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关键抓好三个导向

2015-02-03张震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职教导向体系

张震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其本质是要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中职、高职、本科上下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抓好三个导向。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防止再建一个升学体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目的在于破解结构性失业,为国家产业升级匹配人才。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于不同类别人才的培养,其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因此,现代职业体系不能重走升学体系的老路子——从高中到本科、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逼迫学生不断追求高学历,学院不断追求高层次。

目前来看,现代职教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主要是从2000年以后升格为普通本科的院校中转型而来,其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还存在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惯性。因此,国家应当在政策上允许和鼓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目前一些条件好、模式新、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合作,让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在合作方式上,可以采取高职、本科五年一贯制,也可以允许条件好的高职院校独立开展五年一贯制的本科教育,甚至还可以探索高职、本科的学分互选制度和走读制度,让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各自发挥特长。

二是以技术为导向,防止再建一个知识学习体系。现代职教体系本质上是技术导向而非学术导向,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类工作中的技术、技能、技巧、流程、标准、工艺等,本质上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围绕技术类工作所要求的技术能力和内在逻辑进行人才培养,这与普通教育强调知识系统性、逻辑推理性的知识学习体系有着根本不同。

现代职教体系做好技术导向,关键是构建技术式课程。所谓技术式课程,在笔者看来,就是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以技术为载体,打破传统课程的学术(知识)体系,按照岗位技术操作标准、流程等重新建构的课程。做好技术式课程,关键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行业企业标准、学生家长需求和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来判定哪些知识最有价值;二是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兴趣特征等,强调技术过程视角下的知识技能安排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设置素质拓展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入课程体系;三是强调企业工程师、教师、社会工作者乃至学生自身的教育合力作用,强调动手操作,将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导向,防止再建一个单一封闭的教学体系。现代职教体系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其最佳途径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这必然离不开校企合作。

就笔者看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引厂入校,企业将部分厂区、生产线或实验室等根据学校规划搬至学校内部。这类合作的优点是,学生可以不出校园直接在企业内部学习、实训和生产,节省了管理成本和学习成本;缺点是受到学校和企业自身条件的约束,特别是公办学校受政策的约束,引厂入校很难做大做强。二是厂校共建技术服务中心,学校和企业各出一部分资源,企业主要是出项目、设备、技术,学校出土地、厂房、人员,在项目过程中培养学生。这一做法的优点是,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开展学生实训和提高教师素质,实现借力打力,但是对于学校自身的要求很高,学校必须要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不然企业不会愿意与学校合建技术服务中心。三是送教入厂,学校在企业内部开设分校,由企业提供厂房、设备,学校提供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职业指导和技能提升,同时分校也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这一做法的优点是,学校可以节省土地,拓展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教师也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中得到素质的提高,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节省学校的实训成本;缺点是学校如果距离企业或者产业集聚区位置较远,学校自身的资源也不够丰富,对于学校来说,势必提高了办学成本。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进行专业共建、教材共编、课程共担、师资共训和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集约、高效和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院长)

(责编 张红延)

猜你喜欢

职教导向体系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犬只导向炮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树立“五个导向”严格党内生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