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5-02-10肖凤翔贾金凤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肖凤翔,贾金凤(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肖凤翔,贾金凤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观是我国居于统治、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是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规格预期的核心要素,将它融入我国学校教育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所必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是青年学生认同民族文化的基本条件,它合乎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预期。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使我国面临三方面矛盾:价值多元及其诉求多样化冲击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危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消费主义文化消解我国文化安全意识。化解这些矛盾,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的价值预期;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

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反映人对其周围事物的态度,表现为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及其追求,二者综合而成一定的价值目标,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的标准。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为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表现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同即“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1]。价值认同是个体确认自己因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标准与社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和精神风貌等的一致或相同而产生真切和亲近的心理倾向性,成为维系组织或团体凝聚力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一直困扰政府、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通常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把思想品德课程等同于知识教育课程,强调“知”,轻视或忽视情感、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导致“知”与“信”不一;重视理论理性即知识教育忽视实践理性即行为养成,导致“知”与“行”脱节,致使学校德育目标虚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价值预期的要求

教育目的构成学校与国家契约关系的基础。通过教育目的,国家或统治阶级规定学校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它使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或统治阶级需要。教育目的成为确定国家与学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预期要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起社会价值多元化,多重利益格局的形成,要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克服传统社会价值观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消解我国社会凝聚力,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学校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有助于保证我国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传承社会文化的基本载体,其使命是促进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就我国而言,教育的使命则是使学生认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其关键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既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又是促进社会个性化的过程,前者表现为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变成自己判断事物的标准,从而产生真切和亲近的心理倾向性,后者体现出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或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应体现内容和学段的层次性。一方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层次性是依价值主体把握价值对象的抽象程度划分层级,它涉及了个体对与国家、社会和个体自身行为规范的价值判断。就国家而言,便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于社会就应“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个体自身行为规范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不同层次规定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它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弘扬何种主旋律,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我国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何种人。虽说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和国家向来十分重视,但是,教育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党和国家期待的人才,始终是未解决好的问题。另一方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适应不同层次教育或同一层次教育的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抽象,它要求个体对国家、社会和自身活动的价值规定,对不同学段学生或同一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价值规定有区别,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对于教育系统尤其是工作者而言,始终悬而未决。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过程与大众媒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众功能有何区别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合乎我国教育人才质量规格的预期,形成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的两方面预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融入”即有机结合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内容结合,相互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从中找到与自我有共同之处而深感亲切,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生价值观念共生发展。融入即认同、共生发展,是作为客观社会意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个体意识,师生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水准的共生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教育目标、内容及其过程有机结合和渗透。

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是青年学生认同民族文化的基本条件

教育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社会人是文化承载主体,他存留着特定社会的理想和信念,认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其使命是通过义务教育和各类专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合格素质的公民。认同特定社会的主流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是公民素质合格的基本标准和基本要求,传承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使命。文化由人类创造,教育即文化传承,“是文化的过程”[3]44。文化的保存、选择、融合和创造是教育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其标准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此而言,学校教育是传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途径,实质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过程。

核心价值体系因社会形态及其性质变化而不同,社会转型的实质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变化,学校教育作为传承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载体的基本属性并未变化,它既是古今中外教育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规格预期的惯例,也是国家实现思想统治,增强国家凝聚力,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策略。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会把反映其根本利益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工业文明史表明,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精神力量。“宗教改革”使人摆脱对教会的人身依附,恢复信仰的权威,肯定追求财富正当性。宗教改革运动倡导的新教伦理催生的资本主义精神:勤奋、忠诚、敬业,认同获取财富是上帝赋予宗教徒的使命。新教伦理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生活运行的基本规范。

现代传媒技术发展,改变了社会价值体系传播方式,却未改变学校教育传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文化产业的兴起,凸显社会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功能,强化了学校教育融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责任。科技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引起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方式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价值体系传播效率。它不仅未改变学校教育传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而且为学校教育传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创造了新的技术手段。欧洲中世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传播通过神性崇拜来实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理性崇拜中得以传播。理性崇拜发展到极致,演变为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使人们从物欲满足和生活便利过程中,感性直观的认同技术或产品传播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方式。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产业结构变化,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社会支柱产业。文化是表征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它称之为“软力量”或“软实力”。他认为,国家软力量源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哲学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4]大众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是构成文化软实力的资源[5]。知识社会把教育推入社会中心,大众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们和教育资源一起,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表征国家的软实力,教育影响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它是社会发展的奠基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事业,建设现代国家,不可无价值观的支撑。教育传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最深厚动因。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产生正能量的前提是传播共同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互动的合力,促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互动,共同传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

