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前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的价值分析

2015-02-01肖婕彭心华余艳婷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31期
关键词:窗口期乙肝艾滋病

肖婕 彭心华 余艳婷

输血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但多种疾病均有可能通过血液进行传播,包括梅毒和艾滋病以及乙型、丙型肝炎等,严重影响到人体健康[1]。并容易导致各种感染以及医疗纠纷,不利于医院正常诊疗活动的开展。为此,临床要注意提高用血安全,以避免各种疾病的传播,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为保证用血安全,需要在输血前做好相应的检测工作,对相关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目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本研究中,笔者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拟输血的65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输血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价值,现将本次研究的相关具体情况进行如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拟输血的患者共有1026例,其中男541例,女485例,年龄5~87岁,平均(39.25±10.15)岁。所有患者均抽取静脉血,置于4 ℃冰箱内保存待检,并均于1~3 d内完成检测。本次研究相关内容和方法均经本院伦理部门审核并批准,其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仪器及来源情况如下:(1)HbsAg试剂盒: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初查);(2)抗-HCV试剂盒: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初查)、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阳性复查);(3)抗-HIV试剂盒: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初查)、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阳性复筛);(4)抗-TP试剂盒: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初查)、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阳性复查);(5)酶标仪: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6)洗板机:北京拓普分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1.2 方法 利用相应的试剂盒,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所有检测项目均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进行室内质控,其中,利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抗-TP、HbsAg检测;利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抗-HIV初筛,阳性标本送至本市疾控中心予以再次检测确认;利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抗-HCV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内容进行操作,并以酶标仪的实际读数为最终的判定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1026例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测,共检出145例(14.13%)阳性患者,其中抗-TP阳性23例(2.24%),HbsAg阳性102例(9.94%),抗-HIV阳性2例(0.19%),抗-HCV阳性18例(1.75%)。HbsAg检测验性率最高达9.94%,不同指标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78.14,P<0.05)。

2.2 相关指标阳性率科室分布情况 145例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测阳性患者中,分别为病理产科43例(29.66%),生理产科32例(22.07%),妇外科26例(17.93%),儿科22例(15.17%),新生儿科22例(15.17%)。病理产科的阳性率最高,达29.66%,不同科室的相关指标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3.52,P<0.05)。

3 讨论

现如今,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输血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2]。输血治疗包括输全血、成分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输血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各种输血相关不良事件的出现。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原先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它可分类为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反应和输血传染病,从而导致各种用血安全隐患的出现,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效果,并容易导致各种医疗纠纷等。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对输血治疗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为此,临床需要积极的做好相应的输血前检测工作,以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染。

输血传播性疾病常见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4]。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是几种最为常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艾滋病即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这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极大的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3种,即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均会感染艾滋病[5]。患者一旦输入处于窗口期的血液制品将导致用血者感染艾滋病病毒,与其他感染途径相比较经输血传播艾滋病的潜伏期将大大缩短,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6]。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而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渠道传播。它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由于没有疫苗预防丙肝,所以日常预防尤为重要,丙肝传播方式与乙肝相似,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吸毒、母婴传播等方式,其他如医源性感染,其中包括不安全注射、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窥镜、外科手术、介入性操作等。梅毒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可通过直接性接触、输血、母婴等方式传播。

现如今,酶联免疫检测法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血液检测方法之一,它检测的是抗原或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法是对血清学抗原、抗体实施检测,当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应答后产生一种物质,该检测技术通过发现这种物质而判断人体是否被感染。这种方法的“窗口期”较长,如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测的“窗口期”分别为50、72、22 d。当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会启动免疫应答,产生一种物质来对抗病毒入侵,这种物质就是抗体[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通过对这种抗体的检测,来对血液情况进行判断,了解是否感染相关的病毒[8]。临床对相关感染性指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是主要的检测指标[9]。其中,乙肝是一种临床十分常见的传染病,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也相对较高[10]。本次研究结果即显示,1026例患者中输血前HbsAg检测验性率最高,达9.94%,抗-HCV、抗-HIV、抗-TP分别为1.75%、0.19%、2.24%。提示乙肝属于临床输血传播性疾病,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我国乙肝发病率较高等因素有关。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对不同指标阳性率的科室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病理产科的阳性率最高,达29.66%,不同科室的相关指标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较之其他科室,病理产科存在较大的输血需求,临床输血量较大。结果也表明,在不同的科室,存在不同的输血相关感染风险。因此,对相应的重点科室,要注意提高对输血前检测的重视程度,做好输血前的检测工作,以最大程度降低输血风险,减少各种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出现[11]。对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前要注意对其进行相应的血清学传染指标检测,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输血前是否出现各种血液传染性疾病感染提供所需的判定依据,以明确医疗责任,避免各种医疗纠纷的出现[12]。

