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引流的观察及护理

2015-01-23院红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8期
关键词:渗液指征腹腔

院红平

腹腔引流的观察及护理

院红平

使腹腔引流患者得到正确有效的良好护理。明确引流的目的、适应证、分类及相关注意事项和拔管指征。经过腹腔引流促进炎症吸收, 促进切口愈合, 减少并发症, 减轻患者痛苦, 利于疾病治愈。进行正确有效的腹腔引流做好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

腹腔引流;观察;护理

腹腔引流是利用管道等途径将腹腔内液体引流出体外的一种引流方法, 各种腹腔引流在外科临床实践中用途十分广泛, 是腹部外科手术后的一种预防治疗手段。在普外科治疗中手术创面往往较大, 渗液较多, 这些渗液会导致腹腔感染,造成术后并发症, 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1]。因此放置腹腔引流管得到广泛使用, 被认为是防止术后并发症促进疾病恢复, 早日康复的有效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腹腔引流的目的

及时排除腹腔积存液体、气体、异物和坏死组织, 消除残腔、死腔, 防止感染, 促进炎症消退, 促进伤口愈合,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还可用于鉴别诊断。

2 腹腔引流的应用指征

2.1 急性腹膜炎;腹腔脓肿或坏死组织脱落, 病灶未能彻底清除, 继续渗血者。

2.2 肿物或脏器切除残腔未能消灭, 创面广泛剥离或未能止血, 有积液、积血或渗液、渗血可能者;消化道吻合或修补术后, 有渗漏或破裂可能者。

2.3 开放性损伤感染严重, 高度怀疑感染者。

2.4 减压作用, 如胆总管切开术后放置“T”形管引流液胆汁,以降低胆总管内压力。

3 腹腔引流的种类

腹腔引流分为主动引流和被动引流两类。主动引流即利用外源负压吸引装置将液体吸除;被动引流利用引流管与腹腔内液体的压力差或重力作用, 使腹腔内液体引流出腹腔,临床上常常采用被动引流方式, 被动引流受呼吸、活动、咳嗽、体位等因素的影响。

4 腹腔引流的观察及护理

4.1 放置腹腔引流管遵循捷径、低位原则, 即腹腔引流管尽可能放在腹部液体集聚较低部位和附近需要引流部位, 以利腹腔内残留液体和继续产生的渗液充分引流, 感染严重时,可以放置2根引流管, 术后便于腹腔引流和灌洗。术后正确连接引流装置, 严格无菌操作, 如果引流管为多根应予以不同颜色的标签或胶布写字注明, 以明确标记, 不仅便于操作,即使外出做辅助检查也会给不了解患者情况的医务人员一个警示, 有利于降低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引流管的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使患者明白在翻身、活动、更换衣服时避免牵拉,以免引起疼痛和管道脱出。另外, 在下床活动时引流管不能高于腹腔引流出口, “T”型管在平卧位时引流管应低于腋中线, 避免引流液逆行, 引起逆行感染。

