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鄱阳湖地区建筑上梁仪式初探

2015-02-03许飞进

老区建设 2014年2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 要] 自古以来环鄱阳湖地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频繁,该地区的传统聚落中保留了不少建造仪式。这些仪式不仅在民居中使用,也同样在戏台等公共建筑中使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建造仪式逐渐消失。通过对建造仪式的研究发掘,对保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环鄱阳湖地区;上梁文;建造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许飞进(1971-),男,南昌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西南昌 330099)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20132BAB206040);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YS20);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3011);2012年南昌工程学院自然科学类青年基金(2012kJ006)?鸦2014年南昌工程学院自然科学类青年基金(2014KJ007)。

江西省从新农村建设到和谐秀美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建设不当有可能会给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冲击。传统村落的民居建造上梁文及上梁仪式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聚落戏台的建造仪式也有着重要影响,如何在发展农村的同时,更好地发掘传统聚落遗产,已成为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环鄱阳湖地区建筑建造仪式内容综述

一般来说,建筑建造指的是对民居及公共建筑,如戏台、祠堂等的建造。本文中环鄱阳湖地区主要指的是与紧临鄱阳湖的县市,包括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湖口县、都昌县、鄱阳县、余干县、进贤县、星子县等。从调研来看,建筑建造上梁仪式紧密贯穿在上梁文当中。主要包括以下阶段:由地仙看风水,堪地,定民居座向,再择日动土;打坪基,动工;竖门架,并唱赞歌;选栋梁,伐梁、截梁;上栋梁:唱赞、祭天、敬酒、抛梁;赶煞;新房圆工。以上几个阶段中,竖门架、选栋梁和上栋梁极为重要,建造仪式中的上梁词主要集中在这三个阶段,而其中又以上栋梁为重。

二、建造仪式特点

(一)建造仪式体现一定的地区差异与相似性。环鄱阳湖地区是赣语的中心地带。由于远古的百越聚居,上古的“吴头楚尾”给赣语打下印记,两汉时期是赣语的形成时期,其后历史上客家先人的几次大迁移,在文化及语言传播上也给赣人以深刻影响。文化的交织与融合影响了该地区的建造仪式。都昌县属赣语中的南昌片区,建造仪式更为注重选栋梁和上栋梁阶段。该县把上这二个过程称为出梁、暖梁、接梁、贺梁、抛梁,其中出梁忌外人观看。同为南昌片区的星子县,建造仪式则先请地仙择地、起手、上梁过屋均择黄道吉日,上梁时散发梁粑,泥木工唱彩鸣爆,屋主请酒,迁入新居则在深夜进行。乐平县属赣语中的余干片区,建造仪式则为由女婿家送红布和麻糍,用来扎梁、压梁,建造仪式则简化得多。

(二)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在建造仪式中的上梁词中得到体现。九江市区属江淮方言,与都昌县不属同一方言区,但在上梁词中有相似的语言。都昌县苏山乡鹤舍村上梁词:天地故意开张,今天老板上栋梁。栋梁栋梁长在何方,长在紫金山旁。鲁班师你打马路上过,看见此树好栋梁。旱路来腾云驾雾,水路来黄龙奔江。而九江市港口村上梁文中伐梁阶段词如下:此木生长何处,长在何处仙山;此木出在中华湖南地界,长在四川峨眉山中,出土只有针苗大,阳光雨露育成林;一日就长三寸高,上长七尺朝北斗,下长七尺裂土深,上有凤凰来投宿,下有麒麟伴树眠;贤东听说个是真,手拿银钱筷子饼,白银子;等饼交与鲁班造栋梁,鲁班打马此树过,观见此木可做栋梁,千斧万斧砍不断,一阵狂风折双眠,八动神仙来搬,霹雳大仙搬下山,旱路行乌龙摆尾,水路行乌龙奔江。其中都昌上梁中奔(读碰)江的读法与港口村一致。

