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两江四河”流域生态化造林绿化模式的探讨

2015-01-25范志浩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2期
关键词:两江造林绿化

范志浩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西藏“两江四河”流域生态化造林绿化模式的探讨

范志浩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生态化造林绿化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和经济工程,既强调造林绿化对促进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演替的功能,也注重造林绿化对地方经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贡献。依据西藏“两江四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状况,从生态化的角度,对区域内造林绿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两江四河;生态化;造林模式;西藏

1 西藏“两江四河”流域自然概况

1.1 地理区位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构建“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区域。“两江四河”流域主要包括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和狮泉河,以东西向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贯穿于西藏的中南部地区,涉及西藏自治区的7个地(市)48个县(市、区),是西藏城镇分布最密集、人口密度最大、农牧业资源最丰富、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最发达的地区,是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脉络和核心纽带,同时也是西藏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这里不仅集中了西藏自治区80%以上的人口,也承载了全区85%以上的经济总量,生态区位和经济地位都十分重要。

1.2 自然概况

区域主要地貌有高原山地、宽谷平地和幽深峡谷,涵盖高原亚寒带干旱季风气候、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年均气温-2.2~10.8℃,不同地区之间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少,狮泉河流域局部地区年降雨量不足50mm,但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是区域水资源补给的主要方式。

受地形、地貌和水热条件的影响,在“两江四河”流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主要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和荒漠等。在部分河谷地带分布有少量以杨、柳、榆等树种为主的人工林。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有亚高山草甸土、灌丛草原土、草甸土、潮土、沼泽土、新积土、黄壤、黄棕壤等。主要自然灾害有霜冻、旱涝、泥石流、大风、冰雪等,尤以干旱和雪灾较为突出,是影响区域农牧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灾害类型。

1.3 生态状况

1.3.1 整体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西藏森林资源总量和生态公益林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其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与其他省区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且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全区森林覆盖率仅为11.98%,其中乔木林覆盖率仅为6.91%,大部分区域为灌木林或草地,且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系统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较弱,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1.3.2 荒漠化、沙化现象依然存在

据自治区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全区仍有荒漠化土地4326.98万hm2,各类沙化土地2161.86万hm2,扩展速率分别为-0.04%和-0.06%。从监测数据来看,全区总体荒漠化和沙化趋势有所控制,但仍处在演替发展的敏感时期,局部区域仍呈现扩展态势。受干湿交替变化的影响,大部分河谷滩地沙化现象仍较为明显。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大部分地区引发荒漠化、沙化的成因依然没有消除,诸如过渡放牧、不合理开垦等。

1.3.3 局部湿地生态环境退化

“两江四河”流域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生产、生活及各项建设较为频繁,引水灌溉、挖沙采石、围垦填埋以及城市湖泊、河流不合理的堤岸建设,直接导致局部区域湿地面积的萎缩和景观格局的改变。同时,局部区域不规范的污水排放、个别地方农药化肥的违规施用和局部高强度的旅游开发,导致周边地区湿地的水体质量下降、生物种类减少,其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的功能及景观价值将受到一定影响。

1.3.4 区域生物多样性环境受到破坏

随着区域人口的逐步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和“草—畜”矛盾逐渐显现,过度开发、超载放牧的现象开始出现,局部区域呈现出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等趋势,加之虫草、食用菌以及其它中药材的不合理采挖,局部林草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且恢复缓慢,致使区域生物多样性环境受到一定影响。

2 “两江四河”流域生态化造林绿化思路

2.1 生态化的基本内涵

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形成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而生态化则是一个赋予了哲学意蕴的概念,它是指自然、经济、社会和人类之间平衡相依、协调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将生态上升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理念和行动指南,要求人们在进行任何社会经济活动时,必须时刻考虑其是否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并在注重发展建设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摈弃一切不利于生态系统平衡的不合理开发建设行为,致力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最终实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和社会上可行的人类可持续发展。

2.2 造林绿化的生态化要求

造林绿化主要是指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营造林活动,增加森林植被,提升森林质量,强化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丰富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既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既要考虑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注重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必须协调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直接经济利益和局部环境优化的需求。既不能简单的为“绿色”而绿化,也不能盲目的为“效益”而造林,必须将局部区域造林绿化融入到区域大环境的生态建设中去,确保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同时,协调好区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