4.2 预防感染 引流管粗细使用不当、无菌操作不严、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 引流管过紧, 均会导致感染的发生。临床上在使用腹腔引流时, 要选用型号合适的引流管, 注意无菌操作。引流管如果过紧压迫局部组织, 血液循环受阻, 引起继发感染, 导致引流部位产生疼痛, 甚至引起附近其他部位疼痛不适。腹腔引流液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可刺激引流口周围皮肤产生红肿疼痛。因此, 观察腹壁引流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液, 保持引流口敷料清洁干燥, 一旦渗湿, 立即更换。引流口周围皮肤涂氧化锌软膏或凡士林纱布保护皮肤,防止发生皮炎。由于腹腔引流管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管道,为了避免引流管引流的脓液、渗血及外界细菌可能导致的污染, 普通引流袋应每日更换, 抗反流型引流袋可2~3 d更换1次, 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4.3 妥善固定, 防止滑脱, 发生滑脱系术中固定不牢或结扎线松脱所致。一旦滑脱切勿随意送入, 以免损伤内脏, 应马上通知医生, 并协助医生做好引流管的重新插入与固定。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 语言温和, 安慰患者, 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 解除患者的焦虑、紧张与恐惧情绪, 积极配合引流管的重新插入。另外, 插管时应避免引流管插入过深, 损伤周围组织和脏器, 如损伤肠管, 发生肠瘘导致腹痛, 肠管受到压迫会引起肠梗阻、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如果损伤肝脏会导致胆漏的发生。因此, 插管时要谨慎操作, 注意观察患者的变化, 置管后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观察患者局部引流情况及全身状况, 并做好患者告知工作, 关心体谅患者,安抚患者情绪, 使患者身心放松, 愉快的接受治疗。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 折叠等, 观察引流通畅情况,若引流液为浑浊性脓液或血性液体, 要定时捏挤引流管以防血块或脓痂堵塞, 预防腹腔内残余感染。如有堵塞, 可用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引流管, 冲洗过程注意推吸液体的量、阻力大小以及患者的主观感受, 尽量将引流管的分泌物冲出,经过冲洗处理一般均能将血块或脓痂冲出, 解除堵塞, 保持引流管道通畅。如果堵塞仍然不能解除, 可加入肝素多次反复冲洗, 直到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若发现引流液突然减少, 患者伴有腹胀, 发热, 应及时检查引流管有无堵塞或引流管是否滑脱, 如增多应做好记录, 及时查明原因。若引流液为血性手术后24 h引流量>100~200 ml/h并伴脉速和血压下降, 患者主诉头晕心悸, 应考虑出血的可能, 迅速通知医生, 并做好急诊手术术前的准备。

4.4 掌握拔管指征 如果拔管过早达不到治疗疾病需求,不利于疾病康复, 太晚又增加感染机会, 因此掌握拔管指征十分重要。当患者体温维持正常, 引流液非脓性, 引流量<5~10 ml/d, 患者无发热, 无腹胀, 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可考虑拔管[2]。本院在临床护理观察中发现患者达到上述拔管指征时, 根据不同患者不同引流特点, 适当延长拔管时间1~3 d不等再予以拔除引流管。在延长1~3 d期间, 经观察未发现引流管引流出明显液体, 拔除引流管后, 患者体温未有波动, 患者主诉未有明显不适, 未发生感染反复现象。延长4~7 d再予以拔管, 拔管后患者体温有不同程度升高, 尤其是体质差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有再次发生感染的征象。所以, 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根据临床细致观察和经验积累,达到理论上拔管指征再延长1~3 d即可。拔管时应轻柔, 避免拔管粗暴, 拔断引流管, 给患者造成痛苦。因此, 在临床操作中, 掌握拔管指征并正确的予以拔管, 拔管后保持局部敷料清洁, 干燥。

5 讨论

腹腔引流是腹部病情观察的一个窗口。能早期发现术后腹腔出血, 胃肠吻合口漏, 利于早期采取预防措施。一方面,进行腹腔引流对患者是一项有创操作, 加强病情观察, 加强临床护理,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患者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进而对医院、科室甚至每一名医护人员产生信任与依赖, 让患者感到温馨放松。医护人员应提高风险意识,避免管道滑脱和感染的发生, 在有效保护患者的同时, 医院和护理人员也得到自我保护, 减少医疗纠纷, 提高患者满意度。另一方面, 积极有效引流出腹腔积存的脓血、异物及坏死组织, 使患者脓腔缩小至消除, 患者疾病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病痛减轻, 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极大地促进了患者痊愈,目前在临床使用非常广泛, 因此明确腹腔引流的目的、适应证和分类, 掌握腹腔引流的观察和护理是每个外科护士的基本素质。耐心细致的观察, 娴熟的护理, 使患者得到有效的引流, 加强了血液循环, 促进了炎症消退, 促进了切口愈合,减少了并发症, 防止了感染, 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减轻了患者痛苦。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做好腹腔引流的观察与护理十分重要。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腹腔引流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观察技能。通过观察和护理, 在患者得到有效医疗护理的同时,还为医护人员今后护理临床腹腔引流患者借鉴了经验。

[1]李向新.浅谈普外科引流管的应用.中国医药咨询,2011(21):228-229.

[2]李乐之, 路潜.外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137

2015-01-14]

473001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渗液指征腹腔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PICC穿刺点渗液的护理体会
我院2012年剖宫产临床分析和研究
改良换药法在PICC置管口液体渗漏患者中的应用
我院近5年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