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

2015-02-03王军荣

老区建设 2014年24期
关键词: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

[提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其形成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源泉,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与成果创新。

[关键词] 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头活水

[作者简介]王军荣(1972-),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江西南昌 330038)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红色文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KS13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已成为公认的经典利器。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坚定地选择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实践,这不仅有效地化解了中国现代化的民族危机,而且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和文化样态。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一、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的民族危亡之中,中国人为改变“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现状,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近代史上尝试了改良、革命或变革的方式,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都未能解决中国面临的根本的民族问题,一方面固然是这些阶级本身的局限性使得斗争无果或不够彻底,但更关键的因素是由于当时缺乏先进的科学理论做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展示并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使中国人民重新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反帝反封的坚强思想武器。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充分显示了强大的革命力量,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发出新的活力。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1]

一是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十月革命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也使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党未成立之前的历次政治运动失败的关键症结就是:“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特别是没有深入到下层的工农群众中去,未能形成有组织的、持久地群众运动”。[2]人民群众要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就需要基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才能指导实践的开展,共产党通过红色标语、红色歌谣、山歌、快板等形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变成实际的形式并合于当今时代的需要。“注意同实际结合,群众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3]红色文化成为人民群众永恒的旗帜和精神家园,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化源头。

二是建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列宁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4]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确凿了共产主义学说不是凭空捏造、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经过无产阶级实实在在、真枪实弹的革命实践检验的真理。历史证明,红色根据地的开创、红色文化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质内容和基本前提。

三是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集体主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关于集体和个人的辩证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其内涵是坚持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倡导个人服从和服务于集体,以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集体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并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社会的整体、长远利益。红色文化的核心就是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涌现出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坚持和服从集体主义原则的集中表现,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原则和方法的运用。

二、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水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当中,“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和实践的成果,红色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文者,纹也”,“化者,变化之谓也”,文化是处于一种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如同活水,进一步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创造。

一是红色文化与毛泽东思想。红色文化内蕴着丰富的红色革命精神,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崇高理想信念、集体主义原则的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孕育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提供了解决具体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中国革命群众所特有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最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二是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关照人类历史发展的,不是把它当作某一种具体的永恒不变的理论结论,不是随手拈来直接套用的全科玉律,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把握、去发展、去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践结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活水就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对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和理论品格的体现,红色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在面临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党不断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养分获取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支撑,以汩汩活水滋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进一步创造和升华。

三是红色文化与“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令我们无法忘怀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苦难和悲壮,无法忘怀中国百年的艰辛探索和奋斗,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国梦”,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儿女为之牺牲,为之探索、为之奋斗。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以习近平为新一届中央领导基于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难以忘记的历史记忆,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抗战时期形成的特有文化和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红色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助推着“中国梦”,“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民族的表现形式,同中国优秀的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6]“中国梦”的提出,强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深化。

三、结束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视域展望

马克思主义作为来自于西方的先进理论与文化观念而传入中国,其本身就内含着文化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扎根,必然会与中国文化相碰撞、相会通。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论从政治还是文化视域的问题为研究,都需要关注和思考与中华民族的具体历史和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中阐述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同时,从文化创新与变迁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创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域在不断拓宽的情况下,我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设立为一门学科,从学术层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停留在政治层面的导向,而且需要从文化层面、学术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分析研究,只有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携同共进,互相融合,才有助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4]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6]张静如.静如文存(下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眼责任编辑:李佳佳?演

猜你喜欢

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
课外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写作教学策略之课本素材的利用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原文呈现,注入节选文本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