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风的中医医理探究

2015-01-24张天星王义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太阴热毒经脉

张天星,王义军,贺 娟△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科,北京 100102)

痛风的中医医理探究

张天星1,王义军2,贺 娟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科,北京 100102)

痛风;高尿酸血症;热厥;四妙勇安汤

本文立足于中医理论来分析痛风患者的体质特点、痛风的常见诱发因素、痛风的主要症状等,并结合《素问·厥论》对“热厥”病因病机的阐释,来把握痛风急性发作的病因病机,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1 痛风患者体质分析

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痛风患者的体质有共同点,患者往往体格粗壮,孔武有力,“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甚至略显肥胖;生活习惯上多“能食而肥”。“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四肢皆禀气于胃”(《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外在的形体特征能表现患者的脏腑机能——司外以揣内,患者体格健硕,肌肉丰实,肢体粗壮有力,说明胃气强。再者,“阳明主肉”,阳明属土,为后天之本,阳明经气旺盛是肌肉满壮体格的基础,肥健的体型是阳明经气旺盛的外现。总之,痛风患者的体质特点是胃气强、阳明经气旺盛。

2 对痛风诱发因素分析

在临床上见到的患者以高嘌呤饮食诱发痛风的情况最常见,尤其是饮酒:“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灵枢·营卫生会》),能助阳化热,“有行药破结之用”(《药性赋》),中医常用之治疗阴寒积聚性疾病。如《伤寒论》炙甘草汤中用“清酒七升”,是取其通阳散寒行药之功;又如仙方活命饮中亦用酒水同煎,用治痈疡肿毒初起,以酒辛热之性引药直达病所,是取其行药破结之用。而对阳明经气旺盛者来说,酒会进一步加剧阳明热毒,成为阳明热盛致病的一个诱因。

酒亦伤阴。人身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相互表里的两条经脉相互贯通、络属,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来说,胃经属胃络脾,脾经属脾络胃。而“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素问·厥论》),使经脉之气实于阳而虚于阴,实于上而虚于下,实于表而虚于里,导致阳明经气旺盛而生外热,太阴经气亏虚而生内寒。这种表气有余里气不足的状态就是酒耗散人体正气所造成的,即是“伤阴”的结果。笔者认为,这种“阳明有余而生热,太阴不足而生寒”的情况正是造成痛风的原因。饮酒诱发痛风的情况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其他高嘌呤饮食诱发痛风的机制也与此相似,最终都造成“阳明有热,太阴有寒”的病机。古人没有对“高嘌呤”的认识,但我们可由此得到启发,从中医理论来认识“高嘌呤”。

3 痛风临床症状分析

痛风患者常因第一跖趾关节、足背部、踝关节乃至膝关节突发红肿热痛就诊,其中以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为首发症状的在半数以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言:“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红、肿、热、痛均是阳热之征,乃火热之邪所致。火性急速,故痛至如风,病起突然。

从《灵枢·经脉》中对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循行的描述来分析,胃脉下行,至足大趾隐白穴处交足太阴:“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核骨即第一跖趾关节处。根据《素问·厥论》中“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的理论分析,脾经核骨处的红肿热痛是因阴经之气不足、阳经之气有余,胃经之气越过阴阳交接的界点(隐白穴),在核骨处积聚为害所致。另外一些患者可见到足背部、膝踝关节处的红肿热痛,这些部位都是胃经循行之处,经气有余,有余则热,故见诸症。这些部位的疼痛与核骨处的疼痛在病机上的不同是,前者以阳明有余为主属实证,后者则并发太阴之气不足属虚实夹杂。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作的基础和前提,中医理论如何认识高尿酸血症?通过前文对痛风临床症状和诱发因素的认识,可以将痛风急性发作的病机概括为:阳明热毒,太阴虚寒。阳明之热容易导致血分之热。《灵枢·经脉》说阳明“主血所生病者”,胃是营气的源头,胃热可直接导致营血分的热,后世医家治胃火也多用一些凉血之品,如李东垣清胃散中用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太阴虚寒即脾虚不运、水谷不能消磨,导致痰湿内生。笔者认为,高尿酸血症与以上二者(阳明、太阴)均有关联。临床常见用健脾利湿化浊法治疗高尿酸血症有效的报道[1-2],可作为“太阴虚寒”(脾气虚,痰湿盛)病机的依据。高尿酸血症并不是单由太阴虚寒引起,也与阳明热毒有关。临床常见脾虚湿盛的患者,但这类患者体型以瘦弱或虚胖为多,食少纳差,伴发痛风者少,当患者兼见健硕体型、能食而肥等阳明有余的特征时,才符合痛风易发的实际情况。再者,痛风急性发作或尿酸忽然升高者常因食用能助阳明热毒性的食物(如饮酒)而诱发,这都说明高尿酸血症与阳明热毒相关。

