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采武功说平定

2015-01-26金田

文史月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书院

金田

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 东与河北省井陉县接壤,北邻阳泉市郊和盂县,南毗昔阳,西接寿阳,与阳泉市相距不足十公里。

平定是一个古老的州城。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在平定境内都有出土。到了青铜时代,平定的冶炼技术进入成熟时期,夏商周时期的铜鼎、刀币,在境内时有发现。夏隶冀州,春秋时代,平定属晋,战国时期,又归赵国。汉初置上艾县,北魏称石艾,唐更名广阳。北宋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平定县。金、元、明、清,或为州,或为直隶州,管辖乐平(昔阳)、寿阳、盂县三县,民国元年恢复平定县迄今。

平定由于地处太行山大断裂带上,所以境内山岭起伏,耕地大都为梯田。但矿产丰富,百姓自称“平定不缺黑(煤炭)白(石灰、铝矾土)黄(硫磺)”。因此,平定的煤铁冶炼产品丰富,技术先进,陶瓷业发达,自古就发挥着一个中心城市应有的先进产业和技术的创造及传播功能。以至于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来到这里,也不禁为它丰富的矿藏和精湛的冶炼技术而鼓舞,放言“用平定煤,冶太行铁”。

武功建州

平定的建立,是武功的功劳。

太行山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国都建在长安、洛阳或者北京,疆域和国都的拱卫,都注定了太行山的地位。因此,平定的建立史,就是武功史。

诸侯蜂起的战国时代,一个蕞尔小国中山国就在这里筑城修堡。七国纷争,大将韩信出兵灭赵,屯兵榆关(榆关,古地名,因韩信下赵在此屯兵,以榆塞门,后人称之为榆关,即金、元、明、清时期的州城所在地),更是让这里显现出金戈铁马的氛围。时至今日,娘子关、固关、新关、旧关、甘桃驿、柏井驿、试剑峰、洗马堰、榆关、赵简子城等地名,仍然遗留刀光剑影的痕迹;座座雄关,个个烽台,青石漫漫、绿草萋萋的古驿道,仍然充斥着“枞金伐鼓下榆关”、“风卷红旗出辕门”那鼓角争鸣的气息。

但是,平定真正成为边关重镇,是在大唐建国时。大唐的创始人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他的三女儿与女婿柴绍一起造反。她的部队,号称七万娘子军。她率领部队东征西杀,攻下数座县城,和其兄李世民会师渭水,为大唐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唐立国,李渊封她为平阳公主。这位女中豪杰不爱红妆爱武装,甘愿到边关去镇守。于是,她来到太行大断裂带的中段,修关建隘,立寨屯兵。可惜这位对月吟歌、面水梳妆的女将英年早逝。不过,一个关名,给她立下了一座千年丰碑,这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在平定城东北45公里处,出关就是河北省地界。娘子关又叫苇泽关,它和旧关、固关同在一条守备防线上,在古代都是井陉关的要塞隘口,是守卫河北大平原和京城的最后防线,属于内长城的一部分。娘子关城堡建在险峻的绵山半山腰,是一座长方形古城,坐东面西,前后各有关门一座,古道穿城而过。关旁绵山上有古承天寨,是唐屯兵要塞。与娘子关比邻的固关位于其南的新关村,距县城42.5公里,系故关迁址而建,由南北长城、哨台、堞楼、药楼、关门等组成。固关长城属春秋战国时期中山长城的一部分(中山长城的地理位置在中山国的西南部与赵、晋交界处。根据《汉书·地理志》、《括地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记载,中山长城的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经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关、固关以至于邢台黄泽关以南的明水岭大岭口,全长约五百多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鉴于“虏寇太原密迩故关,而旧城(故关)居险不足”,遂西迁十里建固关。明、清时代,固关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并列为京西“四大名关”,同为“京畿藩屏”。

