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政府话语权的危机与应对

2015-01-31朱惠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微信

朱惠娟

(周口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 周口466001)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无法抗拒的“微时代”。据中国工信部2013年底的报告,我国手机用户已超1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8亿之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移动终端以其便携性、迷你性和瞬时性战胜了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一个全民发声、智能化的时代已经开启。微时代带给人们最大的变化就是话语权的解放,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随时发出“微语”形成对他人和社会或小或大的影响,传统大众媒体的权威受到了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公众对政府的质疑,如何面对微时代带来的危机,对于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个巨大的考验。

一、众声喧哗:微时代的话语趋势

微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微网站、微APP作为信息主要传播方式的一个智能化信息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微博即“微型博客”,是用户通过一定文字或图片把自己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及时分享给其他人的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各大门户网站都有自己的微博营销,其中以新浪微博最具影响力。从2009年试运行一直到今天,新浪微博已发展为一个集新闻、娱乐、休闲、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已具备发布、关注、转发、评论、搜索、私信等各项功能。据报告,新浪微博在快速发展期用户总量超3亿人,每天发微博量1亿条以上[1]。随着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应用的竞争日趋激烈,从2013年起,微博用户量呈减缓趋势,而一种新的社交聊天工具——微信(WeChat)异军突起,成为当下人们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应用。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对智能手机用户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手机应用程序,在微信平台上可以发布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在朋友圈内分享,也可以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或添加好友,在第一时间收到关注对象发布的信息。目前微信支付也已开通,微信由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正在演变成为一大商业交易平台,其对营销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正开始显现。微博与微信的普及让人们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竟可以变得如此简单。

微博与微信作为微时代的重要标志,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在此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这些传统媒体一般由国家主导,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引导着民众的信息选择与价值取向,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其格式的机械化让人愈感单调,其方式的单向化让人愈感无奈,其内容的有选择性让人愈感迷茫,其管理的垄断性让人愈感压抑。而微时代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方式则截然不同,每个手机一族都可以在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并获取关注对象的信息,信息发布与获取非常自由,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人物可以自由地关注、转发和评论,对于不愿再关注的用户也可以自由地取消关注,对于故意骚扰的粉丝也可以自由地拉黑。微时代的信息呈现方式也是非常个性化的,可以是接地气的通俗言语,还可以是高雅的脱俗诗文,也可以是生动直观的图片、视频或语音,只要能获得认可都可以赢得一定量的粉丝,或者信息发布者根本不为求粉丝,纯粹是为自己的情感找一个宣泄的空间而已。另外,微时代的信息交互性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信息发布者可以选择任意的粉丝来关注自己发布的信息,粉丝们也可以对发布者的信息内容进行转发和评论,信息在公众的共同参与下不断更新并以裂变式在网络中传递,产生的影响力超乎想象。毫无疑问,一个全民发声、众声喧哗的微时代到来了。

众声喧哗意味着话语权的释放,众声喧哗所带来的话语权的释放更多体现的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和平等性的实现。从此,人们不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空间等待着官媒公布的既定信息,而是主动参与、选择、创造、解构各种信息,在公共空间中相互分享并共同推动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和事件的不断发展,这种自觉、积极、主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正是人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过程,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在微时代里 “人”克服了受动性的障碍,主体性得到了张扬。每一个普通民众都与传统大众媒体一样具有了同等的话语权,政府官方控制话语权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微电台”,实时发布自己关注的信息,平等性在这里展现无遗。诚然,众声喧哗中难免有喧嚣、嘈杂、混乱、无序,但是随着微博、微信平台的日益规范和管理的日益成熟,这些问题也会逐步得以解决。