(三)受行政区划的影响,上梁仪式传播越呈衰减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地方信息的强化。东乡县建于明代,明正德期间,由朝庭将南昌府的进贤部分地块以及周边县地块合成东乡县,归抚州府管辖,属南昌府和抚州府行政中心的边缘,二府的建造仪式对东乡的建造仪式影响反而有所弱化,反而保留了其它方言片区的作法。南昌属赣语南昌片区,南昌市早期建造仪式为:由地仙看风水,堪地,起手,选栋梁,打坪基,刨染、漆梁,栋梁朝下二侧画太极图,图的二侧画龙凤,上栋梁,“兜宝”,新房圆工。东乡县早期建造仪式为:择日动工,远亲近邻轮流帮工。竖柱上梁,各备礼金相贺,上梁时,旧有“兜宝袋”、“赶煞”等一整套程序。“兜宝袋”与赣语南昌片区相似,“赶煞”则具有东乡地方特色。

(四)建造仪式的特殊行为可以看出工匠传播的范围。从现状调研看,环鄱阳湖地区建造仪式保留了早期做法。如丰城市、东乡县黎墟镇的民居建房上梁时,朝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祭梁与宋朝一致,但已没有上下祭梁的风俗,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了对梁头、梁腰和梁肚的祭拜。进贤县的上梁文除含丰城的所有内容外,还祭祀上下的内容,可看出工匠传播的方向性。上梁文中祭梁文部分如下:酒至东,好似孔明借东风,借到东风哈哈笑,保驾将军赵子龙。酒至西,好似树小丫姐遇贤东,小姐本是天仙女,还是凡间状元妻。酒至南,好似包公去课堂,三遍文章分左右,笔青点状元郎。酒致北,北边有个尉迟敬得,单身匹马去救主,万里江山一起得。酒致天,天上有为活神仙。酒致地,地下有位山神并土地。酒致上,上有麒麟并狮象。酒致下,下有神仙来签证。酒致梁头,文官拜相,武发封堂。酒致梁尾,家有千担财粮万担财,酒致中央太极图,太极图中放彭子,彭子寿高八百八,我愿贤东快快发。

(五)上梁文的历史传播彰显当地建筑建造仪式的]进。古时修建宫室是件大事,从起工到上梁竣工各个阶段,都要占卜求得吉兆,还要举行仪式并致喝彩祝颂之辞,上梁文也随之产生。上梁文为建造仪式的信息媒介,首见于北朝温子升,唐五代流行于敦煌民间民俗中。北宋前期,经杨亿等人改造,成为一种重要的文章类型。江西的上梁文在宋朝达到高潮,王安石、文天祥等都参与过上梁文的写作。江西元朝的上梁文体现对宋朝上梁文的继承,自元朝到明朝,上梁文也继承了宋朝的基本格式。清朝至民国时期江西上梁文记载偏少。事实上,自明清以来,上梁文地位逐渐下降,文人逐渐淡出上梁文的写作,]化成匠人为主的行为。《鄱阳县志(民国稿)》载“吾乡上梁,无论主人能文与不能文,皆托之于梓人”。上梁文从文人的记叙逐渐深化为匠人的口传身授。而现代上梁文,通过对环鄱阳湖地区建造仪式的调查,发现多数由工匠掌握,也有少量由其他从事礼仪活动的普通百姓所掌握,已基本无文人的影子。可见,上梁文]变的历史,是文人的参与逐渐从高峰到低谷,再从低谷到退出的历史,也是工匠及普通百姓逐渐掌握话语权的历史。其中,上梁仪式传播多限于业内人士,由于行业竞争,使得上梁文的掌握范围变得极为狭小,其结果是建造仪式信息的传播逐渐淡化和削弱。

三、结语

由上可知,环鄱阳湖地区建筑建造仪式形成和而不同的地区特点,折射出文化交流与语言的变迁;而建房程序中上梁文的变化,看似随意,其实都体现了吉言美意、四季平安等极为平凡和世俗的民间理想。江西民居建造仪式的特点,是由不同的历史时段,不同的时空积累造成,体现农耕文化特点,其延续性和持久性体现了地区文化持久的魅力。通过建造仪式进行深入挖掘,对保护不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昌仪,赣方言概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2]都昌县志编修委员会编纂,都昌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江西省星子县编篡委员会,星子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4]乐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乐平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傅安平,喻峰.翘楚东南无双地—南昌风物大观[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6]江西东乡县史志编纂委员会,东乡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7?演路成文.宋代上梁文初探[J?演.江海学刊,2008,?穴1?雪.

[8?演中共鄱阳县委宣传部,鄱阳风俗谈屑[M?演.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

?眼责任编辑:刘忠林?演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