冷兵器时代,平定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代战争,这里依旧硝烟弥漫。

“一九三七年哪,小鬼子就进了中原。”在平定,日本侵略军攻打娘子关,中国军队据关坚守,国共合作,共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军队在广袤千余平方公里二十多个战场上殊死搏斗,以牺牲两万七千人的代价,毙敌数千,延滞敌占太原时间二十余日,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单是西北军李振西领导的一个装备精良的三千人的教导团,就打得只剩下不到一百人。川军四川出兵,翻过秦岭,来到山西,其所属二十二集团军之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第三六四旅(旅长王志远)在平定县东回镇的东回村与西回村附近打了日军一场阻击战。川军武器装备低劣,步枪全部是四川土造,射击距离很近,准确程度极差,步枪上的刺刀不足十分之一,每兵配给一把大砍刀以弥补刺刀之不足,全旅士兵以步枪大刀抵御敌人的飞机大炮。一人两颗手榴弹,硬是冒着日军的机关枪扫射,头上飞机轰炸,拿人的胸膛硬顶上去,拿砍刀片子和鬼子拼命,白刃格斗,近身肉搏,战况之惨烈,令人唏嘘。1937年10月25日激战竟日,全旅伤亡1800多人,士兵多是20岁左右的娃娃兵,死伤之惨重,令人为之动容,荡气回肠,潸然泪下。八路军出兵敌后,奇袭日军,设伏在平定石门关,取得了七亘大捷,创造了重叠设伏重创日军后续辎重部队的著名战例。在平定,八路军无后方作战,粮食缺乏,一个富裕户把自己家的积蓄拿出来,一下捐出十万斤谷子,让子弟兵吃饱了肚子。这里出过太行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活捉过日本天皇的外甥子;这里出过民族英烈岳勇,被敌人钉在板上也不吐一字……

这就是平定:历朝历代,渴求平定,希望平定,追求平定,为社会平定而战,就连名字也叫平定。

文治立州

平定虽然地处边关要塞,但却以文治为立州之本。

在科举取士的年代里,书院是士人学习的高级场所,也是文化信息研究传播之地。平定冠山就是这样的去处。冠山位于平定县城西4公里处,海拔1125.6米,山上森林茂密,古松挺拔。到处有碑碣题刻,佛寺道观书院,集儒释道于一山,充溢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山西省省级森林公园。这个风景秀美的地方以书院闻名,最早名冠山精舍(书院),始建于北宋末年,延至金代,遭战乱毁弃。元代中书左丞吕思诚(1293-1357年)父祖与他自己都曾在那里读书,它是平定文献名邦的摇篮。endprint

元朝初年,在冠山仿已毁弃的冠山精舍新建书院,因是官至中书左丞的乡人吕思诚经手承办,故名吕公书院。吕思诚以宰相请旨赐题额,建燕居殿,设宣圣殿,有会经堂,德本、行源二斋,藏书万卷,置山长一人。明朝立国之初,偏重官学,结果先前办起的书院逐渐荒废。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乡人孙裕在冠山腹部原吕公书院旧址附近建起崇古书院。书院坐西朝东,靠山临谷,为二进三合院。外院有窑洞一眼,内院正面为五眼窑洞,称崇古洞,南北两侧各有窑洞三间。这所书院是平定唯一的按“原生态”保存下来的古书院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以外,冠山先后建有名贤书院、高岭书院、槐音书院。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州王祖庚借用平定上城州衙西边学院行署之地,办起书院供师徒讲读之用。最初命名为榆关书院。乾隆三十年,知州陶易改名嘉山书院。乾隆五十年,学使戴衢亨来视察时,为与历史传承联结,改名冠山书院。它一直延续到1903年教育体制改革,由冠山书院改建为平定中学堂,成为晋东第一个现代文明的载体,中学第一任校长即书院最后一任山长郭士璜。许多建国史上功勋卓著的革命老干部:池必卿、王谦、孙竹庭等,都曾在此求学。

平定历来重视文化,教书育人便被视为受人敬重的职业。在明代,平定人李应奎就担任陕西高陵书院掌院,并培养出一双儿子进士。平定人池庄是清代取士制度改良时期山西大学堂工科进士,曾担任民国时期山西大学的教师和私立友仁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担任山西省教育厅首位厅长。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复员军人张瑾瑶自愿到平定边界地区的深山老区创办学校,扎根数十年传播文化。他的事迹在山西大力宣扬,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的“红色山乡教师”,并于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使平定文化名声大振的是清嘉庆科考乡试,平定一次考中了解元、举人、副榜十五个。知州吴安祖在驿道上建了一座红色石头的牌坊“科名坊”,老百姓俗称“红牌楼”,其楹联上款“科名焜耀无双地”,下联“冠盖衡繁第一州”,横批“文献名邦”。自此,“山西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便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崇尚文化的习俗,不仅使平定历史上出现多位高官,而且出现许多文人学者,著名的学者有:

吕思诚(1293-1357年),历任元朝辽州同治、景州蓨县尹、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广西廉访司事、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政知事、左丞转御史中丞、国子监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加荣禄大夫等职,曾总裁宋、辽、金三史,有《介轩集》、《两汉通纪》、《正典举要》、《岭南集》等著作。

