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礼仪研究迫在眉睫

2015-01-30葛艳娣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5期
关键词:礼仪公民道德

杨 萍 葛艳娣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教研室,青岛市市北区档案局,山东 青岛 266000)

开展礼仪研究迫在眉睫

杨萍葛艳娣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教研室,青岛市市北区档案局,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恰逢我国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深入人心之际,抓住历史机遇深入开展礼仪研究正当其时、迫在眉睫。

【关键词】礼仪研究;礼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填补社会礼仪缺失的需要

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儿女也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表现出谦和、勤勉、尊敬长辈等民族特质。然而当今社会,我国在礼仪道德建设方面涌现了许多问题。社会公德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相继滋长;见利忘义、见死不救、损公肥私行为经常发生;不讲信用、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成为社会公害。个人素养方面,则表现出整体性的礼仪缺失,特别是部分年轻人礼仪修养与文化教育不相称,行为规范与礼仪准则相悖。这种缺失表现在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方面面。例如:有失孝道,长幼无序;目无规则,插队拥挤; 乱穿马路, 随地吐痰; 大声喧哗, 高声谈笑;不会问候,不懂谦让; 在人际交往中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因此,深入开展礼仪研究确有其社会价值。

二、是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需要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在仓廪充实,衣食富足的今天,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精神追求日益提高。在世界文化多元复杂,彼此交流融汇,摩擦碰撞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哪里获取精神财富呢?答案不言自明。中华文化基因刻在国人的血液里,回归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内心需求。回归传统不是简单的历史轮回,也不是逻辑上的否定之否定,而是中国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吸收、融合以及深刻反思之后的“文化自觉”。中国人历来重视礼仪中的精神内涵。古人结婚郑重地向天行礼,向地行礼,把两个人的结合看作是应该向天地宇宙宣告的大事。古人的葬礼,除了迷信的内容外,还要写悼文,刻墓碑,对人盖棺论定,褒扬善行。中国人传统的礼仪形式里从来都不缺乏此类的精神文化上的内容。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种个人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三、是拯救文化、重塑国魂的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央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一个关键词就是“国魂”。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三十余年只是一瞬。而在这一瞬中,

中国锐意改革,实现经济高速起飞,其速度之快、成果之卓著令世界瞩目。然而,有一个软肋一触即痛,那就是文化。五千年文化底蕴很厚重,也很沉重,五四后经历了相当长的文化反思,试图去芜存精、革故鼎新;又经历了“文革”动乱,造成精神滑坡,继之以物欲横流带来的拜金狂潮,厚重文化渐有被切割得轻薄的危险。而在文化发展上积累大量“欠账”,导致国人文化渴求旺盛与文化供给贫乏的反差;更加让人担忧的是社会道德滑坡。中国不会容忍经济富有、道德却持续陷入贫瘠。中央提出用文化来“兴国之魂”的目标,以此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志在与国魂息息相关的宏大叙事,事关民族精神与国民素养以及国家发展走向。中共中央对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视由来已久。“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 “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国民素质、文化发展和道德情操上”,“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均相当清楚地表明了对“大文化”内涵的理解。近年来,中国频频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战略上谋篇布局,正是力求满足经济飞速发展之后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饥渴,疗救道德上失“魂”落“魄”之病。

礼仪之邦的中国,该补上文化这一课了。如果失“魂”落“魄”成了流行病,枉有强劲的骨骼,走得再快,也有陷入泥沼的深忧。失去文化根基的地方,必有失血、失德的国民,苍白、浮躁、失信且缺乏自信与发展的底气。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你的为人处事,也反映出整个国家如何行事。如果你是光明的,那么中国就不会黑暗。但如果你都无动于衷,那么,中国将也漠然无情。中国已经开始行动,郑重夯实文化根基。重塑国魂,值得期待。

四、是城市纵深发展的需要

一是有利于构建和谐城市的人和条件。“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是礼的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为“和谐”。孟子讲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其要旨在于“人和”,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二是有利于提高市民的道德自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礼仪是道德的载体,是人生道德的具体化。在西方,人们把礼仪、道德、法律并称为三大守护神,礼仪位居其首。拿破仑·希尔认为,世界上最廉价的而且可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特质,就是礼仪。礼仪具有自律性的特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现代化大都市每一位公民的自律目标。素质接轨,每个市民要从我做起。

三是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立礼仪学会正是实施这一理念的最佳途径。

四是增强市民公民意识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一个国家公民的公民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公民意识具体体现为视他人和自己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等。成立礼仪学会正是以提升市民素质为己任,追求素质接轨的长效机制,有效弥补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缺失,完善人格养成,进而增强公民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五、结语

文明礼仪是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直观表现,更是社会公德的集中外现,代表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恰逢我国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深入人心之际,抓住历史机遇,深入开展礼仪研究正当其时、迫在眉睫。

作者简介:杨萍(1967-),女,教授,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教研室;葛艳娣(1963-),女,青岛市市北区档案局副局长。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礼仪公民道德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十二公民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