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传统医药瑰宝、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

2015-01-23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蒙医医药文化遗产

乌 兰

(内蒙古自治区卫计委、内蒙古自治区蒙中医药管理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5)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的作品上,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艺术有效的传承,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应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身为传承人的我们更有信心把作为我国文化和医学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并使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要项目之一的蒙医药学,是东方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发展5000年,经过文字记载3000 余年的临床实践和“大浪淘砂”,不断发展形成具有游牧经济文化特色的独特的民族医药学体系。

蒙医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自成一体的用药方法、科学合理的炮制工艺、堪称瑰宝的天然药物特性,辩证论治、天人合一、因人而异、寒热理论等支撑的治疗原则,特别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疾病方面有着显著地疗效。

蒙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目前在各级蒙医医疗机构的依托下,正在来为各族群众的繁衍生息和身体健康以及为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方面,有效扼制滥用抗生素和激素,控制高值耗材的使用,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自然科学。维护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医事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保护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家《宪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1 部委《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全国民族医药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2年)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都明确了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重视和支持。

1 国家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医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两个,分别为蒙医赞巴拉道尔吉火针、温针疗法和蒙医正骨术,传承人分别是乌兰、阿古拉、包金山。这些国家级项目得到了“国家 + 区 + 市+ 县”4 个级别的保护并贯彻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1.1 蒙医赞巴拉道尔吉火针、温针疗法:蒙医温针是用特制的银针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后在针柄上加热来治疾病的方法;蒙医火针有两种针法,一是先将特制的银针在火上加热后迅速进行针刺来治疾病的疗法;二是将银针刺入穴位后,用酒精棉球点燃后,将针柄烧红或烧温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蒙医火针温针主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颈椎病有明显的疗效。蒙医灸法很早就享誉中原,文字记载有3000 多年的历史。针灸疗法是蒙古族人民很早以前就发明并传授下来的文化遗产。中医经典《内经》云:“灸者,从北方来”,成为中医灸法之起源。藏医经典《四部医典·总则本》即有“蒙古灸”的记载。18 世纪,蒙医学家伊喜巴拉珠尔在《甘露四部》中将乌拉草的采集、制作及乌拉灸疗术的施治时期、禁灸部位和穴位作了较系统地阐明。然而直至1988年之前,国际、国内的正规医院还没有一所医院有蒙医疗术科。

1988年,我们在原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率先创办了蒙医五疗科,在国内及国外首次挖掘、整理、研究散落在民间和极个别蒙医人员和大学教授所掌握的十几种蒙医传统疗术,整合到了省级三甲医院的殿堂,使其规范化、系统化、规模化,并在继承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使蒙医温针火针疗法得以发扬光大。目前我区已从创建时期的2 张床位发展到1500 多张床位,从创建时期的2 名医生发展到现在全区500 余名医生从事这项疗法。不仅结束了在医院中没有蒙医五疗科的历史,还结束了蒙医专业的学生一直以来没有疗术实习场所的历史。培养的数百名医生已遍布国内外相关医疗机构,带教推广的该疗法已在全区内外及蒙古国、波兰等国生根、开花、结果。

1.2 蒙医正骨术:草原文化提倡和谐,草原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蒙医正骨术以激发与调动人体内在潜能为特征,能动整复与功能愈合为理念;以意念归真、形神归一、心气相应、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功随病至为基点;以内因为根基、外因为条件,蒙医药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采取非手术自然疗法的祖传蒙医正骨治疗各类骨折及骨伤。具有疗程短、费用低、痛苦少、愈合快、恢复好等绿色、天然、无副作用等优势。蒙医整骨术的传承人是整骨大师、教授包金山。

