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015-01-25白建华但新球吴协保吴照柏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2期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生态

白建华,但新球,吴协保,吴照柏

(1.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 100014; 2.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3.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长沙 410014)

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白建华1,但新球2,3,吴协保2,3,吴照柏2,3

(1.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 100014; 2.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3.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长沙 410014)

从我国石漠化土地现状与防治进程的需求、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贯彻生态建设基本国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石漠化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生存需求等入手,分析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从国家政策、国家规划、国家财力、治理条件、治理技术与经验、群众基础等方面探讨了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可行性。

石漠化;综合治理;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

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危问题害十分严重,是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之首,是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重大生态问题。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林草植被建设、土地整治与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多措施并举,已完成治理面积202.0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5.6%,石漠化防治初建成效。目前,石漠化问题在我国岩溶地区仍然严重,按照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期限,一期规划即将于2015年结束。因此,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分必要。

1 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近年来,石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充分证明石漠化是可以治理的,并非是不可以治理的“癌症”。但是石漠化土地分布广,自然地理环境、种质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及立地条件差异显著,人为驱动因素依然存在,加上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使石漠化治理工作呈现复杂性特点,西南地区又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1]。因此石漠化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离石漠化根治和实现良性生态循环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任重而道远。

1.1 全面治理石漠化土地与巩固治理成果的现实需要

2012年国家发布的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11年底,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 200.2万hm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自2008年正式实施以来,截止2014年底,已在314个重点县启动工程治理,但该工程仅完成治理面积202.0万hm2,且在治理面积中真正实施在石漠化土地中约占60%左右。而2011年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后,2012—2014年工程治理面积为113.37万hm2,而治理的石漠化面积不超过70万hm2,表明我国现阶段仍有90%以上的石漠化土地需要治理修复。按现行治理速度测算,仅全部石漠化土地治理一遍就需要至少30年。此外,工程区还有1 331.8万hm2的潜在石漠化土地需要防治[2],一旦其退化成石漠化后,其防治的成本与难度大大增加。因而,石漠化防治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防治形势紧迫。

同时,石漠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经过7年的艰辛努力,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程区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石漠化发生诱发驱动因素依然存在,极端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难以避免,导致新的石漠化土地发生;而工程后期管护与运行经费缺乏,补植补造等后续措施难以跟上,治理好的土地极易退化为石漠化,石漠化治理成果巩固难度大。2010年9月至2010年3月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百年大旱,对自然植被影响明显,植被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干热河谷地带和岩溶地形区域植被大面积退化,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导致石漠化治理成果彻底失败[3]。2012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西南干旱核心地带的珠江源头的麒麟、陆良和石林地区,近年结合退耕还林、珠防与2008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但石漠化土地面积由2005年的5.9万hm2增加到2011年的8.7万hm2,净增加2.8万hm2,年均扩展率为6.8%;区域平均植被综合盖度由58.2%下降到55.0%,下降3.2%,森林覆盖率亦略有下降,生态状况呈现恶化趋势,土地石漠化加剧,生态修复压力大[4]。

1.2 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迫切要求

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发布后,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尤其是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做出了重要批示指示:“石漠化是生态建设方面的严重问题,石漠化地区扶贫任务也很重。遏制石漠化虽有成效,但形势仍很严峻,要继续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要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结合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扩大防治覆盖面”等,为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 因此,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重要批示的具体行动。

1.3 落实生态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客观需要

西南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涉及该区国土面积105.0万km2,地处我国的珠江、长江、澜沧江、红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区,涉及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土地石漠化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流域内截蓄降水、调节径流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江河湖库,不仅直接影响到石漠化发生区域及其流域内的水利水电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效能发挥,还威胁着我国珠江、长江等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多年来的经验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生态建设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石漠化治理工程涉及的8个省(区、市)中,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5个省(区、市)属于西部地区,湖南和湖北虽然不属于西部地区,但大部分工程县属于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广东省粤北粤西虽不属于西部,但属于发达区域的欠发达地区。中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初即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根本和切入点。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为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生态修复的重要区域;在2014年国务院批复《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中,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明确为重大生态环境工程。

