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小学之竅见大象之妙 探形音之赜索悬隐医理*

2015-01-25张志斌范逸品于大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天地间素问大象

李 强,李 贺,张志斌△,范逸品,于大猛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观小学之竅见大象之妙 探形音之赜索悬隐医理*

李 强1,李 贺2,张志斌1△,范逸品1,于大猛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秋的表述中“容平”、“急”等字按一般意义难以将字义与文段的主旨相贯通,历代鲜有注解到位者。故从秋时天地大象基础上,立足传统小学以诸字之音、形、义解析切入,引用诸经籍相关例句作为旁证,以“敛-实-安-舒”的动态过程释“容平”,以“裹缩”释“急”,以“鸡应酉而酉为秋门”释秋三月“与鸡俱兴”,以“以刀守法”释“刑”,以“澂”训“清”,疏通诸字与全段主旨的关系,并就“秋”字读音蕴含秋时大象及古人基于象思维构建中医理论略作阐述。

《黄帝内经》;经文疏证;汉字音形义分析;秋三月;象思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一段的表述中“容平”、“急”等字按照一般意义都难以将字义与文段整体的主旨相统一,历代注家鲜有注解到位者,或相去甚远,如普遍将“容”解释为容貌(具体实例见后文);或貌似符合文意,如张景岳将“天气以急”释为“风气劲疾”[1],其实也未及肯綮,《类经》以降,诸书多盲从之,皆是以讹传讹。

本文从秋时天地大象基础上,应用传统小学方法,以诸字之音、形、义解析切入,引用《内经》及与其时代相近的经籍相关例句作为旁证,将该文段中“容平”、“急”、“与鸡俱兴”、“刑”、“清”等词进行意义上的疏通,并就“秋”字的读音所蕴含的秋时天地间大气敛缩、沉降之象在相关字形、音、义上的体现及其象思维模式略作阐述。

1 充实而安谓之容,匀适而舒谓之平

明·李中梓云:“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曰容平。[2]”张景岳云“秋容平定,故曰容平。[1]”清·姚止庵云:“万物夏长,华实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定也。[3]”薛雪云:“秋容平定,故曰容平。[4]”以上诸家皆以“容”为名词“容貌”解。联系春之发陈、夏之番秀与冬之封藏,“容平”肯定是动词或者作谓语的形容词无疑,怎么可能是名词“容貌”呢?

而隋·杨上善云“至秋也,不盛不长,以结其实,故曰容平”[5]。清·张志聪于此处释曰“容、盛也,万物皆盛实而平定也”[6],都提示“容”的含义应该也与本文段的“秋三月”天地间敛降而充实的大象相关。而清·黄元御对“容平”的解释则更为明确地锁定为“秋属金而主收,阴气凝肃”[7]的大象。

又清·高士宗云“夏时盛极,秋气舒缓,其时则从容而平定也”[8]。那么“从容”之“容”又当作何理解呢?《康熙字典》中“容”字的条目下有“从容,安也”[9],并举例《尚书·君陈》“从容以和”,《中庸》“从容中道”以证之。

那么“容”之字面含义,《康熙字典》所训“从容,安也”,其所蕴含的秋时大象“盛实”及“凝肃”之间当如何联系呢?“容”与“平”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又当如何呢?不妨举成书与《内经》时代相近的《道德经》以为旁证。老子云:“知常容,容乃公”[10],意思是说知晓天地间规律之常(知常),内心则充实而安定(容),自无营谋私利之心(“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11]),则能心怀天下(乃公)。“容”依字形而言,像谷在宇下,秋天粮食收获后存在屋里,心里就踏实安定,释为“充实而安”动态的心理过程,则与老子“知常容,容乃公”的用法一致。