首先蒙医正骨术在治疗中讲求顺应自然,顺应人体结构规律,身心兼治,为病人解除痛苦。其“九结合”理论正是和谐理念的精髓。其次,草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蒙医正骨术以医术为主,以医德为本,治疗中充分考虑患者的方便,尽量让患者身心愉悦的接受治疗。第三,草原文化提倡尊重自然,强调普遍联系的自然观,蒙医正骨术也是如此,在对患者的治疗中采取整体性原则,将患者全身看做是一个整体来治疗。第四,草原文化是践行开放的,而蒙医正骨术对现代科技持接受态度,现在的蒙医正骨医生充分运用X 光诊断骨折等病情,将最新科技运用到治疗当中。正是因为蕴含着的这些草原文化理念,才使得蒙医正骨术成为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医术,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起初的师徒式的传承到目前已进入高等学府的殿堂,发展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独立科学——蒙医正骨学,并载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2 自治区级项目

我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见证了草原文明的历史发展。传统医药作为我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有30 项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蒙医药列入项目为24项。下面简单介绍其中的18 种疗法。

2.1 蒙医药:蒙医药学博采众长,集民族医药之精华,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临床效果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西北、北京等地区。蒙古国、俄罗斯、美国也有分布。蒙医蒙药源远流长,17 世纪初藏医随喇嘛教传入,经几百年喇嘛医生不断发挥和临床研究,蒙医药逐渐脱离藏医自成体系。早期蒙医药仅限于寺庙喇嘛以及民间,私人收徒,自制药剂,走村(艾里)串户治病救人。

蒙医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根据药物的寒热两性,派生出8 种药物性能,又发展成为药物的17 种功能,运用在临床实践中去克制疾病的20 种基本性质。蒙医主要的传统特色疗法有:放血疗法、拔罐穿刺法、酸马奶疗法、药浴、正骨术、震脑术以及敷罨法、涂擦疗法、油脂疗法、泻下法、熏鼻疗法、温和导泻法、猛烈导泻法、脉泻疗法等。器具有:药碾子、药镫子、药罐子、炮制野猪粪便锅、蒙药袋、五疗银针等。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鲜明。蒙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天然的药物制剂,神奇的临床疗效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有着不可替代的医学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2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蒙医心身互动疗法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贡毕力格在挖掘、整理、继承、研究、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通过16年的临床实践,创建的一种具有蒙医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整体观”理论的蒙医传统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疗法有机结合,通过真实使同病相怜的患者达到了情感共鸣,在此过程中已加入了分析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支持治疗,发泄治疗,想象治疗,音乐治疗和催眠暗示治疗等各种心理治疗,使患者在无痛苦、无副作用、无负担的情况下得到了治疗,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2012年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首创蒙医心身医学科。由于治疗价格低廉,治疗效果显著为该方法的推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全区的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二连浩特、锡盟镶黄旗、锡盟西乌旗、包头市、达茂旗、赤峰市巴林右旗、通辽市库伦旗等地设立了13 个心身互动疗法治疗基地。在各基地积极开展心身医学互动治疗与保健工作。该疗法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方面的特殊疗效,为缓解“看病难”特别是“看病贵”做出突出贡献,为新农合和医保这项惠民政策在自治区的长期稳固发展贡献出力量,以疗效给患者带来了最大的福利,为蒙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

2.3 “呼毕勒干·乌呢森·额木”自备方法:呼毕勒干·乌呢森·额木制剂方法遵循传统的制药方法,发挥取材方便、价廉易服的特点,具有技艺娴熟、成本小、价格低等特点,适于低收入患者,用药安全、疗效显著。

2.4 蒙医熏鼻疗法:该疗法2013年列入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一种蒙药与蒙医传统疗法相结合的特色疗法,把19 种蒙药材研磨,洒在棉花布上,卷成香烟状,点燃,熏患者鼻孔,1 次熏4 分钟,治疗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息肉、鼻甲肥大、额窦炎,打鼾等慢性病、疑难病。经过27年临床接受各种鼻腔疾病2 万多例治疗、有效率达98%,5 ~10年未复发者占68%。分布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临河、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包头市九原区等地。

