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国风博喻析

2015-01-28王志芳滨州学院中文系山东滨州256600

名作欣赏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诗经比喻

⊙王志芳[滨州学院中文系, 山东 滨州 256600]

《诗经》国风博喻析

⊙王志芳[滨州学院中文系, 山东 滨州 256600]

在《诗经》国风中博喻见于邶风和卫风,基本上都是助益于人物塑造,通过系列形象化的比喻增强了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就诗人而言,博喻使之把事情说得更全面更清楚;就读者而言,在更具体更形象地得知诗人欲表达之意的同时,审美愉悦感油然而生。博喻造就了诗篇特殊的审美效果,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感情方面都显得卓然不凡。

《诗经》 博喻 邶风 卫风

比是《诗经》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这一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相比较其他国风而言,邶风和卫风的突出特点是博喻的运用。“博喻”二字并现,初见于《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孔颖达《疏》“:博喻,广晓也。”①初时,博喻指的是一个人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后来作为修辞用语的博喻虽然亦能起到广晓的作用,但基本是被固用为一个修辞用语了。博喻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修辞方式,宋陈对比喻的种种情形予以详细考察,在他划分比喻的十种变格中,有一种他称之为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②也就是申明博喻是连续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喻句来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从而达到非常之效的比喻方式。博喻多见于我国古典文献,陈选取了《尚书》和《荀子》中的语句示例“: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③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壶也。”④先秦文献中的博喻甚繁,仅举《庄子》一例,《齐物论》解释风的成因时,用系列比喻描述百围巨木窍穴的形状和风的不同声响“: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⑤。这样一比,使得窍穴具体可想,风声生动易晓。

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邶风和卫风运用了博喻,并且不止一处,它们分别是《邶风·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谷风》中:“宴尔新婚,如兄如弟。”《邶风·简兮》中:“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邶风·柏舟》用了两个连续的比喻句表达了那位深忧浓愁女子的心坚意固,其意已定,不会像石头一样可以任意搬转;其志已坚,不会像席子一样任意卷曲。这里选取石、席的某些特征参照女子坚定的心志,是立誓以表心迹。《简兮》以观舞女子的视角,通过一组比喻刻画出了宫廷舞师体魄的矫健和舞艺的娴熟。

在《诗经》塑造的众多美人中,被刻画得最为细致的莫过于庄姜。庄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美的典型,《硕人》是描写女性美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这两个典型的形成要归功于《硕人》在展示庄姜貌美时所用的一系列比喻。六个比喻的连续运用使庄姜的美具体、形象,最后再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收束,读者眼前的庄姜实在是形完神足。姚际恒认为千古塑造美人者无出《硕人》之右者,“是为绝唱”⑥。庄姜之美借用宋玉一语,即“详而视之,夺人目睛”⑦。清吴生言《硕人》:“生动处《洛神》之蓝本也。”⑧诗人是会审美,也是会写美的。《硕人》通过系列形象化的比喻以增强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诗人喻意运用得情满意足,带给读者的是更充分的艺术享受。《硕人》用以比喻硕人的诸事物体现了《诗经》时代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规范,因诗人所选取的皆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顺手而用,很贴切,很客观,所以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即《文心雕龙·比兴》之谓:“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⑨

《硕人》对庄姜之美的描绘于后世有典范之功,其比喻开启了后世以系列比喻写美人的先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以连续的比喻来形容美的方式就被宋玉借鉴了来,用以向楚王介绍那位天下至佳、至丽、至美的东家之子:“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⑩