张佩芳(1732-1793年),清乾隆进士,历任泗州知州。喜藏书,通经史,著书有《陆宣公翰院集注》二十四卷、《平定州志考误》、《歙县志》、《黄山志》、《春秋世系》等。

张穆(1805-1849年),张佩芳嫡孙,著作家,学问与王船山齐名。著作颇多,其中《蒙古游牧记》为其代表作,书中对蒙古一带社会风俗沿革、历代地名变化、民族关系考证精确。

石评梅(1903-1928年),女,民国元年入太原师范附小读书,后入太原女师,再入北京高等师范体育系深造,后在北师大附中任女子部主任兼体育、国文教员,北京女一中、北师大教员、讲师。曾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文学功底扎实,曾撰写话剧剧本《这是谁之罪》,主编《妇女周刊》、《蔷薇周刊》,为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呐喊。其好友刘和珍惨死“三·一八”惨案,她撰文《血尸》《深夜絮语》、《痛哭刘和珍》。文中说:“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她撰文《无穷红艳烟尘里》,说“阵阵的风沙里夹着的不是馨香,而是血腥”“这个春天是埋葬过一切光荣的”。李大钊就义后,她撰文《断头台畔》,说“鲜血已沐浴了千万人的灵魂”。后来,她结识了中共早期活动家、山西省静乐县人高君宇。在高君宇早逝后,她撰写碑文,发表一系列诗文,表达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她英年早逝,死后葬于北京陶然亭高君宇墓旁,实现了自己“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之遗愿。其著作集《石评梅选集》由其青年时代闺蜜邓颖超题签书名。

平定民风淳朴,历史文化韵味习染乡间沃土,吸引许多文人学士到此驻足观赏。春秋战国时来过名医扁鹊,至今还留有鹊山和扁鹊庙。唐代韩愈来到平定,有诗《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裴司空》。宋代司马光过故关,写出《晨发故关寄逢吉诗》,宋代韩琦有《过故关》、《柏井路山桃盛开》、《黑砂岭路》。到了金代,赵秉文有诗《淮阴侯庙》、《重午游冠山寺》,元好问有诗《平定杂咏》。明清时期,吟诵平定边关风情的名人诗作更多,以至于清朝康熙皇帝走过这里,也不禁诗兴大发,吟哦不止,写出“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这样的边关诗来。

晚清朝政腐败,国事衰微,外国入侵,民生凋敝。山西工商界为保卫矿产资源与外国资本争矿权而掀起“保矿运动”。平定各界人士争先挑头,群起议事,慷慨解囊,建立机构,成为山西“保矿运动”的发源地和运动中心。

历代文人的追求、习染、教化、风气,让平定这一方水土逐渐形成了尚文重教习俗,成为文献之邦。

砂瓷特产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莹莹……”这首歌叫《夸土产》,歌里在唱到平定时唱的是“平定的砂锅亮晶晶”。

砂锅是平定的特产,平定人送人礼物,拿草绳缠个砂锅,粗不拉叽的,还有点寒酸。可人家见了,高兴得了不得。原来,这东西不仅熬汤汤美、炖肉肉香,还有一项用途,那是非它不可——煎药。

当年,正太铁路刚修通,火车出了阳泉东下到岩会。常坐车的旅客早早准备了零钱,抬起了车窗,就等那一两分钟停车时间买壶水——不是渴,是要那个砂壶。几个大子儿一壶水,水喝了,壶保存好,那是多少亲戚朋友千叮咛万嘱咐托买的。砂壶闲时上地提壶水,用时上火煎草药。多少年过去,卖水捎壶,成为一景。买卖双方都知道,那叫醉翁之意不在酒。endprint

2004年春天,平定城古墓地出土的砂灯和砂鼎碎片复原成形,与出土秦朝陶灯和陶鼎标准图案对照后,认定属于秦代的平定砂货。这样,平定烧制砂货的年代就考证到了秦朝。到了宋代,民间已广泛使用砂器。明清两代,平定砂货行销于冀、鲁、内蒙、京师,砂壶因进贡清宫御用,特制了“龙字壶”。当时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产品不仅薄轻光亮,还生产出了喷洒深蓝色釉面的砂罐。

平定人卖锅并不讳言自己的锅的缺点,他的吆喝“卖薄(平定方言,读如“标”)小锅唻~”就体现了这一点。“薄”是手艺,“小”是实话实说。如今,平定砂锅也随着时代的脚步,走进了工业化生产的时代,砂货制作工艺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定砂锅已经成为平定的一张名片。