既然“容”本身已经含有“安定”的意思,按照古人几乎是不用同义的两个单字去组成一个词来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习惯,“平”就不能简单以“平定”来解释,而当有其意义上相对于“容”的演进。“平”字从小篆字体看(),上为均分,下为气舒之貌,其造字逻辑是“分之而匀适则平舒矣”[11],在此当言其“舒”,意义则承上“容”的“充实而安”,心安而后气舒。这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可相互发明。阳秘固于外,阴在内则充实而平舒,卷(精含卷缩凝炼之意)舒(神含申彰舒展之意)自若,故曰“治”(“治”从水从台,水言其平;台为怡的本字,又通兑、悦、说,字形象内心怡悦而面部表情放松、吐言气舒之貌,故台言其舒)。故“容平”与后文“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相近,都包含敛实而后平舒之意,或者准确地说,前者是秋时天地大象,后者是人从中得到“与时偕行”的养生启示。

如此以来,“容平”之义则是由收敛而充实,由充实而安定,因安定而平舒的动态过程。既切合全段的主旨,又疏通了文字本义与杨、张、黄诸家各自从不同方面点到门庭然而尚未通达登堂的注释,及“容”与“平”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

2 衣小谓褊褊谓急,英语也讲秋肃降

“急”字一般理解为速度加快。如李中梓谓“风气劲疾曰急”[2],张景岳从之[1],后世多盲从张之《类经》以讹传讹。姚止庵云:“急谓风声切也”[3],也是“风气劲疾”换个说法而已;其他如杨上善与薛雪皆云:“天气急者,风清气凉也”[4-5],张志聪所谓“寒气上升,故天气以急”[6]更是隔靴搔痒;高士宗书名虽云《直解》,于此段之“急”字则顾左右而言他,以“天气以急,肃杀将至也”[8]作为解释。以上诸家皆以今揣古、妄臆训经,未得其正。惟黄元御所云:“天气敛缩,政令不舒”[7]较为精当,即秋时天地间大气由阳转阴、敛缩、沉降的趋势,像物理学“场”的概念一样,天地间万物都趋向于与这个大趋势同步运动,是秋时天地万物的共象,故曰大象。何以言此?且看下文。

《说文》对“急”的解释是“褊也”[11],对“褊”的解释是“衣小也”[11],“衣小”即是对“裹”(收敛之势)的另一种表达,只不过“衣小”是简单字构成的主谓复词,逻辑在用字行文之间;“裹”是将相同的过程用一个较为复杂的单字来表达,逻辑在字形构造里,二者有着共同的具象(所指具体对象)语义(逻辑演绎关系)。

那么“裹”字为什么是在衣里夹一个“果”,而不是其他什么具象呢?因为“果”本身也具有“裹”之意在里面。所谓春华(“华”在此是古代用法,即今之“花”字)秋实,花是具象,其意指春天的生发之机,生命能量萌动、生发的结果就是笼罩在花朵周围的一团气,即华彩;而秋天的收敛之机则典型地体现在“果实”这个具象上。同样,“果(裹)”是过程,“实”是结果。“花”之生发的结果是华彩展现于外,“果”之敛裹的结果是生命能量敛实于内。所以“果”本身已经蕴含秋时敛缩之象,但因普通人没有观天体象的思维能力,才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个更直观的具象过程——衣服裹体来表示这个意思。

有趣的是,英语的相关字词也有类似现象,表示“秋天”的单词autumn作为一个双音节词,与表示“底部”的单词bottom读音上只有开头一个起始辅音的差别,其含义也应该有某种关联。如果基于秋时天地间有敛降的大象,则自然将其关系理顺: autumn是敛降的过程,敛降到底则为bottom。无独有偶,表示“秋天”的另一个单词fall同时具有动词“降落”和名词“秋天”两个意思,岂非暗合秋时天气敛缩、地气消落之大象吗?关于英语的问题暂不作展开,当另撰文探讨。

3 为何独于“秋”言“与鸡俱兴”

鸡鸣司晨,一年到头天天如此,为何春、夏、冬三段经文皆不言,而惟独秋三月要强调“与鸡俱兴”呢?于此问题,历代注家之书,其类如《太素》[5]、《类经》[1],其详如《集注》[6]、《直解》[8],其约如《知要》[2]、《节解》[3]皆未见提及。

其实也不难解释,就是因为鸡的作息很有规律,每到日入之时(酉时)就准时睡觉,所以古人认为其于十二地支应酉,而酉在一年之内对应八月,为秋之门户(“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11])。

