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15-01-31张振飞张艳芳

职教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张振飞 张艳芳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张振飞 张艳芳

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双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办学模式、打造双师团队、提高企业认识等,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科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构建;实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理论基础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证明,坚持产教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

所谓产教融合,就是将生产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协调与融合。产教融合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达到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同时,产教融合有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提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双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意义

优化资源配置。产教融合将企业、学校、政府、社会组织等结合起来,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提高实践能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实践水平。

推动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思路,是对高职教育的一种创新。在对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都面临着调整和变革,进而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

提高教师素质。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职院校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提升才能适应产教融合的教学要求。因此,产教融合对提高教师质量大有裨益。

推动经济发展。产教融合促使高职院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并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提升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施与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主要表现在:

(一)产教融合在制度上存在缺陷

1.缺乏法律保障。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对于校方与企业的责任和义务、风险与收益、资质与范围等内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学校、学生和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产教融合难以顺利开展。

2.缺乏组织保障。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和协商的平台,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部门,导致产教融合难以大规模、高效率、有条理的开展。

3.缺乏制度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处于产教融合的探索阶段,在学时分配、教员配置、资金投入、学生考核等方面都缺乏制度规定,导致产教融合难以走规范化道路[1];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产教融合的指导性文件,导致产教融合缺乏理论指导和行为规范。

(二)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认识不足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产教融合的意识,仍然坚持“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办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条件无法满足产教融合教学的需求,给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带来困扰。

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专业设置存在盲从、跟风、墨守成规等问题,导致专业建设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学生就业困难;课程内容存在教材陈旧、技术落后、知识更新缓慢等问题,导致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轨;课程结构存在课时分配不合理、理论无法联系实践等问题。

2.办学模式创新不够。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一是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缺乏行业特色、无法满足企业具体需求;二是基础设施落后,无法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三是办学理念落后,没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工作岗位[2]。

3.师资力量不够。产教融合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职业经验和良好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教师能否完成思想观念上、角色位置上和业务能力上的转变,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成为产教融合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三)企业对产教融合热情不高

目前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产教融合能给企业带来的切实利益,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将企业作为学校的实心实训基地,履行培训学生的职能,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于产教融合在推动企业创新、提高员工素养、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持不乐观的态度。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完善制度建设

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出台法律法规,细化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细则,就二者的合作方式、义务承担、权利划分、收益分配等内容进行法律约束,使产教融合有法可依、依法办学。

2.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各省、市、地区应该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组织协调部门,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提供政策引导、信息查询、组织协调等服务,帮助双方互相了解、交流沟通、整合资源、提高合作效率。

3.完善相关政策建设。国家应该完善相关政策,为产教融合指明出路和方向,出台诸如“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地位及作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能资质培训及审核”、“产教融合组织办法及基础设施建设”、“参与产教融合企业的优惠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支持[3]。

(二)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要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根据各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岗位要求优化课程设置,使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1.调整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设置,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紧跟社会变化的步伐,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例如,随着机电行业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多和分工的逐渐细化,高职院校将传统的“机电”专业细化为“汽车电子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汽车维修与保养专业”和“汽车服务与装饰专业”,由培养“全才”转变为培养“专才”,很好的迎合了市场对机电专业学生在各个领域上的不同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办学具体情况,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校内实训课与企业实习课之间的课时分配,促进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例如,有的高职院校采取“1+1+1”的课程结构,一年级为理论课,二年级为校内实训课,三年级为企业实习课,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有的高职院校采取“1:1”的课程结构,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边上理论课,边上实践课,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衔接”。还有院校采取3:2或4:1等其他课时分配方式,都属于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向产教融合的过渡形式。

3.革新课程内容。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实际需求,引入新的理念、知识、技术和工艺,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能符合企业的生产要求。例如,汽车电子专业与电力机车企业合作,将SS6、SS8等新型的高速重载电力机车技术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确保了高职教育的领先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就必须创新办学模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实现产教融合。

1.校内实训型。高职院校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办校内实训基地,为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奠定物质基础。例如,针对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创建多媒体实验室,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培养学生在视频制作、剪辑、后期特效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就业铺平道路。