二、势单力薄:微时代政府话语权的式微

面对微时代众声喧哗的话语趋势,政府媒体和公共沟通却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致使目前政府话语影响力下降,陷入“势单力薄”的局面。在社会学领域,话语更多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系统、权力、意识的代表和象征,“有什么样的权势就有什么样的话语”[2]。法国哲学家福柯也认为,话语不是一种符号语言,而是“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3]。话语不是思想的自由表现而是一种权力关系。微时代的众声喧哗意味着话语权利的分散,政府话语从之前的“一枝独秀”变成要与众人“群芳争艳”,从以前的“一人讲,众人听”变成了“一人讲,众人辩”,话语权的分散必然带来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话语管理的困境。

微时代以前,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政府对信息的传播基本上是可控的,而在微时代全民发声、众声喧哗中,理性的非理性的、正确的错误的、真实的虚假的各种声音爆发式涌出,形成强大的舆论场,给从来没有应对过这种状况的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没有应对经验的政府面对着铺天盖地的舆论潮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网络恐慌”,不敢也不愿与网民交流,怕说错话、表错态,或者对信息置之不理,或者一味否认隐瞒,陷入谣言-辟谣-澄清的怪圈之中,如此一来,政府的权威受到质疑,政府的公信力也面临极大危机。比如在2014年的“马航失联”事件中,马方政府的表现就不尽如人意。飞机失联,世人关注,众多网友在微博、微信平台实时刷新等待着前方传来的最新消息并送上自己的祈祷,但是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援过程中,马来西亚政府在飞机失联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等重要信息上一再更正,对于前方传来的搜救信息一再否认,对于自己发布的信息也是经常前后矛盾,严重影响了本次飞机失联后的救援工作,让外界对马来西亚方产生强烈的质疑,政府的公信力也严重下降。我国部分单位在面对微时代网络上的声音时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比如在2013年“铁道部政企分开”事件和“杭州限牌”事件中,都是网络上先有了这些事件的信息传播出来,然后政府有关部门辟谣,而后“谣言”被证实并非谣言,这些事件看似最后都归于平息,但一个无法否认的后果就是民意的渐失和政府公信力的折损。事实证明,在微时代里试图去否认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必将对政府和国家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微时代的众声喧哗也让政府陷入话语管理的困境。微时代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影响都是不可控的。从信息发布主体来讲,发声者不再只是政府精英或媒体明星,每一个网民都有发言权,只要有人关注,草根也能变成名人,平民也可以变成明星;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信息内容的多样化,每个“微电台”发布的信息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信息中有些可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有可能是蛊惑人心的负能量,但由于网民身份的复杂性和层次的多样性,任何信息都会在网络中有一定的受众,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这些情况是政府在信息传播管理中从未遇到的,因为一直以来大众媒体对信息传播拥有主导权,信息的传播一直在国家政府的掌控之下,而突如其来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被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所取代让政府及大众媒体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话语的管理也陷入迷茫。话语管理的失效会对社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如不同利益主体在同一平台上发声,受其诉求、立场、素质的影响,他们的话语可能是相互矛盾的,这时就需要政府官方来进行利益协调,整合话语;微时代网民众多,大多网民发声时会受非理性因素影响,有时也会对某种话语信息产生盲从,比如2014年3月1日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有不少网民在微平台上发布信息排斥敌视新疆人就引发了不少非理性网民的支持与转发,这时也需要政府官方来进行引导,不然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还有一种情况是微时代话语嘈杂,为各种不良思想涌入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迷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失效,对于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非常不利,这更需要政府官方发挥主导作用,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这些都对政府的话语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造成政府话语权式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网络时代发展太快,新媒体环境日益复杂,政府越来越难以掌控的因素;也有公民民主意识逐渐觉醒,政治参与感增强,希望与政府平等对话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的因素;还有一些利益群体肆意扰乱,混淆视听,故意损毁政府形象妄图降低政府公信力的因素。但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政府话语权式微根源上还是政府自身的弊端造成的。长期的政府话语权垄断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僵化的话语格式,“信息只有我能发布,我发布的一定要信”,在微时代垄断被打破之后这种常态思维就失灵了,话语权的分散使政府无法掌控信息的传播和影响,面对众声喧哗,政府话语滞后了。长此以往,人们对类似话语会失去新鲜感,一旦有某些格式新颖的话语出现马上会吸引走人们的眼球,而对政府官方话语失去兴趣。另外,政府自身行为缺乏透明度,应对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体制僵化,存在腐败现象等,也是导致人们对政府发布的话语失去信任的重要原因。