2.5 蒙医色布苏疗术:色布苏疗术,又名瘤胃热罨法,是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活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疗法。主要分布在乌拉山前后一带牧区。其方法是用现杀的绵羊、山羊、牛等反刍动物的瘤胃加入药物热罨,或趁热将瘤胃包绕病患部位,把皮披在患者身上,进行浸浴治疗,可养脾血、滋肾阳、治妇女“赫依”症气滞,还可治血脉病、黄水病、肢体强直等疾病。鹿、马、驴、骆驼等动物的瘤胃都可用,但作用有所不同。该疗法有骑瘤胃法、坐瘤胃法、塞入法3 种,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民间“土疗法”,具有成本低、取材方便、疗效好、副作用少等特点。对于妇科病及各类风湿病疗效极好,特别适合牧区气候、环境,深受牧区群众的亲睐,对研究和探索蒙医疗法有非常重要的医药科学价值。

2.6 蒙医乌拉灸术:该疗术是蒙医传统疗术之一,属蒙医传统疗术的灸疗范畴。流布于蒙古族居住的内蒙古、东北、西北各省区及蒙古国、俄罗斯。其操作方法是秋季采集乌拉草,晾干与砖茶或碱相拌,制成锤形艾炷,点燃在选定的穴位上进行烧灼、薰熨。适应于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痞病、关节“黄水”病、疖痈、虚热病、癫狂、健忘症、新旧疮疡、妇女病等多种疾病。具有适应范围广,取材方便、疗效显著,见效快,副作用小,携带方便,经济适用等优点。

2.7 科尔沁正骨术:科尔沁正骨术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骨伤治疗方法,是蒙古族医学的组成部分,分布于内蒙古各地。蒙古民族从事狩猎和畜牧业,骨伤频繁,于是在实践中逐步发明创造了正骨术。科尔沁正骨术创始人萨满教“渥得根”(女巫医)娜仁·阿柏师从科尔沁萨满教大师赫布格泰,得其精髓,经过200 多年的发展,至今已传至七代。

2.8 羊下颌骨刮痧治疗颈椎“查干胡英”病:用羊下颌骨刮痧是蒙医传统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之一,有几千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西部民间,老蒙医和部分蒙医医院用这种方式进行试探性的施治,其他区域还未曾报道此类疗术。羊下颌骨刮痧治疗颈椎“查干胡英”病,其方法简便、廉价且安全性高、疗效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所用材料,在蒙古族居住的农牧民生活中随时随手可得,价格低廉,在清明节前取于3 周岁以上的纯白色绵羊的下颌骨。

2.9 蒙医五味阿尔汕疗术:蒙医五味阿尔汕疗术又称五味甘露药浴疗法,是蒙古传统医学五种疗术之一,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该疗术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渐总结出的一种医学手段,在《四部医典》《甘露点滴》以及蒙医专家巴·吉格木德的《蒙医历史》等多部书中都有记载。在内蒙古自治区及青海和新疆等地均有熟悉五味阿尔汕疗术的蒙医,但以在鄂尔多斯乌审旗从事此治疗方法的医生为多,而且应用得比较广泛。选用的药材全部为天然生草本植物,治疗手段简单,但效果明显,可开发潜力大。

五味阿尔汕疗术,选用生长在毛乌素大沙漠干旱风沙大的恶劣环境中四季常青的沙地柏、麻黄、银蒿、杠柳、蒙古莸等5 种天然植物做原料,加毛乌素沙漠纯净泉水煎成阿尔汕药水备用,具有通经活络、消炎止痛、减肥美容、解毒排毒等作用,对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肿痛、骨质增生、手足麻木、半身不遂、慢性妇科炎症、慢性皮肤病、湿疹等疑难杂症及慢性病有良好的疗效。

2.10 蒙医震脑疗法:震脑疗法蒙语称“道木那哈疗法”,是以震治震,即以震动的手法将脑部受震所致的疾病治愈的疗法。蒙医震脑术历史悠久,在蒙古民族中广泛流传。蒙古族在北方地区生活,这里山高地广,战乱时常发生,因骑马、打猎等导致摔伤的概率很高。人们在放牧的过程中对牛羊等动物的摔伤也用震疗进行治疗,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总结出“蒙医震脑术”这一治疗方法。蒙医震脑术以“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为临床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震荡部位及病情轻重,可选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多种震脑术进行震治,有脑髓震疗法、马鞍震动法、布带震疗法等,具有不用药物,无需特殊器械,具有简便、可靠、安全、有效等特点。

