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处置暴恐事件的“开放性”机动问题研究

2015-01-30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施暴机动开放性

张 渊

(武警学院 研究生队,河北 廊坊 065000)

对处置暴恐事件的“开放性”机动问题研究

张 渊

(武警学院 研究生队,河北 廊坊 065000)

探求改变被动“清场式”机动,实现主动寻敌、即时遏敌、强势制敌的机动途径,争取在事先未掌握确切情报状况下,能够使部队以“开放性”机动的作战方式将暴恐事件消灭在初始阶段。

大情报研判;应急区域;开放性机动;柔性编制;暴恐事件

近年来,在敌对势力的支持下,“三股势力”制造了多起暴恐事件。其袭击手段从传统的伤害、爆炸、暗杀,向“自杀式”攻击、“独狼式”袭扰等更为极端的手段蜕变,且大有由新疆向内地扩散蔓延之势。频发的暴恐袭击案件不仅对我国社会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的现实威胁,而且也对部队传统的机动处突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暴恐事件始发情况下,处置部队应如何以最快的机动作战遏制事态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是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对此,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处置暴恐事件传统“清场式”机动的不足

近年来,从处置暴恐事件作战整体情况看,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非对称”的特点:一是处置部队与暴恐分子在物质力量上体现出“我强敌弱”的非对称性;二是处置部队与暴恐分子在实施行动及暴力犯罪的时间上体现出“敌快我慢”的非对称性;三是暴恐分子与被袭击人员在初始伤亡比上体现出“我伤亡多敌伤亡少”的非对称性;四是从施暴制造影响与维稳减少损失企图上体现出“敌进攻我应对”的非对称性。在此,笔者不排除在处置暴恐事件中我方力量制敌于始发、完胜且无伤亡的战例。但是,在大多数战例中,暴恐分子施暴造成损失后部队才赶到现场接敌并予以处置。其实质是一种亡羊补牢意义上的“清场式”机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非对称的意识差产生“敌快我慢”时间差

在实施犯罪行为前,暴恐分子往往有一个预谋准备的过程。这种思想意识可能会存在于准备实施阶段,也可能会是激情犯罪式的边想边实施,无明显事前征兆。目前,部队处置暴恐事件时,往往注重情报研判,要求尽可能获取“内幕性、深层次、预警性”涉暴恐情报,并以之主导警务实战,力争在暴恐分子实施行动之前将其打压在萌芽状态。但事实上通常情况下获取的大部分情报均是一些浅层次的、边缘性情报,对一些实施“独狼式”袭击的团伙及人员动向往往不易在事发前把握,导致我方部队对暴恐分子施暴的时间、地点、工具、手段等不甚了解。在这种敌有备而我无备的情况下,会出现暴恐分子在不确定地点快速施暴,而我方需进行反应并准备的时间差。而通常情况下,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差往往是导致局面失控、损失扩大的重要因素。

(二)非对称的时间差产生“敌近我远”空间差

由于在时间上握有主动权,暴恐分子通常会选择离施暴对象最近的地点展开行动。对此,处置部队在没有确切情报预警及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事发现场力量不足以应对,而精干处置力量却又远离现场的状况。即便精干处置力量到场后,由于暴恐分子混杂于人群之中,出于投鼠忌器之虞,我方机动队人员也不能完全释放战斗力,只能通过采取谈判兼强攻等多种手段应对。故此,在距事发地敌近我远之情形下,暴恐分子往往占有一定的空间优势。

(三)非对称的时空差产生“敌逸我劳”效果差

时间上的先机、空间上的主动,使暴恐分子在施暴后往往有劫持人质进行要挟、快速逃逸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在此种情况下,我方往往要投入数倍于敌的处置力量才能形成较强的处置态势。故而,在暴恐分子行动时间先于我,施暴目标近于我之情势下,往往会产生敌逸我劳的效果差,徒增我方反恐作战的难度。通过上述比对可以看出,在处突力量事先没有得到准确情报的情况下,当暴恐分子突然施暴后,我机动处置力量通常会陷入一种被动机动状态。探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由于处突力量的驻地固守、编制固化与演练固定而致。

