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课的活动化教学

2015-01-28潘要冰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主动激趣互动

潘要冰

摘 要:音乐是一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质的课程,如何实现音乐课堂的活动化,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传统的鹦鹉学舌变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音乐课堂由少数特长生表演为主的教学活动变为全员参与,从面达到学生愿学、乐学、会学的效果。笔者以为激趣是最重要的环节,然后再施以得当的方法,让学生在有趣得法的教学过程中去愉快地学习,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激趣;互动;音乐;活动;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58-02

“互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互动可让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音乐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注重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二、营造音乐氛围,让学生“读”懂音乐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激发情趣,陶冶情操。

师生互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为便于互动,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些做法不仅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多形式激趣,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1、以“演”激趣。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在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例如在音乐课上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或者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就感。

2、以“赛”激趣。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分组表演或采取打擂方式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奖品予以鼓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乐理知识教学中还可采用分组进行抢答等不同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竞争的教学氛围。

3、以“活动”激趣。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如上器乐课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如需要配打击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甚至与学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做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生学起来兴趣更浓。

四、听、赏并用,提高音乐素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有些歌曲,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往往会被歌曲中欢快、热烈的情绪深深的打动而禁不住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

在教学特点鲜明的民歌时,可以先播放相关影片让学生欣赏,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往往会被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染而纷纷在下面轻轻的模仿、视唱。教师便可以不失时机的带领同学们分析曲子的特点以及演唱风格等,同学们积极地发言、大胆地讨论,很快就能够准确、生动地演唱歌曲了。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但并不等于所有的音乐都必须描述一个场面或者表现一个场景。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音乐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想象。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通过活动化的课堂使学生由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动激趣互动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