三、有容乃大:微时代政府话语权的应对

微时代对政府话语权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给政府的执政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挑战和机遇向来都是并行而致的,政府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个可以审视自身不足的机会,遇到了一个可以重塑政府话语权,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的大好机遇。微时代政府话语权的重塑,有待于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应对:

第一,转变观念,用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的众声喧哗。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空间,政府对待来自互联网的声音也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心态,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封闭狭隘的思想观念。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言人,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也承载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力,面对网络上的各种声音,赞美也好,挑剔也好,指责也罢,不管这些赞美挑剔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出于情绪化,要用平常心来面对,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应对。因此对于网络舆论,我们的政府应该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心态来应对。“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我们不能思考我们不能思考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所不能思考的东西。”[4]话语的丰富代表着思想的丰富,话语的贫乏代表着思想的贫乏,对于微时代网络上的众声喧哗,政府要以平和的眼光来审视,要有足够的自信允许这种局面的存在,并能在这种局面中发挥引领作用。切忌面对一些质疑批评就盲目封堵,不让公众发声,用传统的管制方式来治理互联网只会事倍功半,产生负效应。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政府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顺应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尽量为公众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话语平台,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及时公开政务信息,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才能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才能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

第二,积极变革,在主动参与中增强政府话语权的主导性。微时代里,面对众声喧哗,政府的话语也显得格外重要,毕竟政府话语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国家的政策导向。虽然公众在网络上不乏挑剔、指责政府的声音,但是也要看到绝大部分网民对于我国政府还是充满信任与认同的,他们出于善意,希望政府能够积极履行职责,承担起政府应有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新形势下,政府必须顺应广大民众的要求主动变革,积极参与到网络话语当中。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开通网络服务。政府各部门也要不断开拓网络阵地,开通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及时把政务信息公布于网络平台,使民众能够及时了解政务的工作动态,不至于对政府的决策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创新沟通机制,增强沟通效果。微时代的信息特点是:及时、动态、开放。因此,政府与公众在网络沟通技术和方式方法也应该有所变革。政府的信息发布也应从静态的、定时定点的发布,转变为动态的、随时随地都要机动进行的信息传播;信息发布要改变传统的僵化格式,摒弃旧时代的官腔官调,四平八稳式的资讯形态;要契合时代的变化和新时期民众的特点和需求,谈政策,要讲重点,言简意赅,不要长篇大论;要学会接地气,用人民的语言,讲人民感兴趣也听得懂的话;要学会用图片、文字、数字等多形式地展现信息内容;发布信息要带有感情,能让人民感动,这样信息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才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才能在多话语权的权力场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

第三,贴近民意,把群众路线的“传家宝”用于网络世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群众观念,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微时代增强政府的话语权也必须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施政要领。要贴近民生,关注群众所关注之事,涉及民生的事情都要重视,要有所作为;要贴近民意,及时对民意做出反应,解除人们的疑惑,澄清与事实不符的政策误解;要释放善意,要用包容、宽容来对待群众中一些尖锐的意见,要把意见看成群众的一种诉求、一种表达方式,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多作自我反思;另外还要依法加强互联网相关制度建设,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出有群众基础的法律法规,既保障网民的合法权益,又对违法现象不手软。总体来讲,政府应该在现实中回应和解决网民诉求,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修补和完善各项制度,努力维护社会公正。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政府才能在微时代增强话语权,赢得公信力。

[1]周文林.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3亿 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EB/OL].[2015-02-26].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2/29/c_122769084.htm.

[2]张宽.Discourse(话语)[J].读书,1995(4):132-134.

[3]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53.

[4]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5.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微信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微信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微信
微信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