另外,通过输血前检测,也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在各种护理以及诊疗活动中的操作水平,注意做好消毒和隔离等,以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等[13]。医院也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自身交叉配血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到的是,一些病原体在感染之后存在一定的“窗口期”。“窗口期”指的是病毒进入人体到从血液中发现抗体之间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输血检查难以发现病毒,“窗口期”是人类所有输血治疗依靠现有的检验手段无法规避的风险。当献血者感染病毒而尚未发病、处于潜伏期时,血液中已有病毒血症但无症状和抗体产生,在输血检查中便难以发现,但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传染病都有“窗口期”。因此,即便经检测为阴性,也需要提高警惕[14]。对“窗口期”血液传播的疾病,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障自身健康。对医务人员而言,要注意围绕检测结果提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和说明等[15]。总之,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之前,要做好相应的指标检测工作,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感染和医疗纠纷等。

综上所述,输血前各种疾病存在一定的感染率,其中乙肝感染率较高,且在不同科室的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ELISA法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十分有必要。临床上应该科学合理地使用血液,同时血液的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临床用血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并做好输血前的检测,以避免由于输血带感染疾病的风险。但受到入组样本数量以及观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所得到的相关结果以及相应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准确。因此,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进一步完善和分析。

[1]王阳,邵冬华.患者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50-51.

[2]张勇,刘芳.住院及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66-67.

[3]徐守辉.输血前检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抗体、梅毒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9):178-179.

[4] Gonzalez-Porras J R,Graciani I F,Alvarez M,et al.Tubes for pretransfusion testing should be collected by blood bank staff and hand labelled until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chnology for improved sample labelling.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Vox Sanguin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Immunohaematology,2008,95(1):52-56.

[5] Solymos E,Guddat S,Geyer H,et al.Response to letter to the editor regarding "rapid determination of urinary di(2-ethylhexyl) phthalate metabolites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s a marker for blood transfusion in sports drug testing"[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1,401(2):579-580.

[6]韩选伟,胡同平,张文兰,等.10681例输血前、术前、产前患者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71-72.

[7]艾书娥.2680例输血前、手术前四项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93-94.

[8] Gorlinger K,Dirkmann D,Hanke A A,et al.First-line therapy with coagulation factor concentrates combined with point-of-care coagulation testing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i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cohort study[J].Anesthesiology,2011,115(6):1179-1191.

[9]张伟平.431例输血前患者HBsAg、HCV-Ab、HIV-Ab和TP-Ab的筛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177-178.

[10]李雪梅,杨春茂,杨春晴,等.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 ELISA检测阳性与确证试验的对比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541-543.

[11] Tani Y,Aso H,Matsukura H,et al.Significant background rates of HBV and HCV infections in patients and risks of blood transfusion from donors with low anti-HBc titres or high anti-HBc titres with high anti-HBs titres in Japan: A prospective, individual NAT study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HBV, HCV and HIV infections[J].Vox Sanguin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Immunohaematology,2012,102(4):285-293.

[12]巫文勋,程利,梁可,等.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HBV、抗HCV、抗HIV和TP-Ab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0):2626-2628,2631.

[13] AlShaer L,Abdulrahman M,John T J,et al.Trends in prevalence,incidence, and residual risk of major transfusion-transmissible viral infections in United Arab Emirates blood donors: Impact of individual-donation nucleic acid testing, 2004 through 2009[J].Transfusio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2012,52(11):2300-2309.

[14]程颖,李维,程燃,等.重庆市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HBsAg,ALT及抗HIV、抗HCV、抗TP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0):1297-1298.

[15]闫文强,刘久波,范金波,等.手术前和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因子检测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0,23(1):93-95.

猜你喜欢

窗口期乙肝艾滋病
《 世界艾滋病日》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期”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把握窗口期乘势而为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邂逅“生成”的美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生成的窗口期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