二、处置暴恐事件“开放性”机动的特质性

本文提出的“开放性”机动是相对于出现情况造成损失后部队所实施的“清场式”机动而言的。相对于出现情况后再向现地开进之较为被动的机动而言,文中所提“开放性”机动更具有一种主动“狩猎”之意蕴。在此,笔者对“开放性”机动定义如下:在通过大情报研判划分应急风险域的基础上,分布在各区域中疏散有致的机动力量在暴恐事件萌发之始,能够通过系统的多层次行动即时有效地钳制住暴恐分子的施暴行为,在不发生或少发生损失的情况下,通过果断手段快速瓦解暴恐犯罪团伙,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秩序稳定的作战运动。笔者认为,“开放性”机动应具备以下五点特质:

(一)动态性

有效的机动力量,应具有一种流动而非僵化呆板的战斗力。机动部队应在平时通过全训“磨刀霍霍”,更应在形势紧张时主动寻觅战机“亮剑制敌”。同时,机动力量指挥者应具备独立思考与临机权变能力,能够在运动中抓住有利战机采取比敌人更高效的行动,根据部队任务、敌情、地形、兵力、装备等因素灵活编组、灵活进行人装结合;在实施突击作战过程中,指挥员应具备灵活选择可行性作战方案并因情整合作战单元的素质,以此形成“动中作战、战中施动”的动态战斗力。

(二)即时性

孙子曰:“势如扩弩,节如发机”[1]144,“其疾如风,动如雷震”[1]159。要达成“开放性”机动的效果,机动力量指挥者要讲求即时性,即应做到迅速感知、迅速决断、迅速行动。所谓迅速感知,即指挥者应首先借助预警信息、预警情报和网络技术的支持,获得接近实时的指挥控制信息,实现战场“单向透明”,做到迅速感知;迅速决断,即利用指挥自动化系统提高决策的速度与质量,做到迅速决断,要求能够实现单兵携信息化图传装置参与战斗,根据实时透明战场信息即时传输,协助指挥者实现准确决断;迅速行动,即在现场实施全纵深连贯性行动,综合运用火力与机动,采取非线式守正出奇的作战方式,在心理威慑、精确狙击等策应下,通过快速机动等方式迅速制敌,从而尽可能达到零伤亡高战绩之效果。

(三)灵活性

所谓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双层摊铺技术就是指利用不同配比的沥青材料分别摊铺在上下层结构中,利用下层沥青材料的余热来加热上层沥青材料,实现对上层沥青材料的高温处理,进而提高整个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中采用双层摊铺技术一方面可以改善整体沥青路面的粘结性,延长高速公路上层结构的冷却时间,进而延长了道路沥青材料优良性能维持的时间,满足了现代化交通运行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道路施工效率,极大的降低施工成本,该技术具有非常好的使用价值以及推广潜力。具体运用该技术时一定要注意当铺设上层结构时要确保上下层结构机械碾压程序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道路施工质量,实现施工效率的提高。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1]143在实施“开放性”机动过程中,处置力量不仅要有比敌人更快速的机动能力,而且要善于捕捉战机,做到先敌行动,灵活运用火力,对敌实施全面、纵深、灵活、突然的精准打击,不让敌人有反应时间。在战斗中应本着“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原则,在实施突击时相对集中,遭袭时快速分散,在暴恐分子出现进攻缓隙、防御漏洞、据点暴露等弱点时,集中优势战力,发挥机动力量快速、多变、灵活之特点,迅猛击敌“软肋”,削弱其战斗力;并应采取比作战对象更加快捷的行动,通过灵活的战术机动、人员机动、火力机动达成攻击行动的集约性、猛烈性与突然性,使敌陷入措手不及的混乱状态,进而失去实施反扑的条件。

(四)应变性

孙子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1]15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达成“开放性”机动这一目标,指挥员应具备通过对突发事件的表象、形式、环境等进行分析、判断及推理后即时拿出有效制敌的新方案、新思路、新战法的能力;应具备接受某一特殊使命后迅速产生超强应变制敌的能力;应具备针对反恐作战中的复杂情形通过快捷思考迅速出招的能力。通过“践墨随敌”的有效应变,消除兵趋敌跑的忙乱感,打出主动遏敌的节奏感,以“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机动作战不断挫败暴恐分子的各种施暴图谋,圆满达成预期作战目标。