《淇奥》是美卫武公之作,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喻其自修精进,孜孜不已,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⑪朱熹做进一步阐发:“治骨角者,既切以刀斧,而复磋以铴。治玉石者,既琢以槌凿,而复磨以沙石。言其德之修饬,有进而无已也。”⑫《韩诗外传》卷二记载的闵子骞的言行证明了以切、磋、琢、磨的方式来进学、修身、明志是十分有效的:“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曰:‘子始有菜色,今有刍豢之色,何也?’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磋以孝,外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羽盖龙旗,裘旃相随,心又乐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教深,又赖二三子切磋而进之,内明于去就之义,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⑬《淇奥》又以金锡之精纯、圭璧之温润喻卫武公的圣德美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毛《传》:“金锡练而精,圭璧性有质。”⑭《诗经》以美刺方式来关注社会人生,《淇奥》充分发挥了美的功用,特别是通过两组博喻尽赞卫武公的为学、修德,令卫武公这一贤君形象在卫国历代国君中尤为突出。这两组博喻意蕴深远,对后世具有普适意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骨、牙、玉、石须经切、磋、琢、磨方能成器,君子于学问的研求和德行的修养亦如此,唯有如此切、磋、琢、磨方达“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之精致纯美的境界。这一组经典博喻又出现在了《论语·学而篇》中孔子与子贡两师徒的经典对话里,给人以深致的启迪:“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⑮

周振甫先生就具体情况把博喻划分为三类,分别是: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起来说明一个道理。“第一种博喻,可以突出一样事物各个方面的特点,显出它的丰富多彩来;第二种博喻,突出一样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各种形象比喻来突出这个特点,收到特写镜头的效果;第三种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织起来,显得内容更深厚,富有说服力。”⑯卫风中的几处博喻基本属于第一、第二种。从审美效应来看,它们又分别可划归张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喻及其审美效应》中所阐述的三种效应中的两种:一种是聚焦性效应,即用不同意象来比喻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状态、某一种特质;一种是多棱形效应,是指用不同意象来比喻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不同特质、不同侧面或部分,通过这种手法使欣赏者形成对被描写对象的多侧面、多层次审美观照。⑰很多博喻是超过两个比喻句的,因而具有了排比句的气势,同时也具有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于是造就了诗篇特殊的审美效果,又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感情方面显得卓然不凡。

比本来就是形象化的语言,用到人物形象塑造上,就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形象,博喻则是进一步强化了形象化语言塑造形象的功能。邶风《柏舟》《简兮》《淇奥》和《硕人》很好地运用博喻这一表现手法,增强了读者对伤心女子之坚定、宫廷舞师之美姿、卫武公之美质和庄姜之美形的深入细致的体认,深化和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就诗人而言,博喻使之把事物或道理说得更全面更清楚;就读者而言,在更具体更形象地得知诗人欲表达之意的同时,审美感受也得以丰富。

后世诗文中博喻的佳例甚多,如唐杜甫形容公孙大娘高超的剑技:“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⑱)宋苏轼描写水波冲泻的迅捷:“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菏。”(《百步洪》其一⑲)又苏轼状洞箫之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前赤壁赋》⑳)钱锺书先生言苏轼的诗及博喻,很形象,很精辟:“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㉑宋陆游绘山峰之形:“或如釜上甑,或如坐后屏;或如倨而立,或如喜而迎;或深如螺房,或疏如窗棂。巍峨冠冕古,婀娜髻鬟倾。”(《系舟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韵》㉒)宋贺铸描述闲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㉓)元薛昂夫感慨人生:“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正宫·塞鸿秋》㉔)以上所举诗词曲赋中博喻的运用皆体现出了形象传神、贴切自然的艺术效果。

① 《礼记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23页。

③ 《尚书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4页。

④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页。

⑤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页。

⑥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3页。

⑦⑩ (南朝梁)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87页,第893页。

⑨ 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4页。

⑪⑭ 《毛诗注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21页。

⑫ (宋)朱熹:《诗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页。

⑮ 《论语注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58页。

⑯ 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第236页。

⑰ 张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喻及其审美效应》,《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3期。

⑱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⑲⑳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49页,第268页。

㉑ 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1页。

㉒ 《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8页。

㉓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13页。

㉔ 解玉峰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9页。

作 者:王志芳,博士,滨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先秦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诗经》邶风、ffffef风、卫风地域文化生态考论”(项目编号:14WXJ13)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诗经比喻
比喻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买椟dú还珠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