在发音上,“酉”与“秋”同韵,而“鸡”在郑州一带的方言里念“啾”(郑州地处先秦文化核心区,迄今有商代城墙遗迹),亦有此韵。而与“酉”同音的“右”字与秋也有对应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古人认为人正立当面南(寓意向明)背北(同声相求),则太阳自左手方向升起而在右手方向落下,故曰左升右降,对应四时为春木生发,秋金敛降,对应人体则为肝木生发,肺金敛降。

故时至于“秋”,天地大象入“酉”门而行“右”路,人亦当秉此“收敛”之令,作息以鸡为准,“与鸡俱兴”与“收敛神气”、“无外其志”一样,皆“养收之道也”。

4 以刀守法之谓刑,秋官司寇掌刑法

上文所举历代注家但以“肃杀”解“秋刑”,而对于“刑”字本身与秋时的联系罕有细究至小学层面者[1-8],其实“刑”字在其字形构造上,也具有四时之秋的特征性内涵。其金、篆字体分别为、。《说文》云:“刑,从井从刀。《易》曰:‘井,法也’”[11],下面就分析一下“井”、“刀”与“法”这三者与“刑”含义之间的联系。

井,从字形看,为四围严整,故可引申为守护之义;它同时也是《易》里面的一个卦象,上坎下巽,一般理解为以木之升将地下之水取出,但反观之,也可以理解为陷(“坎,陷也”[12])木于水下。巽木代表少阳,即水中之微阳(“水”字甲骨文与小篆字体分别为、。《说文》云:“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11]),故陷木于水下即有收敛、保存少阳之意。

刀,在古代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为切割分配,故又引申作为衡量价值的货币(如战国的刀币)、计量单位(纸一百张为一刀)及调剂的工具(刀圭);一为行兵杀伐,二者都有维护公平或秩序之意。故从字形分析,“刑”含义有两个要点,即“维护公平或者秩序”为目的和“惩罚”为手段,“井”言其守护,“刀”言其触之者,必以刀刑之。

法,古代有“法”与“灋”两种写法,意思完全相同,都从水。“水”字,《说文》云:“準也”[11],段注云“準,平也。天下莫平於水”[13],故《说文》在解释“灋”字时云:“平之如水,从水。[11]”又云“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廌为上古神兽,皋陶用之以决狱讼),可见“法”本义即通过处罚来维护公平。以是故,《易》曰:“井,法也”。

到了必须动用刀兵“去之”才能维护公平的地步,说明刑和法所守的都是底线。秋天之所以敛缩、沉降,也是将夏日耗散过半的阳气收敛、保存起来,以备生息。秋所要收敛而留存的将衰之微阳,井卦所要陷于水下留存的少阳巽木及“水”字形里所含的微阳,都像刑和法要守护公平的底线一样,故相通。

以刀守法者,即司寇也。“寇”与“秋”同韵,故周礼谓秋官为大司寇,主决刑狱。司寇亦即行秋政,养收(“收”与“寇”亦同韵)之道也。

5 何以“青”属春木而“清”应秋金

“清”与秋的联系也是被历代注家所忽视[1-8]但很耐寻味的问题。“青”字金文和小篆字体分别为、。《说文》云“从生、丹”[11],于五色而言,青应东方木,丹应南方火,取义木生火,故生丹者为青。既然青属木,应四时应为春,为何加水部之后的“清”又成了秋的特征呢?

“清”在《说文》里与“澂”互训[11]。段玉裁注《说文》于“澂”字释云:“澂之言持也,持之而后清”[11],是从字形解析的,因为“攵”古同“攴”,在小篆是以手持物之形()。而“持”又有等待、持久之意,故“澂”是指水澄清的过程,待浊阴杂质沉淀而上液澄清。故老子云:“浊以静之徐清。[10]”而“青”字上生下丹,生丹就是凝炼的过程,凝炼对水来说即为浊阴下降而上液清明,故“清”与“澂”同义互训。

