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降理论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2015-01-23谢文艳陈金水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3期
关键词:临床经验高血压病

谢文艳 陈金水

升降理论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谢文艳 陈金水

陈金水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医近40载, 学验俱丰, 尤其擅治心脑血管病疑难杂病, 疗效突出, 富有创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陈教授以“平调肝肾﹑升清降浊”论治高血压病, 每获良效。本文综述了升降理论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升降出入理论经过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的充实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升降浮沉学说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特点, 阐述遣方用药之规律, 用于临床辨证施治的理论, 其肇始于《黄帝内经》。从升降理论来说,中医认为在高血压病中肝肾的升降失司最为关键所在。正常情况下, 肝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 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清·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乎疏泄……木气冲和调达, 不致遏郁, 则血脉通畅。”清· 林佩琴 《类证治裁·眩晕论治》“肝胆乃风木之脏, 相火内寄, 其性主动主升……以致目昏耳鸣, 震眩不定”。“肝为风木之脏, 因有相火内寄, 体阴用阳。其性刚, 主动主升, 全赖肾水以涵之, 血液以濡之, 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 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 得柔和之体, 遂其条达畅茂之性, 何病之有?”[1]。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 如气升发太过或不及, 导致肝阳上亢或肝气郁结。如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虑, 肝气郁滞, 郁而化火, 上扰清窍;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 损伤脾胃, 脾胃斡旋失司,升降紊乱, 滋生痰浊, 阻遏肝阳, 致血脉不畅, 痰瘀互结, 或湿郁化热, 痰热上犯, 均可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肝主泄, 肾主藏。其中肾精与肾气, 又称“元阴”和“元阳”。元阴是一身阴液的本源,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润﹑濡养作用。元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 它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肾之阴阳是人体各脏腑阴阳的根本。王清任认为“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 故认为肾之阴阳与血管之功能有密切关系。由于阴阳同居肾中, 故肾又被称为“水火之宅”。高血压病中肾之阴阳失调, 导致阴不敛阳, 阳不摄阴之状。肾为主水之脏, 水液在体内运行不息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 才能正常升降出入, 而使“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若阳气不足, 气化失常, 升降失司, 水液不能下行外出而停蓄。在高血压病中更常见者为先天禀赋不足, 或内伤虚损, 或年老肾亏, 所致肾阴虚损, 肝失所养, 肝阴不足, 阴不敛阳, 肝气升发太过,致肝阳上亢而发血压升高。生理状态下, 阴位于下而上承,阳位于上而下潜, 阴阳交泰, 水火既济。而高血压病患者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阳于上而不下潜, 阴于下而不上承, 以致阴阳升降失司之上实下虚之症, 可见血压升高﹑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眼目干涩﹑面色灰黄﹑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足跟痛﹑口干喜饮﹑小便黄﹑大便偏干,舌红苔少或薄黄, 脉沉细或弦细。现代医学检测高血压病常并见体内水钠潴留, 血中糖﹑脂﹑尿酸代谢产物堆积, 尿中蛋白﹑隐血增加等现象, 正如中医中当升者降, 当降者升是为“阴阳反作”之病。因此治疗高血压病关键在于调理脏腑气机升降, 使抑者散之﹑疏之, 亢者平之﹑潜之, 虚者补之﹑扶之, 实者泻之﹑化之, 从而恢复“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的生理状态。沈绍功教授在治疗高血压病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擅于活用升降理论[2]。辨病则加用降压四味汤(钩藤﹑泽泻﹑川芎﹑莱菔子), 上述4味中药皆有降压作用, 组成平肝通腑,活血升清的药团, 能够显著提高降压疗效, 论治则法随证变,加用通腑排毒, 平肝潜阳﹑补气升提等治法。遣药则活用药理,升降反佐, 顾护脾胃, 斡旋气机。

陈师认为高血压病为慢性病, 常为虚实夹杂, 治法须以攻补兼施。治法中有出有入, 如藏肾中之元阴, 补肾中元阳,敛尿中之蛋白, 泻多余之水湿, 消壅积之痰浊, 化血脉中瘀邪;治法中有升有降, 升肾水, 降肝火, 以平为要, 但并不易味着呆补呆泻, 否则易出现补消之过, 过尤不及。要根据患者具体发病病机灵活调整, 故陈师常用平补平泻之六味地黄丸加减汤为基础方以灵活处理高血压病之风﹑火﹑痰﹑瘀﹑虚。六味地黄丸加减方组成:熟地黄20 g, 山茱萸10 g, 淮山药10 g,女贞子10 g, 旱莲草10 g, 茯苓10 g, 泽泻10 g, 牛膝10 g, 钩藤10 g, 夏枯草10 g, 山楂10 g, 丹参10 g。本方主治:高血压病肝肾阴虚证。其功效:平调肝肾, 升清降浊。其中熟地黄滋阴补肾, 填精益髓为君药。《本草正》:“熟地黄性平, 气味纯静, 故能补五脏之真阴, 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 阴虚而火升者, 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 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 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 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 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 脂膏残薄者, 舍熟地何以厚肠胃……。”临床上这种“以补为升, 以消为降”之法已能较好解决清阳不升之头晕﹑头痛等症;如外加升发之品配伍不佳时, 又可致风炎热邪增加;当然如遇阳气虚衰﹑血虚气滞较明显时可以酌情使用[3]。

总之,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先天禀赋有关。辨证总为本虚标实, 阴阳失调, 其中以肝肾亏虚, 阴虚阳亢为基本病理表现, 在先天禀赋不足﹑自然年老亏虚基础上, 或因后天劳伤﹑情志﹑饮食所伤产生风﹑火﹑痰﹑瘀, 而至清浊升降失常是本病病机所在。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陈教授运用升降出入的基本规律,以“平调肝肾﹑升清降浊”论治高血压病, 每获良效, 可在临床借鉴应用。

[1]林培政,刘亚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特色.新中医, 2001, 33(11):6.

[2]刘兴方,韩学杰.沈绍功主任医师运用升降理论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撷萃.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3):399-400.

[3]杨利,路志正.路志正教授调理气机升降理论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举隅.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 29(4):48-5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206

2015-06-10]

350005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关键词】高血压病;临床经验;平调肝肾;升清降浊法

猜你喜欢

临床经验高血压病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增液汤和寿胎丸加减治疗羊水过少临床经验分析
高瞻治疗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治疗后代谢并发症的临床经验
闵晓俊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临床经验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方邦江教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经验
我国高血压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