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临终关怀照护的影响

2015-01-25朱正刚,周阳,陈燕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临终关怀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临终关怀照护的影响

朱正刚周阳1陈燕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关键词〔〕临终关怀;死亡观;孝道观;因果报应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第一作者:朱正刚(1987-),男,硕士,主要从事护理教育、临终关怀研究。

临终关怀的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患者生存的质量〔1〕。临终关怀最先起源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临终关怀正式传入我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对有尊严死亡的愿望越加强烈,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中国几千年传统伦理文化对后人对待临终关怀的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传统伦理文化对临终关怀照护的影响。

1传统死亡观念的束缚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最忌讳说“死”字,特别是住院的病人,更是讳莫如深,以致与“死”字谐音的阿拉伯数字“4”也深受牵连。在儒家文化中,死亡常常同不祥、晦气、恐惧等贬义词相联系,因此,人们往往避而不谈。孔子的学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曰:“未知生,焉知死?〔2〕”可见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对生死问题也持回避的态度。现代人大都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不愿意去谈论死,不愿意去思考死,更万分害怕死神的降临,无暇思索“死”的问题和忌讳谈论“死”的习俗相互发生作用,使得当代很多人都难以坦然面对死亡〔3〕。

将临终患者的真实病情告诉他们是临终关怀照护的前提,但是在我国,由于深受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很多癌症患者家属往往对患者隐瞒病情,甚至直到患者去逝也不知道真相。郑悦平等〔4〕调查发现,只有20.6%的人同意“病人快要死去时我愿意告诉他病情”。目前中国本土文化实践中,一般而言不谈死亡,更关注希望和乐观。“即将死亡”这样的话会太突然,太恐怖和欠考虑,这会带走病人的希望,而不是让病人正确地直面死亡〔5〕。在忌讳谈论死亡的文化中,是无法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6〕。临终关怀照护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濒死患者和家属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准备死亡”,帮助临终患者家属适应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随着医学和伦理学的发展,临终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享有知情权在国际上已达成共识,但“如何告知”仍是一个棘手问题〔7〕。

2传统孝道观对临终关怀照护的影响

儒学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万章上》亦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成为行为的最高准则,影响着人们的医疗活动和风俗。《礼记·曲礼下》记载“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于是,在古代子尝父药成为一种孝礼仪的规矩〔8〕。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来源于父母,损毁身形就是不孝,保持身体的完整性被认为是孝道的开始。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古代外科手术和解剖尸体被认为是不孝,导致我国的外科医学发展停滞不前。

很多危重症老年患者在临终前的治疗和抢救已无多大意义的情况下,为体现孝道,儿女不顾老年人反对仍对其进行积极抢救,这种过度医疗的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而且临终患者也遭受巨大的痛苦。临终关怀照护在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下难以实施,生命质量和尊严也难以维护〔9〕。

正确认识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个人尊严,让病人安详、舒适、没有痛苦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应该是最好的孝道。尤其是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危重患者,他们是弱势群体,在对其临终关怀照护时,只要患者的意识是清醒的,就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诉求,给病人选择的权利,满足他们的合理愿望,这是任何医护人员和家属都不能忽略的。

“安乐死”在国际上一直有争议,在我国,“安乐死”在临终关怀照护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有些人虽然口头上赞同“安乐死”,但真正实施却犹豫不决,唯恐落下“不孝”的罪名,而同样的传统观念也影响医护人员对死亡的认知和对濒死者的态度,使他们不能“见死不救”而继续无谓的治疗。这与临终关怀“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的生命,而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这一宗旨背道而驰。

3因果报应思想对临终患者心理的影响

在佛教中,根据众生生前善恶行为的不同而有六道轮回,所谓六道轮回,由低到高依次为地狱、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众生处于善恶的严密关系中,生前修善的人随着善行上升到天堂享福,生前作恶的人随着恶行下坠到地狱受罪。佛家坚信因果报应,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儒家也认为那些不正常的死亡,是与人没有修善进德有关,因为做了坏事,导致不正常的死亡〔10〕。《孟子·离娄上》曰:“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这样的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积淀成一种认知习惯:凡是做了坏事,就会遭到报应。特别是那些过早的非正常的死亡,通常被认为是做了不道德事情导致的。这种因果报应思想给临终患者特别是那些正值青壮年就罹患癌症的患者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压力。

临终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赵锦秀等〔11〕调查显示,在得知癌症真相后,73.1%的患者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反应。徐小娟等〔12〕调查发现,超过60%的癌症晚期患者得知病情后出现抑郁、多疑、孤独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曾铁英等〔13〕研究证实初获癌症诊断时,63.6%的患者会产生不良情绪,如果未及时疏导,会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临终患者在得知自己是癌症晚期时,变得多疑,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别人评论他得癌症是因果报应,罪有应得。这些负面情绪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处理不当往往会成为患者死亡的催化剂。

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14〕。在对临终患者进行关怀照护时,必须把我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因素考虑进去,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照护模式。

参考文献4

1王颖丽,金其林,陈风华,等.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A):3198-9.

2田小山.姑息医学之人文化成——对晚癌患者临终关怀的伦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郭荣君.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伦理内蕴及现代价值探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1-43.

4郑悦平,李映兰,王耀辉,等.医护人员对死亡和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879-81.

5蔡萍.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206-9.

6陆萍.中国社区老年临终关怀现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3):168-70.

7晋溶辰,陈燕,潘晓彦,等.癌症告知策略和早期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A):450-2.

8黄萼华.儒学对中医伦理学的影响及渗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37-9.

9李芳,赵丽莉,李义庭.中国临终关怀死亡选择的伦理争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51-3.

10魏骅,尤吾兵.传统文化的根由——儒家文化对死亡认识的四个维度〔J〕.学术界,2012;(11):65-73.

11赵锦秀,赵秀梅,罗羽.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56-8.

12徐小娟,黄进梅,梁春梅.老年癌症晚期心理需求和临终关怀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7):70-1.

13曾铁英,朱丽,陈英,等.癌症患者及家属癌症告知心理反应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1):1313-4.

14陈明华.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2008;(6):59-61.

〔2014-04-19修回〕

(编辑杜娟)

通讯作者:周阳(1975-),女,硕士,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临终关怀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课题(2010037)

中图分类号〔〕R7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1-6302-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41

猜你喜欢

临终关怀
多元文化护理理念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山东对肉鸡屠宰推行“临终关怀”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析
从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发展看地区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
英国临终关怀筹资和服务模式的启示
晚期肝癌患者的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
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病房患者住院费用调查与分析
关于对当今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