长短通过深浅补泻法进行合理调整。

2.2 头针法

目前主要有三种头针取穴方法,分别是国际化取穴、解剖学基础的定位取穴和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的奕部腧穴[17]。奕部腧穴的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临床上治疗效果较好,能够较好地弥补一般针刺法的不足之处,是现代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2.3 眼针法

彭静山老中医开创出眼针疗法[18],是对眼睛周围的特定穴位进行针刺。该方法易操作、疗效显著、易推广。眼针法主要刺穴部位是上焦区和下焦区,再联合心、肝、肾三区[19],针刺同时配合适当锻炼。眼针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从而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2.4 夹脊针法

利用华佗夹脊联合体针进行中风疾病的治疗,通过对督脉进行调节,能够更好地疏通阻塞的经络,对阴经和阳经进行调和,从而补充体内之气。通过脊髓部位的神经调节来配合肢体进行功能恢复。

3 展望

本文主要论述中风疾病的不同针灸治疗方法,以上各方法虽然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其中有些弊端也不容忽视,比如在进行临床研究时,使用的结论有一些概念上的模棱两可,缺乏科学依据,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针灸学研究[20]。大多数针灸治疗方法仅仅能够应对急性期中风患者,对于处于恢复期的中风患者治疗效果仍不确切。国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很多治疗方法只适合三甲级医院,不能够普及到所有医院中。目前对于中风恢复期仍缺少较为系统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在中风恢复期的针灸治疗上,还未发现有人使用经络辨证学治疗,也就没有利用十二条经别的“六合”理论方法进行辨证,这值得今后仔细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中医学使用针刺穴位治疗中风已经取得了显著疗效,今后可以继续使用以上传统法和微刺法进行治疗,但这些方法都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今后可以利用经络辨证学、六合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提高中风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 陆青,韦含汐.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医药,2014,34(1):96-98.

[2] 郭淑娟,孙飒,米勇.近5年针灸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现况[J].新疆中医药,2015,33(1):80-82.

[3] 杨继鹏,刘璟莹,谷红艳,等.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J].中国针灸,2014,34(8):833-836.

[4] 刘启,唐巍.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7):749-751.

[5] 孔婧妍.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144-146.

[6] 励志英.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4,34(6):1064-1067.

[7] 王晓华,周震,王颖.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4,36(6):950-951,960.

[8] 张怀艺,郭耀光,毛廷丽,等.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多种临床疗法研究近况[J].四川中医,2014,32(5):182-184.

[9] 申伟,张永臣.《针灸大成》中风病用穴规律探讨 优先出版[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8):775-777.

[10] 朱根福,谭玉群,赵静,等.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2):2197-2199.

[11] 乔士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偏瘫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5):115-117.

[12] 戚秀中,尤艳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从督脉论治探讨 优先出版[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213-215.

[13] 朱根福,谭玉群.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证候规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7):694-695,698.

[14] 陈利芳,方剑乔,陈露妮,等.基于神经解剖学的现代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的成果与启示[J].针刺研究,2014,39(2):164-168.

[15] 高志群,杨骏.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2):201-203.

[16] 李节.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研究进展 优先出版[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251-254.

[17] 韩旭,刘黎青.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4,31(4):193-195.

[18] 田浩林,韩为.针灸治疗中风先兆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3):310-313.

[19] 于波,张勇.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概述与问题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73-75.

[20] 何邦睿.中医分期治疗中风偏瘫研究现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11):1070-1071.

(责任编辑:宋勇刚)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Stroke

Jihe Zhu,Ph.D MD1,Blagica Arsovska,B.Sc2

(1.Medical Faculty, “Goce Delcev” Stip ,Stip 2000, Macedonia;2.Faculty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 University“SS.Ciril and Methodius ”, Skopje 1000, Macedonia)

Stroke patients with abrupt onset, a was found to need immediate treatment, but clinical still very high mortality and with more serious complications, affecting the health of patients, greatly reduc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Now out of the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stroke has achieved prominent curative effect.This article is mainly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poplectic disease clinical studi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troke; Acupuncture; Clinical Research;Research Progress

2015-05-25

Jihe Zhu(1962-),男,博士,University “Goce Delcev” Stip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学。

R255.2

A

1673-2197(2015)19-0039-02

10.11954/ytctyy.201519016

猜你喜欢

中风病醒脑针法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38例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星蒌醒脑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