2.教研一体型。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创新,而教研一体是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将理论学习、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学、研、做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针对“农业发展”专业的学生,教师给出“转基因稻米与生物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等前沿性的课题,并带领学生深入的进行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通过参与课题研发,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研发能力、形成专业技能,为企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3.“双证”教育型。高职院校为了扭转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实践技能的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实行“双证”教育,将“职业技术资格证”提升到与毕业证和学位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让学生通过考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实践技能,促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协调发展,实现产教融合。

4.校企合作型。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首先,“订单式”教学模式。“订单式”教学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达成协议,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来选拔人才,并与企业携手,共同按照企业标准培养人才,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完全合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4]。例如,部分高校开设了“空乘”专业,从招生阶段开始,企业就全程参与。按照企业对人才身高、体重、文化程度、综合素质的标准招收学生,并由企业专职人员和高职院校教师协同授课,定期到企业接受实习培训,并将合格的人才直接输送到企业就职,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和就业效率,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第二,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是指让学生短期内完全脱离学校教育,深入到企业内部的具体岗位进行实习,并由企业配备专职培训人员进行跟踪指导,力求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岗位环境、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岗位能力。例如,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到生产车间,从事数控机床控制工作,并由“师傅”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进行岗位培训和指导实践,帮助学生实现由理论学习向生产实践的转变,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劳动力的同时,提高产教融合教学效率。第三,“学工交替”模式。与顶岗实习模式不同,“学工交替”模式下学生并不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学校教育,而是与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和技术点拨,由教师组织实训,将理论讲解与实地演练结合起来,实现“学”与“做”的“交替”。例如,针对“动漫制作”专业的学生,个别高职院校采取1:1的学时比例,一半时间在校接受绘图、电脑设计等理论基础课程教育,一半时间由教师带领到动漫设计企业接受实训练习,实现二者的统一,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协调发展。

(四)打造“双师”团队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需要一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团队,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明显不符合这一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努力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师队伍。

1.加强校内培训。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在校教职员工的培训,尤其是针对中青年教职员工,要在提高他们专业知识和教研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输送教师到企业实训、开展岗位技术讲座、开展岗位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在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2.重视人才引进。高职院校要善于发现和引进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邀请企业内部具备深厚行业背景、丰富工作经验、良好表达能力的员工在校任教,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憾,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促使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3.重视内外交流。高职院校要为在校教师和企业人才提供交流平台,让他们就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教学方法、行业发展、学生特点等进行交流沟通,促使教学与生产完美融合,创造产教融合的新局面,打造优质的“双师”团队。

(五)企业提高认识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不仅需要高职院校付出努力,也需要企业积极参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企业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1.加强宣传教育。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行业企业协会应该加强对产教融合的宣传,让企业认识到产教融合在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提升人才整体素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企业明白,培养人才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义务。而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根本的受益人除了高职院校和学生,也包括企业[5]。

2.落实相关政策。要求企业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能光凭口号,而是应该落实相关政策,为企业吃上一颗“定心丸”:首先,政府统筹。政府应该加强统筹,结束校企合作任性而为、各自为政的局面,发挥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明确社会、地方、企业、学校和个人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并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杠杆平衡好各方的关系,保障企业的利益。第二,优惠政策。针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人才优先选拔政策、税务减免政策、财务补贴政策、项目优先审批政策等等,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来。

3.提高人才质量。要求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也应该拿出一定的诚意和姿态,给予企业一定的回馈和保障。其中,最核心的回馈就是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率,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树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信心,并逐渐变被动配合为主动争取,实现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例如,部分高职院校“教研一体型”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展现了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为企业创造了较大价值,得到企业的充分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现了产教融合的优势,就会主动要求参与其中,并开创“产教研一体型”的新型产教融合模式,大大推动了产教融合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产教融合涉及到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政产学研,四轮驱动,综合施策,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育落到实处。

[1]杨进生.充裕的时问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是实现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必要条件[J].现代企业教育,2009(24):96-97.

[2]宋志国,陈剑鹤.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意义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25-127.

[3]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39-43.

[4]吴红宇,杨群祥.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研究—— 基于91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5-20.

[5]鲁昕.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http://www.moe.edu. cn/publicf: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 201301/147350.html.

责任编辑 王国光

张振飞(1979-),男,湖北丹江口人,重庆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张艳芳(1982-),女,云南宣威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重庆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 “应用型大学视野下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编号:GJYJ2014020),主持人:张振飞。

G717

A

1001-7518(2015)20-0054-04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