2.3 “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原则

2.3.1 尊重自然,造封并举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突出自然生态修复在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作用,对具备封山育林(草)条件的地区,尽可能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封育、禁牧等措施,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确需进行人工造林(种草)的区域,也必须最大限度地按照自然生态模式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提升森林植被的生态服务能力。

2.3.2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充分尊重当地农牧民的需求和意愿,注重造林绿化与当地农牧民的利益关联,协调好造林绿化用地与农牧业生产的关系,并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鼓励广大农牧民通过承包荒山造林、退化耕(牧)地造林、房前屋后绿化等多种途径参与造林绿化。同时,注重发展林草间种、兼用型薪炭林和经济林等兼效型造林绿化项目,促进农牧民增绿增收。

2.3.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树立全局观念,在全面分析论证不同河流、不同河段、不同行政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协调处理好流域森林(植被)景观的完整性和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造林绿化模式,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并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状况,分别提出相应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建设布局。

2.3.4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以流域两岸山地大尺度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本底,以河流岸线和道路两侧绿化带为廊道,以城镇、乡村绿化和局部区域人工造林为斑块,整体推进区域造林绿化,并做到与农牧、交通、水利、环保等相关行业规划衔接,突出水系森林、农田防护林等建设重点,统筹兼顾城镇和乡村绿化,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牧民福祉创造条件。

3 “两江四河”地区造林绿化模式设计

3.1 封育修复模式

3.1.1 自然修复模式

建设区域条件:生态区域重要,必须进行特殊保护,区域内有分布较均匀且萌蘖能力强的乔木根株600株/hm2以上或灌木丛750丛/hm2(沙区150丛/hm2)以上,经自然修复能促进群落正向演替的区域。建设方式和要求:以培育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林为主要目的,实施全面封禁,封禁期限5 a。设立封禁修复碑牌,修建网围栏,禁止牲畜进入修复区域,严禁樵采、耕作和围猎,除必要的管护、调查等活动外,禁止任何人为干扰和促进措施。

3.1.2 人工促进修复模式

建设区域条件:沿江(河)两岸坡度达15度以上不适宜人工造林的山地、城镇或村庄周边的未利用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沙丘、沙地、沿河泥质滩涂等经封育管护有望成林(灌)或增加植被盖度的地块。建设方式和要求: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为主要目的,实施封育管护,封育期限7 a,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周边社区的生产生活需求,可实施半封、轮封等封育方式。设立封育管护碑牌,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加强管护,并辅以补植、补播等人工促进修复措施,加快修复演替进程。

3.2 人工造林模式

3.2.1 防护斑块造林模式

1) 斑块布局:在河谷滩地、两岸阶(台)地、冲积扇以及山麓平、缓坡地带,利用区域内不具备封育修复条件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以及退化严重的耕地或牧草地。尽量与周边有林地、灌木林地相连,并尽可能与附近的道路或河流防护林带贯通,提高斑块与周边本底和廊道的通达性能。

2) 建设方式:结合沙障、护坡、拦沙坝等工程措施,通过人工植苗、插条或点播等方式,营造以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为主体的防护林。以穴状或带状整地为主,尽可能保留造林地的原有地表植被和生境。

3) 群落配置: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立体配置的方式构建复层混交林,尽量选用与区域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深根性乔木树种以及根系发达、萌蘖性强、稳定性好的灌木树种和草本植物进行人工造林,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配置应尽可能做到与斑块周边区域群落结构相一致或相近似。

① 防风固沙林群落配置:乔木(银白杨、藏川杨)+灌木(旱柳、长蕊柳、沙棘、砂生槐、锦鸡儿、水柏枝)+豆科或禾本科类草本植物,乔木层密度4 m×4 m或3 m×4 m,灌木和草本密度可视区域水利条件而定。

