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中“阴”的整理与分类

2018-08-29邵璐曹峰侯曦

中文信息 2018年8期
关键词:灵枢黄帝内经素问

邵璐 曹峰 侯曦

摘 要:目的:阴阳作为《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并没有人对其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类,今对《黄帝内经》中“阴”的出现及含义做一概括和分类,以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黄帝内经》,学习“阴阳”。方法:以《黄帝内经》中“阴”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条文,统计所占篇幅及次数,对条文进行梳理和分类。结果:“阴”共出现1357次,占《素问》42篇915次,《灵枢》43篇442次。结论:“阴”在《黄帝内经》中出现次数多,跨越篇幅广,“阴”的含义分类多,这次整理对《内经》中的“阴”有了清晰的认识,反过来更好地研读经典。

关键词:阴 黄帝内经 素问 灵枢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8-0-0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理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架之一,更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释阴阳理论,对“阴”做了充分的论述以及不同含义的解读。今对《黄帝内经》中“阴”的出现及含义做一概括和分类,以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黄帝内经》,学习“阴阳”。

一、《黄帝内经》中“阴”的统计

从涉及篇幅上讲,“阴”在《黄帝内经·素问》[1]中涉及到42篇,出现在《黄帝内经·灵枢》[2]中涉及43篇;从出现次数上讲,“阴”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了915次,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出现了442次,《黄帝内经》中共出现阴1357次。可见,阴阳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在《黄帝内经》中涉及范围广,出现次数多,并运用“阴阳”来解释诸多问题,如脏腑、人体结构、诊断方法等,足可见“阴”的重要。

二、《黄帝内经》中“阴”的分类

《黄帝内经》阐述“阴”涉及范围较广,出现频率较高,篇幅也相对分散,含义更是不尽相同。根据“阴”在《黄帝内经》每一句中的不同含义,将其分为类。其中7类分属于中医学范畴,2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1.中医学分类

1.1阴气

“阴气”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与“阳气”相对,《黄帝内经》中对其进行了阐释以及在具体事物上的划分。如就机能与物质来说,阴气指物质;就脏腑机能来说,则五脏之气为阴气;就营卫之气来说,则营气为阴气。《素问·皮部论》中提到:“阳主外,阴主内。”营气其性柔顺,行于脉中,主内守而属阴。卫气其性标疾滑利,行于脉外,主卫外而属阳。同时,阴气的盛衰也会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素问·痹论》中提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里的“阴气”指的是五脏之精气,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阴气在人体生理状态下称之为阴气,在其病理状态下应称之为阴邪,因其皆为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故将它们概括为阴气,在这里不作详细的划分。

1.2人体部位的相对阴阳属性

在《黄帝内经》中,人体各部位、各种组织结构、各脏腑之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人体的结构部位多是以阴阳的属性进行划分的,如脏腑之阴阳,则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表里之阴阳,则外为阳,里为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阴中之大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与六腑相较,五脏为阴,然五脏阴阳属性,若以上下划分,心肺在上属阳,肝肾脾在下属阴,肾为阴中之阴脏,故称为阴中之大阴。

1.3经脉穴位

三阴三阳是《黄帝内经》在《周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3],是哲学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体现。在《黄帝内经》中,《素问·皮部》及《素问·阴阳类论》重点描述了三阴三阳的生理及病理状态;以三阴三阳命名的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所主穴位的位置以及穴位的主治病症,在《素问·血气形志》、《灵枢·经脉》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提到“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由此看出,从三阴三阳到十二经脉,从十二经脉到经脉穴位,《黄帝内经》用“阴阳”来解释了经脉循行部位及其络属脏腑功能和穴位主治等一整套经络学说。

1.4脉诊脉象的阴阳属性

《黄帝内经》中提及不少关于脉诊的方法,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的重要部分。同时《素问·阴阳别论》言脉有阴阳,并对脉象的阴阳属性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而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对病理状态下的脉象也作了相应的阐释和预后的判断。

1.5阴分

卫气在人体日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白天行于阳分,入夜阳尽阴受气时,卫气行于阴分。《灵枢·大惑论》中提到“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卫气行于阴分的时间比较长,使精神不能振作,所以困倦而嗜睡。

1.6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物的性能高,主要依靠其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药性有寒、热、温、凉四种,其中寒、凉属于阴,热、温属于阳。药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称为五味。升降浮沉,升是上升,浮是发散。《素问·阴阳印象大伦》中提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将阴与药味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

1.7句中特指

“阴”在《黄帝内经》被多次提及,其在不同的语境中要有区分的来解读。《素问·五脏生成论》中提到“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这里的阴指特殊的生理部位,即前阴。又如《素问·解精微论》中,“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此处的“冲阴”单指上冲于脑,即阴专指脑。在《黄帝内经》中,有不少诸如此类的原文,需要结合句中语境来解读,且不能将之归纳于中医学范畴的其他分类中,故单列此项。

2.自然科学分类

2.1阴气

自然界中的阴气、阳气与天气、地气关系密切。上升到天空的气为阳,称阳气,下降到地体中的气为阴,称阴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黄帝内经》中清晰地阐述了阳气从哪里来,阴气去至何方以及天地之氣交合和万物化生的关系。阴气不仅体现在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同时也是自然界气体交换流通的一种形式,故在此另作一类。

2.2天地四时之阴

《内经》根据二十四节气及四时的更替,具体描述了阴气的变化。在《素问·诊要经终论》中根据具体月份详细描述了阴气的消长情况。而《素问·五常政大论》则讨论了五运主岁的各种不同情况(平气、不及、太过)对自然界和人体的影响,涉及到自然界中阴气的变化。

三、总结

阴阳理论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阴的含义是理解《黄帝内经》的前提和基础。整理了“阴”在《黄帝内经》中所占篇幅及出现次数后,对“阴”的统计有了清晰地认识。以中医学范畴和自然科学范畴划分了“阴”含义,从《黄帝内经》原文本身,解析了原文固有语境下的意义,更好地回归到历史中来,仔细体会《黄帝内经》的本义。本次综述对阴粗略的总结,以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黄帝内经》,学习“阴阳”。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虞舜,点校.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黄帝内经·灵枢.虞舜,点校.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周易全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通讯作者:曹峰,(1980-),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脾胃论相关性研究。

猜你喜欢

灵枢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
黄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