2.11 焖汤疗法:焖汤疗法是蒙医传统饮食疗法之一。远古时期,以狩猎为生的草原先民们把猎物的肉同水、烧红的石块放入整皮内或胸廓里,焖熟用以食用;到了元朝时期发现其医疗价值,诸多蒙医在焖汤中配用各种药来治疗风湿疾病;当今已成为营养品,具有健体强身、调理气血的作用。2008年由正镶白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2 赤铜的炮制方法:蒙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蒙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并发展改革的一门科学。赤铜是金属类药物,生赤铜不易破碎入药,即便入药也很难被人体直接吸收,还有一定毒副作用。通过炮制的技术手段来解除其毒性使其容易消化,还可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经炮制后的赤铜味甘、辛,性燥、凉,有燥脓、清热、消水肿的功效。与其他蒙药配合使用可治疗肺热、肝热、肺脓肿、肺结核、胸膜炎、咯血、耳脓、水肿、痛风、游痛症、“协日乌素”病、“吾雅曼”病等。

2.13 蒙医子宫复位法:震疗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蒙古民族中广泛流传。蒙医子宫复位法也是其中之一。“蒙医震子宫”治疗方法分布于整个鄂尔多斯市。在西部4 个旗(杭锦旗、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的蒙医医院、伊金霍洛旗旗医院和鄂尔多斯市蒙医研究所都有本项目。在鄂尔多斯市西部地区,民间这一治疗方法广泛流传,有很好的基础。目前临床上因子宫后屈导致不孕的疾病很多见,蒙医的震子宫是一种很理想的治疗方法,不用药物,直接用“震疗”,无需特殊器材,具有简便、可靠、安全、有效等特点。

2.14 蒙医酸马奶疗法:酸马奶,蒙语称“策格”,是用马奶发酵而成的一种饮料,酸马奶疗法是蒙医传统的饮食疗法之一。酸马奶对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总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起很大的作用,且对胃肠道疾病、肺结核等肺部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等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008年由锡盟群众艺术馆、锡盟蒙医医院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5 蒙医阿日苏拉乎疗法:“阿日苏拉乎术”是蒙古语,意为“披羊皮疗术”,是一种蒙医传统疗法,分布于整个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市蒙医研究所开展本项目,在鄂尔多斯市民间这一治疗方法广泛流传,有很好的传播与发展基础,对一些疑难病有独特的疗效。此疗法要用纯白色满3 周岁的绵羊的皮、羊肚、肾、膝盖骨、跟骨、肩胛骨颈、尾骨末端3 节、回肠等器官,主要有燥脓、清热、消水肿、去寒等多种功效,禁用于有心脏病、高血压、体弱、有外伤的患者和孕妇。此疗法讲究快,羊皮和羊肚要热才行。

2.16 蒙医亚苏阿日善疗法:亚苏阿日善又称骨浴,是蒙医传统浴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牛皮癣等皮肤病、类风湿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外伤关节炎等疾病的蒙医传统疗法之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传统配方技术。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地区,由民间名医和专业医生着手研究、推广。其特点是根据蒙医传统配方原则,利用动物骨资源的药物作用,配方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亚苏阿日善的医疗作用更加完善,逐步成为蒙医学的一门独立传统疗法。亚苏阿日善疗法具有简便、廉价的特征,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完整性、可靠的安全性和独特的疗效性。该疗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用材料价格低廉,在牧民日常生活中随时可得。

2.17 蒙医红柳灸疗法:蒙医红柳灸疗法是把红柳煎煮酥油加热后隔铜币放至患者体表特定的穴位或患部,使局部产生温热或轻度灼痛的刺激。蒙医红柳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18 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是以科尔沁地区普遍生长的相关植物为药材,用霍林河的水煮成药汤,让患者浸浴,达到治疗相关疾病为目的的一种药浴疗法。此疗法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是通过吴海喇嘛、布日古德少布喇嘛、王布和医生等3 代人在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巴仁哲里木嘎查塔林艾里传承至今,并受广大民众的信赖,号称“科尔沁奇浴”。此疗法体现出取材方便、制法传统、经济实用、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特点,这不仅对当地农牧民患者带来健康的福音,也影响着更广大的领域。现在,每年除了从内蒙古各地区慕名而来的患者之外,加上从东三省、蒙古、俄罗斯等地来到诊所药浴的患者日均达到200 多人,一年共有40000 人次。