因此,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状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关系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和占全国1/9国土面积的生态安全,还对南方大江大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落实国家生态建设基本国策的根本保障。

1.4 石漠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石漠化地区多是老、少、边、山、穷地区,涉及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县200个,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66个,贫困人口(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a)接近3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30%以上。岩溶地区既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涉及5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达4500万人,日益严重的石漠化,不仅是区域生态恶化、经济落后、社会贫困的根源,而且,影响到民族团结、群众的生存,社会的稳定。

石漠化是人类活动超出自然承载能力的必然结果,是人口、资源、环境失调的一种表现形式。搞好石漠化防治既是生态修复、国土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山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更是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搞好石漠化防治,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因此,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通过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遵循自然规律,利用优势资源,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可增加群众收入,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关系到我国国家扶贫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占全国1/6人口的生存空间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石漠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综上所述,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一个现实有需求、领导有指示、国家有政策、群众有愿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形势紧迫,符合国家发展与生态经济建设的主体方向的国家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是我国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生态建设常态化的重要举措。

2 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可行性

2.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将生态建设一直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98年长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投资上千亿元,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标志着石漠化治理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是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标志性工程,生态治理进入一个更加务实、更加自觉和有效推进的新阶段。2012年,我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发布后,习近平、李克强和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对全国石漠化防治工作做出批示指示,不仅对多年来我国石漠化防治成效进行了充分肯定,更明确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扩大防治覆盖面,符合我国生态建设总体战略。

2.2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石漠化生态修复意义重大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正是落实我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举措,可减少土地石漠化,实现固碳减排,促进岩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2.3 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为石漠化防治提供了资金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家综合财力日益增强,国家对生态建设投入逐年增大。2008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之际,截止2007年底,全国GDP总量达24.6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仅5.13万亿元,而2008年至2013年,每年GDP增速超过7%,而财政收入增速远高于GDP增速,截止2013年底,全国GDP总量达56.9万亿元,财政总收入12.9万亿元,国家财力显著增强,用于生态建设资金亦逐年增加。在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转变,中央财政资金向农村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转移。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划,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中央财政资金的均衡转移支付制度,向西部地区、石漠化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

2.4 水热资源丰富,具备大面积生态修复的基础条件

岩溶地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气候温暖湿润,干湿季节明显,热量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处于14 ℃~24 ℃之间,日照时间长,植物生长期长。区域的年降雨量在800~1 800 mm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在1 000~1 400 mm之间,降水量呈自东南向西北和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岩溶地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 000~4 000)m3/ a,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水热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为大面积推进石漠化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

2.5 原生植被与成功修复案例为全面推进综合治理提供了动力

岩溶地区植被类型丰富,西南地区几乎包含了东部季风区从海南岛直到东北北端的所有地带性植被,且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根据《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石灰岩植物名录》记载,中国目前已记录的自然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的石灰岩上的维管植物共195科1 213属4 287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约占中国植物区系的1/7。在历史演变长河中,石漠化区域均是古木苍天的茂密原始森林,只是近千年来,尤其近百年来由于人口资源的过快增长,“人地”矛盾突出,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以粮为纲与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国家方针政策,致使该地区森林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从而发生了大面积的石漠化,形成西南地区的重大生态灾害。在广西弄岗、贵州茂兰、广西木论和重庆金佛山等区域保留有大面积的岩溶顶极森林群落,古树参天,林分葱郁,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天然参照物,为我国全面开展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提供了信心源泉。