痛风急性发作患者的脉象也有其特点,其胃脉(右关)轻取即得,浮之弦滑略大,或兼见缓、软,此皆胃热之象;按之则大而无力,或见弦细而弱,此乃脾弱之象,这样的脉象是符合阳明热毒、太阴虚寒病机的。

4 《素问·厥论》的启示

《素问·厥论》论述热厥与现代痛风病有相似之处,现详述于下。

4.1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经文指出,热厥的病机是阴阳之气的不协调,阴气衰则阳气胜,阳气偏胜于一方,阳胜则热,故为热厥。

4.2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

这段话阐述了热厥的症状起于足下的原因。文中提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这是把握热厥医理的“解剖基础”,也说明热厥的症状与经脉的循行是相关的,若阴经之气不足而阳经之气有余,热则发于阴经起源的“足下”。本文依此理来分析痛风,阳明热毒兼太阴虚寒,则热邪越过阴阳交界的隐白穴而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处。

4.3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这段话详细论述了热厥病的病因病机。首先说明饮酒对人身经脉之气的影响:“络脉满而经脉虚”,使经脉之气实于阳而虚于阴,实于上而虚于下,实于表而虚于里,导致阳明经气旺盛而生外热,太阴经气亏虚而生内寒(前文已述)。

“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和谷气相互搏结于胃中,“热盛于中”而生内热。对于热厥的病因经文着重提出三点:一是饮酒,二是饱食,三是入房。醉酒已经使得里气不足,若又饱食,因脾气本已虚弱不能消磨,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必然内生痰湿。这两点与痛风急性发作的病因病机很相似。第三,入房则精泄,肾主藏精,精泄则“肾气有衰”,肾属水,主掌着封藏的气机,是人身阴气的仓库。若肾气有衰,则阴气之基必受动摇,这是导致阳有余阴不足的一个重要环节。若肾气充实,就能对抗酒气助阳伤阴的作用,使人身之气恢复正常。痛风的发作(尤其是高尿酸血症)与“肾气有衰”相关的报道也屡见报端,所以笔者认为,肾虚是痛风急性发作的一个危险因素,也是痛风(高尿酸血症)的一个重要转归。痛风的病机有阳热胜的方面,热则伤肾,故病久必责之于肾。但痛风的核心病机是阳明热毒、太阴虚寒。

5 论治

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其核心病机是“阳明热毒,太阴虚寒”,根据不同的病人,又有虚实不同的侧重。对于高龄者也应考虑肾虚的因素。针对“阳明热毒,太阴虚寒”的病机,治法以“清阳明而补太阴”为要。笔者认为,清阳明热毒可选用四妙勇安汤,其中玄参清热凉血养阴,金银花清热解毒、透热转气,血分有热邪则必伤其血,故可用当归养血活血,热毒太甚者酌用败酱草清热解毒;补太阴之虚,以四君子为主,健脾益气,利水化浊。肾虚者加用生地固肾。

临床上有很多运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痛风的报道,柯良骏[3]等运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36例急性痛风关节炎,临床治愈17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明显优于对照组。汪德芬[4]等也运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该病,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血尿酸改善程度也优于对照组,兹可为证。

[1] 孙丽娜,王丽英,李学军,等.健脾化湿泄浊法治疗原发性高尿酸血症35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通报,2006,5(6):42-45.

[2] 季锡林,季建军,朱晓骏,等.健脾化浊汤治疗原发性高尿酸血症31例[J].2006,21(3):149.

[3] 柯良骏,吕小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6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3,45(10):31-32.

[4] 汪德芬,裴瑞霞,王归圣.四妙勇安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28(5):539-540.

R589.7

A

1006-3250(2015)03-0268-02

2014-10-25

△指导老师

张天星(1988-),男,河南焦作人,在读博士,从事中医理论、《内经》及风湿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贺 娟,女,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太阴热毒经脉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热毒宁注射液中金银花和青蒿干燥工艺过程的批放行标准
热毒宁注射液栀子中间体生产过程中4种成分的测定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热毒宁注射液临床药物配伍禁忌分析
清疣汤外洗治疗热毒蕴结型跖疣100例
从阴阳大法初探太阴欲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