2.19 蒙医药的神奇疗效:在众多的草原文化特色中,为什么把蒙医药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品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列入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为什么走上联合国讲坛?为什么受世界卫生组织大使关注?究其原因,还在于疗效,在于蒙医药文化的博大和灿烂。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急救、制剂为一体的现代化蒙医综合医院,是国家民族医医院重点建设单位。目前设有87 个科室,其中蒙医临床科室40 个,蒙医临床科室占业务科室的78%以上。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蒙医药在治疗脑出血、脑梗塞、脑血管疾病、血液病、胃肠疾病及肝胆、心血管、呼吸、妇科、儿科方面疾病、地方病、牛皮癣等皮肤病,甲状腺、肿瘤、各类骨关节疾病疗效快且副作用很少,除服用蒙药外,蒙医干针、火针、温针、放血、拔罐、头皮针、手法、康复、药浴、盐砂疗法、泥疗、茶疗、蒸疗、熏疗等蒙医疗术可以说对于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各类骨关节病等很多疾病疗效显著、恢复快,是一门自然疗法;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得到了原卫生部部长陈竺的肯定,很多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蒙医疗术治疗在其它医学需做手术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只需蒙医的疗术效果显著、费用比同样治疗的手术,疗程短,费用为手术的1/6;蒙医点穴反射疗法,见效快,不在疼点,而是通过反射治疗各类疼痛;蒙医包氏整骨疗程短,不开刀、不定钢钉、不夹钢板,它是应用小夹板固定或不固定,疗效显著;蒙医包金良正骨具有不打针、不吃药、不做手术、治疗无疼痛特点,蒙医包金良正骨具有神奇的疗效,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之前中国女篮主力郑海霞腰椎受伤,现代医学要求手术治疗,需卧床1 ~2 个月,当时郑海霞找到包金良治疗,经她手法治疗后很快治愈,愉快的参加了奥运会并取得了好成绩,奥运会后郑海霞返回北京将奖牌送给了包金良以示感谢之情;蒙医心身医学将传统蒙医药与现代心理治疗有机结合,通过催眠暗示治疗即激发了人体潜能又放大了药物的作用,因此它疗效好、见效快,创造了众多生命奇迹,给我们认识生命奥秘带来很多启发;蒙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有独特疗效,这些具有蒙医药特色优势的学科有6 个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为临床重点专科,9 个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重点专科,4 个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重点学科,3 个被自治区评为领先和重点学科。

3 内蒙古薪火相传的蒙医药

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医药的发祥地,蒙医药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长期以来,在党的民族医药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高度重视下,在老一辈蒙医药工作者以及新一代蒙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世界传统医药瑰宝、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在多方面得到了有效保护和长足发展。

3.1 政策法规日趋完善:2010年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蒙医药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开展蒙医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传承工作。”2006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第十五条中规定:“做好蒙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保护。”2012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第十九条中规定:“加强蒙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内蒙古自治区贯彻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加强蒙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3.2 管理体系日趋健全: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由18 个委办厅局组成的自治区蒙医药工作协调小组,并改变了过去蒙医药管理体制未理顺的状况,批准成立蒙医药管理局,去年又增加了一个处,内设三个处,工作人员增加到了16 名,强化了管理职能;12 个盟市有9 个成立了蒙医药管理局,其他盟市设立了蒙中医科;各旗县都设专人和管理蒙医药工作,蒙医药管理体系基本健全。

3.3 医疗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进蒙医医疗机构建设,全区旗县级以上蒙医医院或蒙医中医医院从过去的60 多所现已达到94 所,三级以上从5 所增加到19 所,二甲以上从21 所增加到54 所,目前已形成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为龙头,16 所盟市级医院为骨干,90 多所旗县级医院为基础,其它医院

