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枢》“五乱”浅析

2015-01-24刘书田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11期
关键词:灵枢

《灵枢》“五乱”浅析

刘书田

(广东省深圳市南湾人民医院,518114)

【关键词】《灵枢》五乱;理论探讨

何为五乱

《灵枢·五乱》篇论述了气乱于心、肺、肠胃、臂胫、头的病症表现以及针灸治疗方法,故以“五乱”命名。那为何以气乱于心、肺、肠胃、臂胫、头为“五乱”?《灵枢·卫气》曰:“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五乱”所涉及的病变部位:心、肺在胸,肠胃在腹,臂胫即四肢和头,与气街部位几乎完全相同。气街是经气运行汇聚的要冲。经气逆乱反映在各气街部位即为“五乱”。

何以知五乱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则为经气逆而乱。“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为心乱;“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为肺乱;“霍乱”为乱于肠胃;“四厥”为乱于臂胫;而“厥逆,头重眩仆”则为乱于头,此为无乱的病症表现,据此以知五乱。

逆乱之气乃内生邪气之一。包括气郁、气滞、气闭、气脱、气陷、上下内外格拒、气逆、内火等。它既是体内的病理产物,又可引起新的病理过程[1],对人体危害极大,故应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治疗。

刺五乱选穴规律

《灵枢·五乱》指出刺五乱选穴规律,对“五乱”的治疗多取用荥输穴。乱于心则取心经输穴神门、心包经输穴大陵;乱于肺,取肺经荥穴鱼际,肾经输穴太溪;乱于肠胃,取脾胃两经,不效,加刺足三里;乱于头,取膀胱经天柱、大杼,不效,加刺荥穴通谷,输穴束骨;乱于手臂,除局部放血外,取大肠荥穴二间,输穴三间,三焦经荥穴液门、输穴中渚;病在足者,取胃经荥穴、输穴内庭、陷谷,胆经荥穴、输穴侠溪、足临泣。

为何对“五乱”的治疗多取用荥穴、输穴?

“荥主身热”,以邪正双方矛盾运动的理论析之, “五乱”病证是属于邪气亢盛或正气不足的[2],如“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当属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应有热;而“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若有“烦心”则应有热,故用荥穴。

《灵枢·五乱》篇首谓十二经脉的活动处于“治”的常态,有赖于“营卫相随”;变为“乱”的病态,是因“营气顺脉,卫气逆行”。营气卫气行于脉之内外,故这里所说的营卫之气逆乱,实即经气逆乱,属于经脉疾病,经脉疾病多有痛症,而“输主体重节痛”,则多用输穴;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荥输治外经”,阳脉的荥穴与输穴专治外经循行经过处的疾病,故治“五乱”多取荥穴、输穴。

导气针法

“五乱”并不是因有余或不足所致,而是因乱气相逆引起的疾病,故不用补泻之法而采用“导气”的针刺方法。其要点是“徐入徐出”,看不出是补法还是泻法,即所谓“补泻无形”,这样才能保养精气,使厥逆之气复常。

导气针法则在理论上专为“非有余不足”的一大类病证而设,操作上不取补泻针法之形,作用上是引导气之运行,所以此法独立于补泻针法之外而与之并列,在《内经》针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导气针法与平补平泻之法操作相近,但导气针法的操作特点是在针由外入内、由内出外的过程中,始终以相同的速度缓缓行针。因此,它是在进针后在一定深度内始终以相同的速度、幅度、频率及力量较缓地提插、捻转行针。而平补平泻之法则是先用泻法,继用补法,且补泻相平、补泻均平的一种操作方法,两者有着细微的差异。

《灵枢·五乱》虽只有短短两段话,但它详细指出了五乱的病证表现及针刺规律,提出并强调了五乱“非有余不足”,并为其始创了导气针法,在《内经》针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今临床上医者采用“平补平泻”,可谓渊源于此,对后世针灸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雪枝.试论逆乱之气对人体的伤害作用[J].陕西中医函授,1987,5(3):31.

[2]赵京生.《内经》导气针法研究[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9(2):49.

收稿日期(2015-03-09)

猜你喜欢

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灵枢·周痹》中“迫切而为沫”的含义探析
基于《灵枢·经筋》论经筋
《灵枢》中眩晕病机及针灸治疗探析
基于《灵枢》解结理论探讨针灸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
《黄帝内经》中“阴”的整理与分类
《黄帝内经》中“阳”的整理与分类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浅析《十一脉灸经》与《灵枢·经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