② 水土保持林群落配置:乔木(藏川杨、白榆)+灌木(红柳、砂生槐、锦鸡儿)等,乔木层密度4m× 4 m或3 m×4 m,灌木和草本可适当密植。

3.2.2 防护网带造林模式

1) 网带布局:主要在河流两岸近岸区域、道路(铁路、公路)两侧以及农田集中分布区域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道路绿化用地、未利用地以及其他满足造林绿化要求的土地。网带设置尽量做到宜宽则宽,尽可能延伸到周边的有林地或灌木林地斑块并与之相连接,以充分发挥防护网带的生态廊道作用。

2) 建设方式:结合河岸护坡、防浪堤、道路防护网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人工植苗、插条等方式,营造以护岸、护路、农田防护为目的的绿色防护网带。以穴状整地为主或直接机械打孔造林,尽可能保留原有地表植被和生境。

3) 群落配置:以人工种植乔木树种为主体,结合林地原有或自然恢复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构建“乔木+灌木+草”立体复层混交林带。也可根据不同景观配置的需要,适当补植区域优势的灌木树种或草本植物。

① 护路林带群落配置:结合道路防护设施建设,选用旱柳、藏川杨、银白杨、榆树、紫叶李、桃、梨等树种,以人工植苗的方式,构建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富有景观韵律变化的道路景观防护林带。在城镇周边或景区附近路段,可根据需要在行间或林带外侧配置一定比例的灌木或草本花卉植物,形成景观林带。乔木层密度3 m×4 m或3 m×3 m。

② 护岸林带群落配置:尽量在宽谷河岸平地区域建设,山地区域尽可能以自然修复为主。选择耐水湿、根系发达、根蘖力强的藏川杨、旱柳、榆树、沙棘等树种,营造近自然的复层混交林带。乔木层密度4 m×4 m,3 m×4 m或3 m×3 m。

③ 农田防护林群落配置:在农田集中分布区域,结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农田防护为主体的防护林网。尽可能少占或不占用农地,选择主根深而侧根幅小、树冠较窄,不易风倒、风折的乔木树种,以单行配置为主体,适当密植,减少林网胁地。

3.2.3 环城镇景观区造林模式

1) 景观布局:环城镇景观区是农牧与城镇的交错地带,也是以密集人工建筑为主要特征的人工景观斑块向以农牧业或草原、森林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观斑块过渡的重要区域,生态区位重要。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域外围可视区域范围内的城镇防护绿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以及其他可绿化用地,建设环城镇森林景观带。

2) 建设方式:结合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和周边农牧用地的分布以及生态建设需求,营造环城森林防护与城郊森林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景观带。有条件的城镇,尽可能建成闭合林带,并尽量通过节点或林带与周边的森林、草地和城镇内部的绿地系统连接。同时,结合林带建设,设置一定规模的生态文化宣传设施,建成一带多点的城郊森林休闲公园。

3) 群落配置:林带外圈主要保护好原有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稀植部分银白杨、藏川杨、白柳、榆树等乔木树种,促进其形成“乔+灌+草”立体复层的混交式植物群落。林带近城镇部分,则尽可能结合主题公园、特色林卡等项目,营造以高山栎、藏川杨、银白杨、红杉、云南红豆杉、侧柏、榆树、槐树、白桦、沙棘、柽柳、桃树、梨树、紫叶李等高原特色观赏树种为主体,与灌草花卉相结合的风景林,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形象。

3.2.4 乡村人居造林模式

1) 景观布局:“两江四河”流域的乡村分布较为分散,多镶嵌于农牧业景观中,有分散的独栋民居,也有相对集中的聚居村落,是区域景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庭院可绿化空地、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和周边区域的宜绿化土地,实施乡村绿化美化。

2) 建设方式:结合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以及土地资源条件,通过政府引导、相关部门技术支持、农户自主建设的方式,建设庭院绿化美化-房前屋后经济林-村庄外围景观防护林,集绿化、美化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乡村森林。

3) 群落配置:在村庄外围,充分结合区域原有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补植部分高山栎、藏川杨、银白杨、榆树、紫叶李、桃树、梨树等乔木树种,建成近自然式的复层景观防护林带;林带与房屋之间,尽量结合当地条件,配置以用材为主的新疆杨、北京杨或以林果为主的黑桃、苹果、桃树、梨树或以薪柴为主的高山栎、沙棘、砂生槐或高效牧草等;庭院则尽可能以绿化美化为主,依据条件配置云南红豆杉、侧柏、梨树、桃树、紫叶李以及其他灌草花卉,营造绿色人居环境。