(五)强势性

孙子曰:“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勇怯,势也。”[1]145笔者认为,“开放性”机动遏敌于未萌的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势”,即要求机动力量成员必须具备胜敌一筹的士气。指挥员要敢于亲临前线,置危险于不顾,具备强悍的心理素质与高超的技战术水平。在与暴恐分子作战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火力规避与战术手段,积极对敌实施硬黏、强堵、猛攻、顽歼,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必胜信念打击暴恐分子。

三、应急处置暴恐事件“开放性”机动体系构建

“开放性”机动效果的达成,并不仅仅通过处置部队的迅速行动即可实现,其升级版“引擎”的打造需要合理的顶层设计、全面的系统支撑与局部的破立之举。

面对频发的暴恐事件,目前,承担对内维稳任务的公安机关及武警部队均设立了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情报研判机构。在实践中,由于各单位所上报的情报质量参差不齐,对相关模糊性情报往往需花费较多人力精力进行反复核对。对各类情报进行全面核对研判,筛选重点情报,并以此导侦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决策人员精力,减少其对整体局势的通观把握与对重点情报的关注。而由此所指导的行动,有时会使部队长时间处于一种四面出击、兵力分散、疲而少获的状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2]13在相关人员研判情报的过程中,现实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一些正在研判的情报已经失去了意义。据此,笔者认为,在情报研判过程中应注重通观思维与整体判断,在宏观层面上开展大情报研判,据此划分出应急风险域。树立分段划片的战区意识,不应为求得整齐划一而对人员装备配置“一刀切”,而应因地制宜,对高风险区域派出人数多的机动力量,对一般风险域派出人员相对少的机动力量,防止出现情况后临时从其他地区抽调人员增援而贻误战机。

(二)机动力量编制与人员、装备配置

通常情况下,机动力量的编制和装备配置往往呈现“倒三角”状态。处于“倒三角”顶端的机动力量人员素质及武器装备较精良,而处于“倒三角”底端的机动力量却相对薄弱。从近年来发生的暴恐事件来看,暴恐分子冲击的大部分目标往往是基层乡镇派出所及其工作人员,除大规模群体性骚乱外,鲜见有暴徒冲击级别较高强力武装部门的案例。由此可见,暴恐分子选择的目标与机动力量的布防方式存在着不对等。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对目前相关机制作如下改进:

一是树立战区意识,下沉机动力量。应在大情报研判和划分应急风险域的基础上,将机动力量配置结构进行调整,将总队、支队的机动力量下沉;在重点风险区多配置兵员、一般地区进行常规配置,使机动力量能够根据敌情匀态分布而非平均设防;不搞机动力量人员、装备“一刀切”,对不同机动力量实行柔性编制,即不要求像常规部队一样班、排、连人数整齐划一,而是经评估后按实际情况设置人员及装备,完全以敌(社)情需要为准进行配置。

二是充分赋权基层,构建机动作战群。对于特殊风险区域的反恐作战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树立分片包干的战区责任意识,充分赋权于基层机动力量指挥员。改变常规“树”状情况上报机制,采用基层机动力量发现情况可即时作战、边打边报的“扁平”式动态指挥上报机制。发现暴恐团伙有施暴动向后,基层敢担险、上级敢担责,不是等命令,而是主动出击,达成以机动作战群之“群虎”钳制暴恐分子之“独狼”的良好态势。

三是培养官兵专长,自主选购装备。要达成“开放性”机动,还应改变培养全能型战斗员的观念,使战斗员在具备基本军事素质的基础上各具专能。与此同时,机动队战斗员的装备也不能仅仅依靠总队统一采购配置,而应充分赋权一线机动队官兵结合所驻地域敌(社)情实际及个人专长上报所需武器装备种类,并尽可能给予满足。