2.6 积极推进石漠化防治科研和试点工作,积累了防治经验

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石漠化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二次石漠化监测,摸清了石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结合退耕还林、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建设、水土保持、农村能源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实施生态修复,特别是2008年启动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林草植被为核心,林业、水利和农业多措并举,治理成效显著,并形成了一批成熟的技术与模式,探索出了石漠化防治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涌现出了大量的石漠化治理典型案例,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队伍与人才,为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技术、模式与经验,技术力量储备有保障。

2.7 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老百姓的衷心拥护为石漠化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漠化地区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石漠化防治工作,并将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不仅坚持不懈地组织群众开展造林绿化、能源和水利等工程建设,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了广大群众防治石漠化的积极性。在长期治理实践中,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石漠化治理是治穷致富的根本措施,要求治理石漠化、建设良好生态的愿望空前高涨。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具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老百姓从这几年石漠化治理中也尝到了甜头,衷心拥护,而且有很高的期盼。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石漠化区域土地产权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石漠化治理积极性,并带动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等林下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农民的林业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将成为岩溶地区的民生工程与德政工程。

2.8 区域分工协作不断增强,人地矛盾呈现缓和趋势,有利于全面推进综合治理

据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至2010年间,岩溶地区人口年均下降率为0.8 ‰,人口数量已出现负增长,区域人口压力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岩溶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化分工的不断加深,沿海经济的稳健发展,接纳吸收了岩溶地区的大批就业人口,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广西、重庆等省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主要来源地,岩溶地区2010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人数超过3 000万人,占岩溶地区人口量的1/7强,减轻了土地的承载压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岩溶地区人口城镇化率为每年增长1.2%,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促进了岩溶地区土地的生态修复。通过大力推广以沼气与太阳能为主体的新型能源和煤炭、电力、液化气等商品型能源,积极推广节煤炉、节柴灶(炉)等设施,农村能源结构渐趋向多元化,薪材比重逐年下降,间接地保护了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有利于遏制土地石漠化。据胡培兴等[5]测算,建一个沼气池,可节柴1 500 kg/ a以上,按林地每年生长7 500 kg/ hm2薪材计算,相当于封育了0.2 hm2乔灌山林。

3 结语

综上所述,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关系到我国1/9国土面积的生态安全,关系到全国1/6的人口的生存,关系到8省(区、市)的463个县、市、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到占全国30%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影响到40%的民族自治县的发展。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与目前国家提出的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增长;保护我们的家园和生存空间,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与生态经济建设的主体方向一致,具有可靠的政策保障。因此,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形势紧迫,十分必要。

[1] 吴协保,屠志方,李梦先,等. 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32(4):68-72.

[2] 但新球,屠志方,李梦先,等. 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分析[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32(1):59-62.

[3] 王维,王文杰,李俊生,等. 基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的极端干旱气象对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影响遥感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2010(12):1447-1455.

[4]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报告[R]. 北京:国家林业局:2012.

[5] 胡培兴,彭继平.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已探索出路子——来自广西平果、阳朔县的调研报告[J]. 中国林业,2002(24):9-11.

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AnalysisofCarryingontheComprehensiveTreatmentProjectofRockyDesertification

BAI Jianhua1,DAN Xinqiu2,3,WU Xiebao2,3,WU Zhaobai2,3

(1.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Management Center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14,China;2.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3.Rocky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Center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eventive process’ demand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important instructions of Party and national leader,implement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y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e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living demands of people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gions,,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keeping implement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desertification was analyzed. Meanwhile,based on the national policy,the national planning,the national finance,treatment conditions,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s,mass basis,the feasibility of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also analyzed.

Desertification;Comprehensive treatment;Importance;necessity;feasibility

2015—02—02

2015—05—05

白建华(1966—),女,哈尔滨人,公共管理学硕士,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生态治理(岩溶石漠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的管理和研究工作。

F 326.20;X 171.4

A

1003—6075(2015)02—0062—05

10.16166/j.cnki.cn43—1095.2015.02.016

猜你喜欢

石漠化岩溶生态
穿越岩溶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