3.2.5 兼效型造林模式

1) 林草间中模式:“两江四河”地区多属农牧交错地带,当地农牧民普遍具有农牧兼营的习惯,同时牧业也是当地农牧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实施造林绿化,势必挤占传统的放牧空间,影响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协调好造林绿化与牧业的关系,可依据区域降雨量和灌溉条件,设计一定比例的宽带林草模式和稀树牧草模式。

① 宽带林草模式:林带宽50 m~100 m,草带宽20 m~40 m,林带以藏川杨、银白杨、榆树等乔木树种为主,初植密度为3 m×4 m或3 m×3 m,林带周边设置网围栏;草带以优质速生高产牧草种植为主,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用于实地放牧或收获牧草。

② 稀树牧草模式:主要采用“乔+草”间作的方式,乔木层以藏川杨、银白杨、榆树等乔木树种为主,适当稀植,以保证林下牧草的光照需求,初植密度为4 m×6 m或5 m×5 m,林下间种优质牧草。

2) 兼用型薪炭林模式:为满足造林绿化区域农牧民的能源需求,减少薪柴采伐对区域森林植被的破坏,在日喀则、山南和昌都等能源较为缺乏的地区,结合乡村绿化,建设以藏川杨、旱柳、沙棘、砂生槐等萌蘖能力较强的乔木或灌木树种为主体,集防护、采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兼用型薪炭林。

3) 兼效型景观林模式:在拉萨、山南、林芝和昌都等地区主要旅游景区或主要旅游通道两侧,结合护路林、护岸林、环城镇景观区和乡村人居建设,注重配置黑桃、苹果、梨树、桃树、花椒等景观效果好且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绿化树种,建成集经济效益与景观建设于一体的兼效型景观林。

4 结语

造林绿化是西藏生态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近年来,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重点区域造林、长江防护林等一系列造林绿化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干旱、生态脆弱,造林绿化难度大,随着造林绿化事业的逐步推进,加之农牧业的快速发展,易造林绿化的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困难立地已成为西藏造林绿化用地的主体,如何在高寒、干旱、土壤贫瘠的困难立地上推进造林绿化建设,已成为阻碍西藏造林绿化进程的一大难题,在“两江四河”流域表现更为突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编制造林绿化模式,构建“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模式库,将为破解“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难题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对“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的科学研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对区域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优良乡土树种良种繁育技术、节水灌溉造林技术、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等营造林技术进行研究,解决好造林绿化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为科学编制造林绿化模式提供科技支撑。其次是要更新观念,摈弃目标单一化的造林绿化理念,既不能单一的将造林绿化作为维护和改善区域自然环境的生态状态,为绿化而绿化;更不能只顾短期经济利益或局部环境绿化而造林,必须将生态改善、经济高效和社会可行有机统一起来,以充分发挥造林绿化成果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三是必须做好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规划(2011—2020年)》的衔接,科学编制符合各地实际的造林绿化模式,经逐级汇总完善,建立起“两江四河”流域的造林绿化模式库,为区域造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

[1] 郭晋平. 森林景观生态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盛连喜. 环境生态学导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规划:2014—2030年[R].2014.

DiscussiononEcologicalForestationModeinthe‘LiangJiangSiHe’RegionofTibet

FAN Zhihao

(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

The ecological forestation is a ecoproject,social and economical project as well,not only focus on the function of promoting the natural ecosystem evolve to the good end circle direction,but also paying attention to accelaration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eople on production & normal life. Based on the natrural conditions and ecological situation of ‘Liang Jiang Si He’ region of Tibet,the forestation mode for this area were discussed form the ecological angle.

Liang Jiang Si He;ecological;forestation mode;Tibet

2015—01—28

范志浩(1964—),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监测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等工作。

S 73

A

1003—6075(2015)02—0029—05

10.16166/j.cnki.cn43—1095.2015.02.008

猜你喜欢

两江造林绿化
朱屺瞻《绿化都市》
凶手老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简单点,再简单点 重庆两江新宸全宅智能私人别墅
医者颂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如果我有剪刀手?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