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82例手术治疗分析

2015-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5期
关键词:优良率移位稳定型

吴 琼

(大连牟氏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82例手术治疗分析

吴 琼

(大连牟氏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目的观察并探究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接受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优良率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根据Leeds标准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其中,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3.6个月,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则为6~11个月,平均9.8个月;在治疗优良率方面,观察组的优良率为100%(41/41),对照组仅为82.9%(34/4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施行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促进骨折的愈合,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预后良好,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临床疗效

在临床上,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为一项常见的意外损伤,常见于青壮年人群,在人体全身各部位骨折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不同于普通关节外骨折,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作为一种关节内骨折,其在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开展精确度更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处理操作,在保证受伤关节可进行早期简单活动的同时,促进一步修复骨折后期关节的软骨功能[1]。在治疗过程中,手法复位如果未能达到精确的部位,轻则使得患者在进行后期治疗负重时产生疼痛感,对关节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情况严重时还会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后遗症,导致患者终身均不能复原[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82例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此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展开深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4.5±6.2)岁;骨折原因具体为:车祸受伤32例,高处坠落受伤25例,运动受伤17例,其他原因受伤8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为闭合型踝关节骨折,参照Lange-hanson分型标准,可分为以下类型:旋前外旋型28例,旋前外展型12例,旋后内收型20例,旋后内收型16例,垂直压缩型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接受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在手术进行前,患者采用仰卧的体位,接受硬膜外阻滞麻醉,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皮肤进行必要的消毒。

手术中,从患者受损部位的反方向适当挤压骨块,使其进行移位达到复位目的。在经过X线片检查且显示复位良好后,简单固定踝关节,选择直接为2.5 mm的克氏针从患者外踝处从皮肤穿入腓骨髓腔进行固定。对于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1/4的部分患者,应进行固定处理,采取侧卧体位,将患足朝上,在牵引作用下将踝关节背曲,使后踝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选择2根直径2.5 mm的克氏针,从患者皮肤直至跟腱外缘处进行逐层固定,使得后踝骨折维持一定稳定性。待结束固定操作后,患者可改为仰卧体位。结束复位固定后,可剪断皮外的钢针,并进行无菌包扎操作,再选用石膏托于患者踝关节功能位处进行固定。

结束手术后,待麻醉完全消退后,患者方可进行功能锻炼。为避免发生针孔感染等不良反应,需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术后2周后,可用夹板替代石膏进行外固定,6周后进行适当负重锻炼,3个月经X线检查,一旦发现形成骨痂,即可将螺钉取出。待完全愈合后,患者可进行正常负重。

1.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Leeds影像学标准[3]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疗效进行判定:优良:X线显示患者骨折部位未出现移位情况,下胫腓之间的联合间隙维持在2.5~4.0 mm,外踝到内踝的移位低于2 mm,却内踝内测与骨间的距离正常;尚可:下胫腓之间的联合间隙与对侧相比有所增多,但在2 mm以内,外踝到内踝的移位<2 mm,却内踝内测与骨间的距离出现增加,但<2 mm;差:患者后踝至近端的移位>5 mm,外踝到内踝的移位>2 mm,并且存在距骨后脱位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根据Leeds标准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其中,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3.6个月,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则为6~11个月,平均9.8个月。在治疗优良率方面,观察组中,34例为优良,7例为尚可,无1例差,优良率为100%(41/41);对照组中,21例为优良,13例为尚可,7例为差,优良率为82.9%(34/4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踝关节骨折大多由间接暴力导致,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通常还会伴有下胫腓联合性韧带损伤等合并症。在治疗踝关节骨折过程中,不但要稳固负重,同时还应确保关节活动的灵便性。由于骨折发生后,关节间隙如果增宽,或是关节面不平,均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进而对患者今后的活动及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而人们越来越重视骨折早期有效的解剖复位[4]。

在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中,相比于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但其优势尚未得到完全显示,尤其是内外踝的皮肤表浅,采用螺钉与钢板进行内固定时具有明显的外突,时常会存在钢板外露使得内固定失效及感染等情况。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踝关节骨折,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中,手法复位的原则便是从与踝关节损伤机制相反的方向对移位的骨块进行挤压,使其复位。当前,临床对组织治疗重要性以及生物固定等概念尤为重视,通过采用间接复位技术,是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并在不将骨折端显露出来的条件下,通过微小切口施行间接复位固定,可充分减少对患者骨膜血供以及骨折局部软组织的损害,且不会对髓内血液循环产生影响,为骨折治疗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修复生物学环境,在降低感染率的同时,促进了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本研究中,接受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骨折愈合时间、在治疗优良率均显著优于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苏攀相关研究相吻合[5]。

综上所述,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施行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促进骨折的愈合,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预后良好,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周勇忠,杨国庆.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骨伤,2012, 11(1):303-305.

[2]刘四海,唐涛,刘克敏.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6(10):620-622.

[3]陈义泉,袁太珍,廖建中.踝关节骨折54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骨伤,2013,4(2):215-216.

[4]吴建红,林鹏,赖松军.不稳定踝关节骨折38例手术治疗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526-527.

[5]苏攀.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86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4):152-154.

R687.3

B

1671-8194(2015)05-0138-02

猜你喜欢

优良率移位稳定型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
袁氏镇心痛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50例
读编往来/评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