陶瓷产品也是平定特产。

出土的汉代铭文上说,上艾县有陶瓷很久,从秦代就流传下来了,当时烧制瓷器的窑就有五处。1977年平定柏井窑瓷片的出土,初步判明平定瓷窑始于唐,经五代,兴于宋而终于金,后于清复兴,属定窑系,旧有西窑之称。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物。《中国陶瓷史》记载,平定瓷窑在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和陆应旸《广舆记》,就有详细记载了,清代文献记载就更多。《梦花堂丛集》是本乡清人笔记,记录了瓷器在平定的起源、窑碑记、窑工及秘贡皇室的史实等,还有吕思诚访窑遇到窑工后代及发现记录瓷窑碑碣的经历。《山西文史资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平定冠庄村建瓷窑一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县建瓷窑10余座,日用产品20多种,清代成为平定陶瓷生产的又一个兴盛期 。民国三年(1914年)县署设平民工厂,倡办陶瓷业,民国年间平民工厂、保晋公司、平定大兴公司、平定复兴公司、平定陶业公司以及冠庄新建的马蹄窑等窑场主要生产紫砂器、粗瓷、细瓷等工艺瓷和日用瓷产品。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冠庄村15户村民合租王家瓷窑,兴办瓷业。1966年山西省古陶瓷专家在平定冠庄瓷厂大力开发美术陶瓷,恢复了仿宋黑釉刻花梅瓶、嘟噜等品种。1986年,平定陶瓷制品黑釉刻花缠枝牡丹梅瓶荣获国家轻工部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2006年9月,山西省首届民间艺术展演暨中国刻花瓷艺术节在平定开幕。平定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刻花瓷之乡”和“中国刻花瓷研究基地”的荣誉称号。“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列。2008年4月,刻花瓷作品“剔花黑釉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平定生产的细瓷产品远销欧美各国。

独特的矿产资源造就独特的人才技术,独特的人才技术造就独特的产业品种。

饮食文化

平定地处太行山上,太行山造就了平定的矿产丰富,也造成它的农产品短缺。缺者为贵,因而更加让人珍惜。平定地处古驿道上,有尚文喜交之习俗,文人墨客交游甚多。互相宴请交流中,以独特的酒宴招待宾客被视为对客人的敬重。这样便形成了平定独特的饮食文化。

平定独特的酒席叫“四套席”。这个宴席讲究铺排,每一套席面食毕,要离席漱口,小憩闲谈,然后入席再食。有的甚至在把玩棋琴书画之后再行入席,耗时甚大。后来,又演变出“三八席”。“三八席”在清代业已定型。在旧时,大户人家办喜事,女婿上门谢婚时被视为贵客,以“三八席”待之,久而久之,便固定为谢婚专用席面。“三八席”的固定套路为:四干四鲜、四荤四素、四大碗四小碗、后四大碗加主食,共二十四道。其特点除美味可口外,讲究荤素咸甜的分离间隔,各自为一独立单元。平定有话曰:“威风不过请女婿,体面不过谢婚席”。一顿体面的酒席,从中午吃到掌灯,“打着灯笼送女婿”是一件很讲究的事。这些席面如今已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八”、“四套”席上,“四干四鲜”是打底的基本构成部分,平定叫作“压桌菜”。

这“四干”里,必定有瓜干。

瓜干就是黄瓜干。

在平定城郊,有两个具有特定水源、特定技术的村子生产瓜干。既是珍品,所以食用时就讲究斯文雅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闲暇时,一张小桌,一壶老酒,一碟瓜干,一盘煮豆。一青一黄,相得益彰。两人对坐,或高谈阔论,或娓娓道来,或推心置腹,或争鸣争论。说到美处,呷一小口酒,就一段瓜干。酒和菜都是配伴,话题才是主餐。

平定的黄瓜干,虽说小菜一碟,却是文化品格。平定黄瓜干制作工艺也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与黄瓜干相匹配的,还有平定的特色面食漂抿曲。这种面食的特点是无大鱼大肉,无一点腥膻味,只有几根芫荽,几根葱叶,一点豆面长丝,却看了就让人眼馋,进口更是清淡雅致。清人傅山来平定,友人用漂抿曲招待贵客。傅山专门撰文夸赞,主人勒石刻碑,记载宣传。家常小吃,于是名扬四周。改革开放初年,有厨师在冠山恢复庙会时支摊卖漂抿曲,多少人不远十几里山路跑上山排长队,就为绝迹多年的一碗漂抿曲。它就像清茶一杯,淡雅清香,却令人回味。 平定人创造了平定的生活,而平定的生活创造了平定的美。