“澂”的异体字“澄”右部为“登”,“登”字《玉篇》释为“進也”[14],可与“清”的凝炼之义相互发明。秋在五行属金,联系“金”与“秋”的内在逻辑在于,金从矿石烧炼而得,故云其德从革(变化),其性沉降(凝炼)。这跟“清”之与“秋”的联系类似,都是对应秋时天地间大气由阳转阴且敛缩、沉降的趋势。

6 一字读音窥大象,小学训诂始通经

以上所阐释的“容”、“急”、“刑”、“清”等以及由“急”所引申的“裹”与“鸡”所对应的“酉”等字,含义无不是基于秋时天地间敛缩、沉降的大象。那么,容平-急-鸡-安宁-刑-收敛-平-无外-清-收,该文段每句都有一个字切合全段主旨,乃见该段经文用字精当,安如磐石,逻辑严谨,文气一贯。

我们作为后学者应当基于古人对天地大象的认识及其意象思维的逻辑,并借助传统小学训诂的功夫,于相同或相近时代的经籍原典旁征博引,以思求经旨,才能领会其微言大义。

在作以上疏证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发“秋”这个音的时候,舌头左右上卷拢缩、舌体整个从门齿或接近门齿的位置往后猛地撤回,且连带气也从唇齿间往口腔内部抽回。而从前文论述来看,与其同韵的“酉”、“右”、“寇”、“收”在字义上都与秋时天地间大气由阳转阴,敛缩、沉降的大象直接相关。以此展开,因其读音而能联系到字义明确蕴“敛降”含义的字至少还有“囚”、“丘”、“酋”等(“囚”,形义:拘人于囗中,使其行动自由受限,不得外出;音义:舌两侧上卷拢缩、舌尖后撤。“丘”,形义:四周高中间低之地,引申为汇聚之义,如古书《九丘》(西汉孔安国《<尚书>序》云:“九州之志,谓之九丘。言九州所有,皆聚此书也”[11]);音义:同上。“酋”,形义:坛中之“绎酒糟滓下湛,水半见于上”[13],见其酝酿既久而醇香浓烈,引申为聚,引申为雄厚,引申为魁帅;音义:同上)。

另外,如“揪”、“揫”、“啾”等字皆从“秋”,音义皆可通过“秋”来理解,不再详述。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古籍里的一个常见字“瘳”,一般都只知道是古人表示疾病痊愈的一个字,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也可以从其读音中找到意义线索。治疗疾病对患者来说是要病离去,从医者的角度则是把病从患者体内取出,故“瘳”读音也是舌尖后撤,恰如徐锴注释该字时所云:“忽愈,若抽去之也。[15]”

这个现象说明古人发明语言时,在有意识地通过发音的过程对其所要表达内容的特征性现象或过程进行模拟。那么,可以推断古人在发明语言和造字之先,已经对“秋”这一时节天地间的大象有了明确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及字词。

以被赋予时空融通功能的五行思维模型来统摄万物(中医筛选药物的备用库)万象(包含中医借以司外揣内以分析病理的症状体征),是中医构建其“病象-病理-对策”知识体系的一个基本策略。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一段所述,以“秋”字发音过程所提炼出来的与秋时自然界大的生命活动趋势相应的大象,并以此启示提出人养生的一系列指导措施,应该就是古人基于象思维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生动例证。

[1] 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3.

[2] 明·李中梓.内经知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9.

[3] 清·姚止庵.素问注节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

[4] 清·薛雪.医经原旨[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2.

[5]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8.

[6]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

[7] 清·黄元御.素问悬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9.

[8] 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0.

[9] 清·康熙字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225.

[10] 东周·李耳.道德经[M].第16章,第15章.

[1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影印):28.

[12]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国书店,1984(影印):卷十七.说卦:4.

[1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影印):560凖,752酋.

[14] 南朝梁·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影印):199登.

[15] 五代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影印):156瘳.

R222.19

A

1006-3250(2015)06-0631-03

2015-03-19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第八批自主选题(20300)《本草纲目》引用医药书名核定及方法研究

李 强,医学硕士,实习研究员,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张志斌,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Tel:13716391257,E-mail:liqiangrx@126.com。

猜你喜欢

天地间素问大象
你是天地间那道闪亮的光
天地间
爱在天地间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画幅长留天地间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