蒙医科为补充,乡镇卫生院及社区为网底的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的传习条件。

3.4 特色优势得到发挥:自治区从挖掘整理蒙医药特色诊疗技术、院内制剂和专科专病建设入手,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方面疗效显著,吸引了众多区外患者前来就医。国家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在全国的大会上讲到,中医药(民族医药)在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中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其中在大会上还提到了蒙医药。

3.5 人才队伍不断健全:目前我区的两所大学高度重视,蒙医药专业博士、硕士学位及本科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程度走在全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前列。同时自治区人社厅、自治区财政厅及自治区卫计委共同开展师传承教育及继续教育取得新成效。由于各族群众对蒙医药的需求逐年增加,报考各类蒙医药专业人数不断增多,而且都是第一志愿录取、报到率100%、毕业生最终就业率98%,两所大学蒙医药专业在校生近2400 余人。自治区政府每年拿出400 万左右专项经费支持200 多位名老蒙医药专家带徒授业。近几年随着各级蒙医医院基础设施的改善、特色的发挥、设备等各方面的完善、患者对蒙医药优质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服务需求的增加,使各级蒙医医院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一批出国人员陆续回归;过去由于收费低、收入少导致医院无力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受重视程度低而转为西医或其他行业的蒙医药人员也陆续回到蒙医医院贡献力量,一些有一技之长的蒙医药特殊人才也回归到医院,不仅开展医疗服务还带徒授业。

3.6 标准化体系取得成效: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近几年每年投入600 万元,建设了GLP 实验室,相继出版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7 部最权威的蒙医药标准,规范了八省区蒙医药诊疗活动和药物研究,目前还有6 部即将完成。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研发的蒙古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影像信息系统得到了国家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赞许。

3.7 科技创新日益凸显:全区有110 多项蒙医药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有200 多项课题立项研究、古籍文献已整理出版100 多部。蒙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等6 项临床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并支持1300 万元。特别是从去年开始蒙药注射剂研发等项目列入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每年支持千万元。已有近30 项蒙医药课题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蒙医心身疗法治疗牛皮癣等被列入国家临床诊疗指南支持项目。蒙医五疗科等42 个蒙医特色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学科等,国家和自治区投入近4000 万元。加快建立蒙医药知识保护名录及其数据库,防止对蒙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利用。

3.8 文化保护得到加强:蒙医温针、火针、正骨等3 项蒙医药项目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心身医学等20项被批准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蒙医医院在医院建起蒙医药博物馆和文献实物展厅,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及两所大学都建成了蒙医药博物馆,并利用八省区蒙古语言文字协作机制,推进了蒙医药文化宣传及在八省区市的运用和传播,充分保存和利用好蒙医药历史资料,加大对蒙医药中医药文物、实物、文献、古迹保护力度。

3.9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区蒙医医院的良好运营,蒙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诊疗特色和优势,获得了俄蒙等邻国民众日益高涨的认知度,加之蒙医药行业与蒙古国语言的无障碍沟通,文化和习俗的相近,自治区与俄蒙在蒙医药中医药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且成效显著,蒙古国公民赴日韩等国就医人数减少,在我区就医人数增多,成为我区对外医疗的特色优势。据统计,来我区就医的蒙古国和俄罗斯每年有3 万余人次。我区的蒙医药专家还应联合国的邀请在美国纽约总部参加了“南北对话高端论坛”并做“中国蒙医药在城乡居民健康中发挥的作用和角色”的演讲,引起联合国官员及各国大使的高度关注。会议期间还意外地收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邀请并做蒙医药专题汇报。

3.10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近期,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给地处北疆的内蒙古“向北开放”提供了新机遇。战略中提出:“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为此,在国家、自治区的领导下,自治区政府支持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在蒙古国建设一所综合民族医院,为蒙古国公民提供医疗服务,进一步拓展国际蒙医医院的服务内涵,为促进睦邻友好作出贡献。

现在我国医改已经进入全新阶段,这对医疗卫生事业来说,特别是对于民族医药事业来讲,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传统医药工作者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传统医药瑰宝、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会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蒙医医药文化遗产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蒙医蒙药十三味红花散对酒精性肝炎治疗的效果及药学体会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蒙医在治疗蜱传播性森林脑炎及其后遗症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