边关文艺

硝烟散尽,但是战争的气息仍然通过文艺在平定大地遗留下来,渗透出来。

迓鼓就是这样的典型。

平定武迓鼓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宋代。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由王子醇创制迓鼓戏,既可为说唱表演,又可作鼓乐演奏,流传至今。

平定武迓鼓由多人按固定的队形名称、曲牌和敲击法进行队列变化和演奏、舞蹈,所用乐器主要为鼓、钹、云锣等。比较常见的表演剧目有《朱仝上梁山》、《赵匡胤下河东》、《李自成进京》、《韩信点兵》等,都是通过文艺表演的象征手法来表现行军破阵的场面。以《朱仝上梁山》为例,它着力表现北宋末年朱仝上梁山的故事,分迎敌、迷敌、破敌、抗敌4部分。演员43人,打击乐器7种。《韩信点兵》的故事,分点卯、祭旗、破敌、祝捷4部分,演员60人,打击乐器55件(一面大音鼓、四面中鼓、一面音鼓、十六面挎鼓、四副铙、四副钹、一面大锣、八面大云锣、八面小银锣、八副小镲),鼓乐有“流水”、“座弯”、“杀四门”和“大鼓梢”等曲牌。表演时和着锣鼓声的节拍,演员们每人手持一件打击乐器,“帅”立于中央,操鼓指挥,诸“将”变换着各种队形,进行“走阵”和“耍回”。作品《出征》曾获第十五届群星奖大赛山西赛区银奖。2011年6月,平定武迓鼓参加第三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荣获优秀奖。此外,迓鼓艺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又分支出文迓鼓、丑迓鼓。前者兼有说唱,且搅入平定评说,以幽默、讽刺见长。后者则以脸谱为其特色,称为“梅花脸”。服装则以改进的清代官兵服装为主,马蹄袖口,帽头饰以雉鸡翎。迓鼓比起场面威风气势豪壮的威风锣鼓和太原锣鼓,虽然少了宏大和壮阔,但却多了诡谲和变化。相形之下,更显现出战争的多样性。

2008年,平定武迓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定皇纲是本县文艺活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纲”是古代官商运送货物组织,皇杠就是给皇帝解送财物的队伍。最有名的“纲”,就是《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地处边关的平定,许多人以镖局为业。而今镖局虽然消亡,但流传下了这种娱乐形式。皇纲由抬杆、箱子等部件组成,饰以图案,装环击箱为响。二人一抬,一队十二抬,比喻一年十二个月;或每队二十四抬,比喻年中二十四节气。其变换套路有“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八卦阵”、“九曲黄河阵”等。队伍前后有手持刀枪剑戟者扮演保镖舞枪弄棒。2004年,山西电视台《一方水土》栏目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

跑马是流传于本县的一种祈神、祈福的娱乐形式。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一些村子要举行跑马,以消灾避祸,祈祷来年平安。相传此风俗起源于唐代,是娘子关承天寨军中一种仪式。跑马前,先行祭祀,然后在百米古巷中驱马往来奔跑。马不装马鞍,骑马者夹紧马身,双手平举,驱马奔驰。参加跑马者少则十几匹,多则数十匹。其间,穿插舞狮、秧歌等娱乐节目。高潮时,一男子扮古装,衣服前面写有“急报”、后身写有“加急捷报”字样,身挂十八个铜铃和邮袋,策马急驰,使氛围达到高潮。这种习俗,在本县古驿道沿路流传,表现的是古驿道上的风情。这种边关风情的文艺形式,也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还不止这些。

孩子要远嫁了,剪一个盘盒月廓,一剪一剪,剪出娘的一番心思;老人故去了,剜一副纸幡举着,那是思念,也是家族兴旺的张扬。到七月中元节,捏几只面羊,再蒸几个和气馍馍,巧手捏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过年节十五,玩一通杠灯,走一圈高跷,演一出地方秧歌,说一段方言评说,哈哈一笑间,道尽人间苦乐辛酸。歌声唱落一轮红日,锣鼓又迎来漫天朝霞。

这就是平定文化,别具一格。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院
书院千年流变,走在复兴路上
致知书院间
漫谈书院
漫谈书院
书院:从官署到学堂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未来:现代书院的时代探索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