三、我国社会转型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向世界宣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首先,价值多元导致人们价值诉求多样化,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形成价值多元、结构多样化社会。社会转型引起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转型引起经济体制变革,集中体现为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随之产生“义”和“利”分离,强化了工具性价值观念。当生产经营作为经营者达到自身目的的工具、为经营者带来利益时,“权力寻租”现象便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传统的政治性社会急剧转向经济性社会。随着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济活动方式日益多样化,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促进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文化多元及社会生活多样化,价值多元导致人们价值诉求多样化。价值多元与价值诉求多样化增加了社会活力。同时,也容易出现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现象,甚至会产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思潮,影响学校德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新时期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其次,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存亡与安危。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鉴别并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力,是保证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条件。学校是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工具,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青年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息息相关。我国面临“西强我弱”的国际大背景,“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颠覆我国政权长期战略,通过“西化”、“分化”,有计划、有组织向我国大众进行“价值渗透”,尤其重视向青年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年学生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消除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学校教育应该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之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定青年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信念[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再次,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消费主义文化是功利主义伦理原则与工具理性融合的产物,科技理性是排除科学意义和价值追问的工具理性。它催生工业革命,极大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它不可避免会导致工业文明的社会危机。工业化引发享乐主义冲动,刺激人的物质欲望日益高涨,它成为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驱力,形成后工业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文化视消费为社会运行的动力和基本逻辑,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泛化。崇尚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似乎消解并取代资产阶级追求资本增值最大化的本性,但是,科技理性与市场机制联姻,知识作为资本,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核心要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发挥了实质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形成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成功地控制和操纵了社会文化,造成社会文化危机。“消费主义是人们的一种价值现念以及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消费生活方式及行为实践活动,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6]。消费主义并非单纯的消费行为,它反映出工业文明危机。在消费主义主导下的消费,已背离其本真意义,消费品已异化为表征特定文化、价值的符号。消费主义渗透于人们思维和消费行为,追求消费品以外的价值和符号的象征意义,消费过程中获得满足的已非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科技理性和享乐主义伦理的价值观念,使消费者原本精神丰富多彩、高度异质性的人类精神蜕化为趋于同一化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消费主义导致精神退化的严重结果:大众信仰丧失、价值失落、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焦虑不安等,它深刻体现了工业文明的社会文化危机。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是确保我国文化安全需要。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根本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现代传媒技术与文化内容结合催生文化产业,现代传媒技术优势决定文化产业优势。掌握现代传媒核心技术的国家便成了文化产业强国,成为文化产业技术及其产品输出国,它们通常是西方发达国家即文化传媒技术中心国。技术理性用文化产业强国或现代传媒技术强国存在的合法性取代“西方文化中心”的合理性。经济全球化推动拥有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借助其掌握的技术优势,向国外输出文化产品,使国家间的文化强权和霸权合法化。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它已由过去作为附属产业形态转化为支柱产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已占其GDP较大份额。1998年,美国文化产业已超过农业和飞机制造业成为美国第一行业,该行业产值占其GDP已达12%,英国为10%,意大利为25%,日本为17%[7]。通过文化产业扩张及其产品输入,推行“文化殖民”政策,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正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逐出并取而代之”[8],“文化殖民”的实质是“文化帝国主义”,它是使人“自愿当奴隶”的“新型帝国主义”[9]。以美国为首西方文化强势国家凭借其积累的经济、军事、政治等优势,大力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侵蚀,通过其传媒技术和各种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侵蚀、破坏文化相对弱势的国家人们的文化、民族和价值理念的认同。我国有着与西方文化强势国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理念,西方文化强势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的输入,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输入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西方中心主义的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通过现代传媒传播西方文化,消解我国传统文化正面影响;推销西方文化产品,引导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西化生活方式。

学生学习外语中的西方文化认同间接威胁我国文化安全。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文字在科技、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强势地位,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使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工具。学习语言必然受到语言所承载文化及其价值理念的影响。我国受教育良好青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耗费大量时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课程计划中,以英语为主的外语课程占据了大量时间,如小学一周总共30节课,其中英语课4节,占总课时的13.3%,1993、2001、2003年,高中英语课占课程计划总课时分别为13.10%、17.37%和17.39%[10],大学英语课占总学时的5%~10%[11]。在语言作为承载文化的基本载体的前提下,英语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认同西方文化的过程,西方价值观念便自觉不自觉影响他们判断是非,鉴别美丑。汉语言口语与书面语言分离,传统文化典籍由古汉语承载,古汉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障碍。我国文字改革强化了汉语言文字的古今差异,中华文化典籍日益远离国人。我国学校教育体系存在的过于重外语,轻国语,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技术理性崇拜情节,阻碍我国青年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认同度高,与对中华文化认同度低,成为我国文化传承、坚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障碍,从而威胁我国文化安全。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融入学校教育,西方文化强势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会进入青年学生的头脑。青年学生中华文化失忆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我国文化安全难保。保证我国文化安全,就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96.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8,12.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4][美国]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5]郭云.多维视野下的国外文化软实力研究[J].学术论坛,2010(12):208.

[6]刘小龙,冯雪娟.论消费主义视域中人的生存境遇[J].知识经济,2011(6):66.

[7]宋田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南论坛,2005(1):52.

[8]吴信训.新媒体科技是文化艺术转型提升的有力杠杆[J].新闻记者,2012(4):69.

[9]吕海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及其负面影响[J].新闻世界,2011(6):236.

[10]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3-9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大学教育,2001 (6):5.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grate into School Education

Xiao Fengxiang,Jia Jinfeng
(School of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dominant value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quality specifications about talent training in our school education.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our school education,which is also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young students to identify with national culture and conforms to our value anticipation of education's purpose.Duo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the adjustment of benefit pattern and the ideological change,our country is confronted with three contradictions:multi-value and its demand diversity impact social core values;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endanger the security of national ideology;the consumerism melts the 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security.To 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it is necessary to emphasize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value anticipation of education's purpose;the identity of national culture;ideology and cultural security

通讯作者:贾金凤,jinfeng_jia@126.com.

作者简介:肖凤翔(1955—),男,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1YJAH104).

收稿日期:2014-07-0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15)01-036-0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