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的探源与寻径

2015-02-01乔飞飞

职教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办学职业

□乔飞飞 刘 晓

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的探源与寻径

□乔飞飞刘晓

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指以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利用教育界和产业界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产学互动、校企结合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和资源有效地整合的办学行为。其思想由来已久,根据时代背景以及办学模式的发展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萌芽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时期)、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转型阶段(改革开放后)、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探源;寻径

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指以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利用教育界和产业界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产学互动、校企结合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和资源有效地整合的办学行为。它有助于发挥区域内职业院校作为先导对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其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由来已久,其实践也随时代背景的不同呈现各自差异。据此,本文拟对近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进行溯源,梳理发展脉络,以期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改革提供其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思考。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土崩瓦解,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模式也开始逐渐向工业化转变。而反映在教育方面,则是由教育与生产相分离逐渐走向相互融合。自此以后,我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随着19世纪60年代发展军事工业的洋务运动逐步显露端倪,并先后出现了三次近代工业化发展浪潮。第一次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以清政府部分官员、私营企业家为主导、以发展民用工业为重心的洋务活动以及部分民办企业;第二次是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以民营企业家为主导、以发展轻工业为重心的民族工业;第三次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强力介入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浪潮。[1]引发这三次工业化浪潮的主体虽然不同,但近代工业的发展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的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长期存在的以师徒传承为代表的民间学徒制自然已经无法满足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来满足生产需求。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多数是为企业工厂培养技术工人。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近代职业教育产生最本初的动力所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生背景显现了职业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的萌芽。

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发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发展了一批军事重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些工业的发展势必需要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他们开办了为培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的工业技术学堂,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职业学校,但工业技术学堂具有一定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性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866年附设在马尾造船厂的福建船政学堂,这种学堂是为了洋务派所开办的工厂而设立有针对性的学堂,并在1868年8月设立了“艺圃”,或称“艺徒学堂”,招收十五至十八岁的青年工人,随洋匠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三年,半工半读性质。[2]这种性质的学校虽然多附属于工厂企业,但是此类学校的办学模式本身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民国初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推动和发展,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一些法令法规对工商事业进行保护,而当时世界的局势处于“一战”的紧张状态,列强对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无暇顾及,因此,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史上较为短暂的异常活跃期,兴起了一股实业投资的热潮。而中国动荡混乱的政治环境以及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加之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学而优则仕”为主线的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进行了大调整,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一心只读圣贤书”、坐而论道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且当时世界实用主义思潮也在悄然影响我国教育的发展,这些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等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并得到了初步实践。如果说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职业教育性质的技术学堂只是个别存在的工业附属品,那么民国初期由于实业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需求具有广泛性,相继出现了“工艺讲习所”、“职业补习学校”以及工厂学徒制等,而这种技术教育的方式是根据生产的需要,与生产过程紧密联系,与劳动用工方式一体化。[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环境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但是各项事业的发展比较艰难曲折,而且由于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只有向前苏联学习。我国在建国初期经过三大改造之后逐渐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教育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此,这一时期政府出台的政策对教育中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影响比较明显,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模式发挥到了极致水平。但合作多表现为政府外在的指令性与强制性,在政策施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将教育异化的现象,产学研一体化流于形式,而非利益相关者之间具有内在需求的深层次合作。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 《指示》),《指示》中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并进行课程改革以及办学模式改革。这一时期,政府在教育方面比较重视产学结合,而且在当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环境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无疑教育部门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力达到了巅峰,全国大中学校都积极贯彻这一《指示》的精神,大办工厂、农场,也与工厂和农业合作社联合办学,将生产劳动作为独立课程,规定师生必须参加劳动,且部分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如1958 年5月,天津市开办了第一所厂办半工半读学校即国棉一厂半工半读学校;国家创办了堪称实施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典范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无论从办学形式、教学方式还是生产上都尝试将工厂、农场与学校紧密结合,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雏形。1961年起,教育部根据《指示》精神,制定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并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体现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其中《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最能体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发展。它明确提出:“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和可能条件,举办小型的工厂,或者同校外的工厂、农场建立固定的联系。”且学校工厂里包括实习和实验性工厂,这种类型的工厂主要是为教育教学和科研应用服务,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是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而这一时期政府的政策对教育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因此,从政府颁布的文件和具体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基本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体制也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这一体制改革最大的特点是市场的自由调节性,相应地政府机构角色也由高度集中化向引导和服务转型。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最为密切,因此,在这一改革进程中也逐渐被推向了市场化,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也由外在的被动强制向内在的主动需求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对技术的内在需求以及政府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得以迅速发展。1985年5月,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指出了要“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此外,还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且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提倡各单位和部门自办、联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4]由此可见,政府在这一时期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并且强调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1992年3月,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务院经贸办)、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该工程主要是为了建立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长期有效的合作制度,逐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以此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学校科研的应用程度。随后,在1997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将全国28所高校作为试点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体现出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始纳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办学改革的规划体系中。以上可以看出,政府在这个时期只是在政策层面提出鼓励职业教育要与其他部门的联合,并没有采用强制命令来执行,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由此被明确提出并实施,但是关于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还处于转型初期,而职业院校也只是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小范围的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复杂多变、节奏加快以及充满竞争的时代,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强调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并且越来越突显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恰恰致力于积极结合企业的实际,并且在科研方面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以此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也是一个挑战。现如今,我国各职业院校都在试图冲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致力于与行业企业结合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并且在这样的共同培养过程中,也在应用研究、技术改造与开发等领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更加促使我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迅速发展,全国各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也进行了多元化的创新,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进行了校企股份制模式、校办企业模式、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的改革。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为主要内容”。[5]这表明了高职教育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的特征,其科研内容以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主。之后,教育部分别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议,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应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宗旨进行改革,而且明确提出产学研结合是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和必由之路。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6]2009年10 月24日,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召开,这次峰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办,讨论了政府、高等学校、企业以及全社会联合支持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进一步探究产学研结合取得的进展。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7]事实上,校企合作办学是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基本保障,也是其发展的基本形式,而《纲要》为今后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推进指明了方向。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8]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各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多元模式,比如校办企业模式、校企股份制模式、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但是限于各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参差不齐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实践与发展的状况也各有不同,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诸如校企产权不清、企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今后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实践中在明晰产权、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度等具体问题的解决方面需要发挥其有效作用。

综上所述,在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时期出现了产学结合的思想和实践,这也是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对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视,逐渐产生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雏形。直到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由原来的政府主导转为市场引领,自此,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达到了稳步发展状态。由此可见,随着社会背景的变迁、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与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职业教育经历了产学结合的思想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产学结合的内涵和领域,最后扩展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其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潜力。

[1]王春雷,王梅春.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1895-1937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

[2]王炳照,郭齐家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5.

[3]娄世洲.我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职业教育制度嬗变[J].教育学报,2007(1).

[4]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1985-5-27.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1-17.

[6]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发[2006]6号)[Z].2006-2-7.

[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8-27.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5-2.

责任编辑刘扬军

乔飞飞(1987-),女,河南新乡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刘晓(1982-),男,山东淄博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教育学)青年基金项目“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长效机制研究”(编号:CJA120156),主持人:刘晓。

G717

A

1001-7158(2015)04-0067-04

猜你喜欢

产学研办学职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