(三)分层式机动处置的实现

笔者认为,“开放性”机动的最佳状态即兵圣孙子所形容的“常山之蛇”式机动——“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1]191。同时,蜘蛛捕食猎物的方式,也可给“开放性”机动体系的构建带来一些启示:在捕食猎物之前,蜘蛛首先会选择一个昆虫过往较多之处编织一张看似透明的蛛网。对于较小的飞虫,蛛网可顺利予以粘贴解决。而较大的昆虫扑网后,首先会被蛛网粘住,使其行动力受限而无法逃脱;蛛网的震动会使蜘蛛快速感应,并立即到达猎物身旁,以口中毒针麻醉猎物,使其停止挣扎;最后,蜘蛛再次吐丝围住猎物形成茧状物予以彻底解决。笔者认为,在处置暴恐事件非对称作战中,有必要在部队构建起“蛛网式”的机动体系。

通过对“3·01”等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目前的“清场式”机动,体现出的是单一精干机动力量随着事发时间的延长而展现出的“敌动我远、敌袭我至、敌逃我追”之线性单维度运动延展趋势。而文中所论述的“开放性”机动,追求的是多种精干机动力量随着事发时间延长而展现出的“敌动我止、敌进我遏、敌溃我歼”之逐层多维度运动延展趋势。正如二战时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所言:“在战斗打响之前,指挥官必须决定仗该怎么打……迫使战斗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必须使敌人从一开始就按他的曲调跳舞,而决不是跟着敌人转。”[3]183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动机动制敌而非被动追敌的目标,才能有效粉碎暴恐分子的不法图谋。下面,笔者拟从最严峻的情况出发,对分层“开放性”机动的构想作一简要阐述:

1.钳制阶段——以散点式机动群(班)稳敌。在大情报研判划分出的应急风险区域,驻守在基层各要点的精干机动力量在暴恐事件始发阶段快速向事发地聚集,从不同方向对暴恐分子展开攻击。分割其整体力量,减少其破坏力,使之处于分散而多点作战的状况。伺机歼敌或拖延时间,将暴恐分子的活动区域限定在可控范围内,并等待大队机动中队的到来。

2.对峙阶段——以动态式机动线攻敌。在驻基层各机动群(班)与暴恐分子缠斗过程中,大队机动中队可获得较为充裕的机动时间。期间,指挥员可根据前方战斗情况对情势作进一步判明。到达现地后,大队机动中队即可与各机动群(班)汇合对敌形成包围,以防敌逃脱并相机予以捕歼。

3.围歼阶段——以重兵式机动面歼敌。在暴恐分子人员较多、武器火力较猛的情况下,就近的机动支队(或旅级支队)可派遣营级建制的机动力量出兵快速增援。根据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与之前参战的各方力量合兵一处。由机动支队增援领导统一指挥、定下决心,对暴恐分子进行彻底捕歼或抓捕,防止相关人员逃脱而遗留隐患。

四、结束语

如何在突发事件初发阶段更加有效地实施“开放性”机动,是当前反恐斗争中一个现实、迫切而重要的课题。对此,我们要积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论证与实践,并以可行性理论推动部队机动性的提升,以有效应对来自暴恐分子和敌对势力的威胁与挑战,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治安秩序稳定。

[1] 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2] 徐久刚.哲理名言一千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3] 许小兵,张庆宪,张峰.机动——操纵战场时空的杠杆[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刘彦超)

A Research on the “Diffusion” Maneuvering Project of Disposal of the Violent Terrorist Event

ZHANG Yuan

(TeamofGraduateStudent,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way from the angle of the combat readiness level research on troops maneuvering problems and to change the way of being passive “clear”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earch the enemy in terms of the plan,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and rapid response. This paper explains that through the “open” mobile warfare, the army will eliminate the terrorist events in the initial stage, thus to minimize losses and social influence, and maintain at the same time the public security order and stability.

strategic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judgment; emergency district; diffusion maneuvering; stretch formation; violent terrorist event

2014-12-22

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武警边防机动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14GJ003-264)阶段性成果

张渊(1981— ),男,山东龙口人,兵种战术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反恐处突研究

E847

A

1008-2077(2015)09-0076-04

猜你喜欢

施暴机动开放性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装载机动臂的疲劳寿命计算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12万亩机动地不再“流浪”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寻求开放性道路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