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明蓄血”致“其人喜忘”探析*

2015-01-25于佳佳孙西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脑灵枢经脉

于佳佳,孙西庆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

“阳明蓄血”致“其人喜忘”探析*

于佳佳1,孙西庆2Δ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

从蓄血、阳明两部分论述《伤寒论》“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的理论,认为蓄血本身可致喜忘,而阳明证是蓄血的重要病因,一旦阳明邪热与蓄血互结,血不得养其心脑,邪热扰其心脑,易导致喜忘,故临床中不可忽视张仲景从瘀辨治喜忘的思路。

伤寒论;阳明;蓄血;喜忘

张仲景首提“阳明蓄血”致“其人喜忘”的理论,善忘乃是阳明证与久瘀血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就这一机理作一探讨。

1 蓄血,喜忘之关键

喜忘亦称“善忘”、“健忘”、“多忘”等,是一种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病症。如戴元礼云:“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关于喜忘的论述,早见于《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可见,“喜忘”与“血”有着密切关系。“喜忘”属于中医“神”的障碍范畴,而神的化生、充沛需要血的濡润滋养。《素问·八正神明论》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一旦血生病变必然随之出现一系列精神情志疾病。

蓄血一词最早见于《伤寒论》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何为蓄血,《说文解字》注:“蓄,积也。”《广雅》注:“蓄,聚也。”《重订伤寒补天石·续集》言:“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伤寒论》第237条也指出:“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可见,蓄血即瘀血停留,喜忘的产生,蓄血是其关键因素。柯琴在《伤寒论注》云:“瘀血是病根,喜忘是病情。”瘀血既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瘀血之为病,一则影响新血生成,如《血证论·吐血》言:“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二则瘀血为有形之阴邪,易阻滞气机。“血为气之母”,血瘀不行,血不能养气载气,气为人体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其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气为“神之母”,气充则神明,气不利则神衰,今血瘀气滞、气机不利、血气不和、神衰生善忘,故蓄血本身就可以令人喜忘。

2 阳明蓄血,喜忘之根本

瘀血停留体内所致病症甚多,而此何以致喜忘,张仲景《伤寒论》第237条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也就是说,本病喜忘是阳明证和久瘀血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阳明邪热与蓄血互结所致。

2.1 阳明证,蓄血之病因

阳明证指本病病在阳明[1]。阳明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病理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素问·血气形志》云:“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阳明之上,燥气主之。”阳明为盛阳,阳气昌盛,多气多血,性主燥,故一旦感邪发病,邪易从燥化热化火。如《素问·阳明脉解》言:“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燥性干涩,火热燔灼,一则易伤津耗液,津液的存在有助于血液的流畅。如周学海在《医学随笔》谓:“夫血犹舟也,津液者水也。”今燥热伤津,煎熬血液,凝结成瘀。《金匮要略》言:“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医林改错》亦指出:“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二则易灼伤血络,“离经之血为瘀血”,皆可致阳明“久瘀血”。如《灵枢·经脉》言:“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瘀血已成,与阳明燥化过度形成的粪屎相结,血主濡之,可化坚为润,瘀血久停色暗成黑,故大便虽硬却易排色黑。如程应旄注曰:“病属阳明,故屎硬,血与粪并,故易而黑。”张志聪释曰:“阳明之气,本于肠胃,故验其大便焉。”可见,第237条“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除为蓄血的明证,亦证明血蓄在阳明,阳明证为蓄血之病因。

2.2 阳明经循脑、络属心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经络上,阳明胃经、大肠经均与心脑相连。大椎为“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又为督脉主穴。《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故二经皆通过督脉之大椎与脑相通。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即大椎穴),通过大椎与督脉相会与脑相连,“手阳明之筋……上左角,络头”,又通过经筋循头络脑。胃足阳明之脉。《灵枢·经脉》言其“循发际,至额颅”,其别者,云“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可见足阳明之经脉、络脉皆循头络脑。《素问·脉解》云:“阳明络属心。”《灵枢·经别》曰:“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心胃之间,通过足阳明经别“散络于脾”、“上通于心”而相连。“血和则经脉流利”,而今阳明蓄血,“久病入络”致经脉不通。《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素问·调经论》曰:“以通其经,神气乃平。”阳明邪热与蓄血搏结于经络,一方面瘀热停留,经络阻滞,阳明气血不能循经络流通滋养于心脑,心神失养,脑府失聪,久之则好忘前言往事。另一方面若邪热隆盛,燔灼升腾,邪热循经上扰心脑,心神受乱,清窍被扰,神机失用而喜忘。

2.3 阳明腑与心脑相关

阳明之腑,胃与肠。《金匮要略》曰:“邪入于腑,即不识人。”《灵枢·大惑论》载:“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柯琴释曰:“阳明为传化之府,当更实更虚,食入胃实而肠虚,食下肠实而胃虚,若但实不虚,斯阳明病根矣。”阳明蓄血,血蓄胃肠,血留于下,下实上虚,令人喜忘。

脾与胃以膜相连,经络上互为表里,生理上阴阳相调,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病理上互为影响,病则同病[2]。脾为后天之本,《金匮要略》谓:“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功能正常,五脏六腑受其资助各司其职,反之则如《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则生。”脾胃与脑相应,“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脾胃健旺,气血精津化源充足,脑府得养。肠脑之间的相关性,刘力红以《伤寒论》结合现代医学脑的功能定位及“胃肠为人体的第二大脑”的研究,对“阳明与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3]。郭世铎等借鉴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再结合现代医学“第二脑学说”和“肠神经系统”,进一步论证了“肠脑相关”这一理论[4]。《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本草备要》言:“人之记忆皆在脑中。”人之记忆除在脑中,心亦起重要作用。《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阳明蓄血,胃肠为瘀热所困,气血凝滞不和,蓄积于下,不能上养心脑,下实上虚,日久智昏喜忘。如王清任云:“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程应旄云:“血蓄于下,心窍易塞而识智昏。”

3 结语

蓄血本身可致喜忘,而阳明有易生蓄血的生理病理特点,加之阳明经腑与心脑息息相关,阳明一旦受邪,邪热入里与蓄血相结可致喜忘。《伤寒论》“阳明蓄血”这一理论,首提从瘀辨治的思路,打破了治疗喜忘证纯补的思维定势,扩展了对其遣方用药的范围,实当熟记于心中、巧用于临床。

[1]熊曼琪.伤寒论[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94.

[2]孙西庆.健脾法治疗老年呆病[C].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1:89-91.

[3]刘力红.思考中医[M].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9-230.

[4]郭世铎,王宇歆,吴咸中.肠-脑相关学说与中医下法研究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7,24(3):221-224.

R222.15

A

1006-3250(2015)06-0640-02

2015-03-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JDZX2012076)

于佳佳(1987-),女,山东威海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医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孙西庆(1962-),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Tel:13793188078。

猜你喜欢

心脑灵枢经脉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心脑苏颗粒(无糖型)中4种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行为
一测多评法测定心脑健胶囊(片)中6种儿茶素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心脑同病急重症从风瘀论治
睡踏实能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