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郁证从肾论治”

2015-01-25常学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郁证肾阴肾精

罗 卡,常学辉

(1.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全科医学学科,郑州 450002)

探讨“郁证从肾论治”

罗 卡1,常学辉2△

(1.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全科医学学科,郑州 450002)

从理论依据、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三方面探讨郁证从肾论治,认为“肾藏志,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是郁证从肾论治的依据,肾虚在郁证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肾郁证从治法上应遵从“水郁折之”之法,即通过合理补泻以恢复肾脏精、气、血、水功能,其中补肾尤为关键。

从肾论治;郁证;阴虚火旺;心肾阴虚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对郁证的辨证论治历代医家各有侧重,但从肝、脾、心考虑得较多,从肾论治者较少。笔者在探析古代医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认为郁证从肾论治亦有很好的疗效。本文探讨郁证从肾论治的机理及用药,以飨同道。

1 理论依据

历代医家普遍认为郁证的发生多由于郁怒、思虑、悲哀、忧虑七情之所伤,郁结痞滞,凝结不通,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常、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成。治疗主要责之于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2]。然而认真研读文献古籍不难发现,郁证亦与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便有“五郁”之称,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又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法。《医旨绪余·论五郁》曰:“水郁者,肾郁也。”肾与郁证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量:第一,肾藏精,精舍志。《医方集解》载:“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肾藏精,主骨生髓充脑,精足则脑髓充而神旺;又精为神之宅,志藏于肾精中,且受其涵养,肾的精气充盛则志得涵养,故意志坚定,情绪稳定;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神明不用,神志活动无所主,出现喜怒无常、悲忧无度、思虑过度、郁郁寡欢等神志异常表现,发为郁证[3]。第二,肾在志为恐,恐则伤肾。《灵枢·九针论》云:“精气……并肾则恐。”《灵枢·本神》言:“恐惧而不解则伤精”,“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恐惧过度,肾精受损,志失所养,神气会动荡不安而散失不收,引发情志疾患产生郁证。第三,恐则气下,气因之沉陷滞凝而郁。《难经·五十六难》云:“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若豚状。”《金匮要略心典》论述奔豚气曰:“亦有从肝病得者,以肾肝同处下焦,而其并上逆也。”肝肾同源,渊于下焦,肾气通于肝以养木,木气荣则血充气畅。若肝气郁,肾气不得通于肝,反气阻成郁[4]。基于以上三点主要理由,笔者认为郁证发生与肾关系密切。

2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肾主水液、主封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为真阴,是人体阴精之根本,故人体阴液不足、阴不胜阳致郁证之关键在肾。肾阴亏虚、精血不足,一是不能滋养肝木,使肝失疏泄、肝阳上亢发为阴虚火旺证;二是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发为心肾阴虚证,均可导致郁证产生。

2.1 阴虚火旺证

肾属水,肝属木,肾为木之母,肝为水之子,肾主藏精而肝主藏血,肾主封藏而肝主疏泄。肝肾之间的关系又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称,故肾阴充足则可滋养肝木,致肝血充盛、气机条畅;反之,肾阴不足,肝阳不制,肝火上炎,则可出现两胁疼痛、口干咽燥、虚烦少寐、健忘腰酸、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郁证表现。

2.2 心肾阴虚证

心居上焦属阳,肾居下焦属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肾居下位,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心火方能不亢。又肾藏精而心藏神,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故肾精充足才能“神定气清”,即所谓“积精可以全神”,而肾精不足、肾阴亏虚,既不能上济于心,致使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又不能安神定志,使元神失养,则可出现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临床表现。

3 临床治疗

对于肾郁证的治法,应遵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郁折之”之法,“折”并非妄泄之意。唐·王冰言:“折,谓抑之,制其冲逆也。”而张介宾则认为,水郁使精从气化,则水郁可清,皆为折之之法[5]。笔者认为,通过合理补泻以恢复肾脏精、气、血、水功能,即是遵循“水郁折之”之法。

3.1 阴虚火旺证

对于此证的治法宜滋阴清热、补肾养血,方用滋水清肝饮化裁。方中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壮水制火;白芍、柴胡、山栀以清泄肝火;当归、白芍、枣仁以养血柔肝,共奏壮水之主、以制阳光[6]之功。若兼见遗精、腰酸乏力等症者,可加龟板、金樱子、煅龙骨、煅牡蛎、杜仲等以益肾固精;若月经后期量少者,可加泽蓝叶、香附、益母草理气活血以调经;若月经先期量少者,可加女贞子、旱莲草、阿胶养阴清热以调经。

3.2 心肾阴虚证

对于此证的治法宜滋补肾阴、养心安神,代表方为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前方滋阴降火以安心神,后方补肾益精定志,两方合用共奏滋养心肾之功。若兼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者,可合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遗精较频者可加芡实、莲须、金樱子补肾固涩。

4 小结

由上可知,肾精亏虚导致的心失所养及肝火上炎均可导致郁证的发生,表现为阴虚火旺证或心肾阴虚证,其中肾阴虚是致病的关键,补肾为治疗大法,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更加受到重视。笔者认为,肾与郁证的发病关系密切,治疗郁证不可拘泥于从肝、脾、心论治,也需重视肾虚之为病对郁证的影响,所谓“久病必虚,终必及肾”,临证时只要明确病位、辨证准确,对郁证的治疗就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73.

[2]李彦杰,白清,冯小东.张磊关于郁证的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8):605-609.

[3]雷英菊,刘菊妍,梁喆盈.浅谈抑郁症从肾论治[J].四川中医,2007,25(8):26-27.

[4]唐学游,熊慧玲,唐罡.肾郁论[J].辽宁中医杂志,1996,23 (11):490-492.

[5]吴丹.张介宾论治郁证思想研究[C].第十次全国中医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55-59.

[6]王冠华,张爱军.郁证的辨证论治[J].菏泽医专学报,2002,14(4):40-43.

R749.4

A

1006-3250(2015) 02-0145-01

2014-11-15

罗 卡(1988-),女,湖北崇阳人,医学硕士,从事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

△通讯作者:常学辉(1975-),男,山西夏县人,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Tel: 13383865938,E-mail:xhchang123@126.com。

猜你喜欢

郁证肾阴肾精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从“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探讨郁证从肺论治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中医补肾与养生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