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突破口轻松学古诗

2015-02-05徐小丽

关键词:激趣古诗词教学

徐小丽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入手,将古诗词教学融合在学生感兴趣的每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着力于学习方法的指导,致力于以课堂为阵地,举一反三,拓展到课外,教会学生“渔”之方法,从而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激趣;悦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0-065-2一、利用导入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课堂上,教师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用一些绘声绘色的故事来吸引学生,从而达到认识作者,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上《天净沙·秋思》这节课之前,设计这样一则小故事:燕王朱棣发动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而河北东光却安然无恙,据说,这燕王曾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对马致远非常崇敬。北征来到东光,得知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后,便下令说:“逢马不杀!”于是马氏宗族躲过了这场劫难。因马致远取得的文学成就,使他的家乡躲过了一场劫难。他究竟具有怎样的才华呢,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从中或许可以得知一二。

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在教学鸟专题的古诗时,在配以各种鸟儿悦耳的叫声以及鸟儿的图画的同时,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有关鸟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学生兴趣盎然,自然而然陶醉在美的情景之中。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如在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将古诗的悠久与现代的时尚相结合,学生在聆听哼唱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不知不觉进入到词的学习中来,颇有韵味。

二、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有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遭遇作出详细介绍,让学生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对于理解诗词思想内容、把握诗词的情感很有好处。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在羁旅漂泊的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在这样的境况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话中流露出的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一篇诗作既是诗人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情绪的宣泄,也是诗人情感河流的前后绵延。杜甫二十四岁时开始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时,写下了《望岳》这首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与激情。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杜甫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作品多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忧国忧民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在教《春望》时,我将杜甫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数首相关诗篇一一引导学生诵读,如《秦州杂诗》《月夜忆舍弟》《登岳阳楼》等,尽管诗句内容学生不能逐一细致入微地领悟,但诗句中蕴涵的强烈的忧民爱国的情感,深深感染了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爱国形象在学生眼前高大起来,与诗人内心深层情感的碰撞,让学生尤为投入,直至心潮澎湃,情感激荡,一再品读,无法平息。联系背景,联系作者的生平,上课时抓住这一切入点能起到精读一首、解读一组的作用。

三、想象内容领悟意境

一首诗就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一幅或多幅画。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其实,许多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画家。古诗词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描绘画面甚至作画的方法,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内涵之美。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勃勃的图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让读者似乎看到了一幅星星点点的野花和浅草吐翠的画面。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很容易想象出如下一幅立体的图画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那一轮落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学生在描绘的同时认识到这一句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当时作者孤寂的感受。

四、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通过听读、自读、比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节奏、意蕴、情感之美。所以,在教古诗,我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还以《天净沙·秋思》一课为例,安排朗读——绘读——品读——诵读这四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读准节奏,前三句是整句,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两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绘读环节让学生低声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此刻,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看着他们的表情,似乎沉醉在一幅秋郊夕照图中,在古道中踽踽而行。品读中边赏析边结合赏析的内容读出作者当时的感情,例如读“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要读出伤感、哀怨、肝肠寸断的感觉,指导学生“断肠人”后作较长停顿,“在”后适当停顿,凸显哽咽伤心之感,“涯”延长,造成意犹未尽之感,语调应该是低沉,表情应是痛苦的。学生这样读完后,天涯游子当时的心境感同身受。最后让学生自己大声诵读,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方肯罢休。

五、比较拓展授之以渔

阅读迁移是现代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重视学生古诗词阅读的迁移,使前面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产生正面效应,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完《天净沙·秋思》,引导学生复习朗诵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崔颢的《黄鹤楼》,运用所得补充学习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张籍的《秋思》等。在师生齐吟共赏佳句的氛围中,学生很快对思乡题材的古诗词的手法和技巧有了一定的把握。

除了题材的拓展,在手法上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例如教《夜雨寄北》一诗,两处“巴山夜雨”虚实相生,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表达自己的思归之切,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学习古诗词,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积淀。找准突破口,将古诗词教学融合在学生感兴趣的每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随其悲喜,课堂明显活跃得多,并着力于学习方法的指导,致力于以课堂为阵地,举一反三,拓展到课外,教会学生“渔”之方法,让学生的轻松的氛围下将这古典文学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使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地成长,并与诗歌相伴,芬芳一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趣古诗词教学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低年级语文课堂“激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激趣 导思 引探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