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中药安全性科学评价方法的思考

2015-01-23唐冰周娅琳

中国药业 2015年22期
关键词:安全性中药评价

唐冰,周娅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云南昆明650032)

建立中药安全性科学评价方法的思考

唐冰,周娅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云南昆明650032)

目的建立科学评价中药安全性的研究方法。方法通过对近20年来国内外中药安全性相关文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关于建立科学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的观点。结果通过建立中药不良反应(ADR)研究体系,收集、上报、分析ADR,应用一体化体系、用药监护评价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制订科学监测措施,开展中药质量控制、评价多元化模式,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结合现代药物安全性评价规范,以中医证候分类理论为基础进行中药安全性评价。结论合理、科学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可促进中药发展与进步。

中药安全性;现状;评价;研究方法

中药是我国独特医学体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有其独特的特色与优势。中药在临床诊治、预防疾病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尤其是其资源、疗效及预防保健优势引人注目[1]。但随着中药在疾病预防、诊治中的大量应用,不良事件亦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及警惕。本研究通过笔者分析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中药安全性相关文献,提出关于建立科学评价中药安全性研究方法的建议,旨在为中药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1 现状及安全性问题原因

中药不良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中药认识偏差:部分患者错误认为“中药天然无毒,可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导致部分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ADR)甚至中毒;中药自身质量问题:部分中药本身具有毒性物质,部分具有双重作用,部分本身无毒但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毒性物质,甚至部分携带病原性微生物等,均可影响中药安全性,中药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过程中造成质量改变;临床应用不合理性:中药治病应辨证施治,药物配伍应君臣佐使,用药应因时因地施治,辨证加减,应用时会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因此中药不合理应用严重影响其安全性;研究不够:目前对于中药及其不良反应的试验和临床研究均不够深入,对其成分、功能、剂量-效应、作用机制、毒性机制等不够了解,对中药多成分的多靶点作用、多环节过程、量效等不够明确,亦影响了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中药市场目前仍处于较混乱状态,监管力度不够。

2 安全性评价现状及其重要性

目前,临床前试验研究(健康动物研究)是中药安全性评价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然而因动物与人体差异、中药治疗对象为非健康人群,其结果与中药临床治病防病存在很大差异[2]。如部分中药可能对正常健康人有毒、无效,然而对部分特殊症候患者则有治疗价值。临床试验研究是中药安全性评价另一中药研究方法,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但部分ADR需较长时间才有体现,故单纯临床试验研究亦不能保证药物安全性。对于中药上市后在安全性再评价标准及措施尚无统一标准。

目前,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人员虽较多,但其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及知识结构等尚存较大差异,加上研究设备及环境不同,导致中药安全性评价质量无法保障,进而给中药应用安全性带来巨大隐患。日本柴胡事件、新加坡黄连素事件,国内刺五加事件、鱼腥草事件、龙胆泻肝丸事件,英国千柏鼻炎片事件、复方芦荟胶囊事件等,均对中药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故合理、科学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是目前中药发展的重要限制性瓶颈。

3 建议

3.1 建立一体化体系

以中药用药后常规观察、随访研究为主体,定时定点监测并分析处方,并建立中药ADR自发记录-报告链接系统及数据库系统,并对监测患者尿药、血药浓度。加强中药ADR事件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及时将所有ADR事件集中、分析,并作出相应的通报情况。

3.2 建立监测系统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药物药性,深入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及药物过敏史,注意中西药联用禁忌证及中药配伍原则。

3.3 提高人员素质

临床药师需以患者为中心,为其提供主动性治疗与保健服务,并提高临床药师资质水平,深入临床与医生、护士密切配合,参与患者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制订,有机结合药学、医疗、护理学于一体,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定期科学评估药物使用及药物管理,研究中药药物应用临床规律,监督其合理用药,保证中药应用安全性。

3.4 积极推进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

1)建立中药临床毒理试验基地及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安全性评价中心,保证试验数据质量及准确性,提高中药安全性评价试验数据互通。此外,GLP评价中心也需中医药理论特色,建立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规范。临床毒理试验基地负责收集过敏反应,人体功能及形态异常,疑似药物所致畸胎、癌症,药物依赖性等ADR,并开展相应流行病学研究,科学分析ADR因果关系,研究药物剂量-效应关系,逐一排除中草药质量影响因素[4]。2)完善并开发科学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要求符合国家GLP规范,完成新药评价,协调各专业,由总设计师和各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促进中药安全性药理试验及长期毒性试验的结果更准确、精确。3)加大常用中药毒性成分及有毒中药研究力度。4)加大中药毒代动力学研究力度。5)开展中药基础及中医理论研究,加强多学科配合力度,加强对中药有效成分、方剂配伍规律、作用机理、药性理论、组方理论、症候理论研究,探索其内在本质,为中药现代化提供进步源泉。6)建立中药创新体系,建立临床研究、中药创新、产业技术等多个研究平台,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发展。7)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为中药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5 开展中药质量控制、评价多元化模式

目前,国内中药质量控制模式是以国际植物药质量控制方法为基础,参照化学药品质量控制模式而延伸建立的,但化学药品与中药组分差异很大,化学药品分子结构确立,构效关系明确,但中药成分复杂,单一成分构效难以体现整体药效[5]。目前,中药质量控制、评价手段主要有形性检测法和化学检测法,但这种化学药品质量控制模式在中药中存在一定的局限及缺陷。在中药质量控制、评价中应采用多元化质控模式,即形性检测法、化学检测法联合生物检测法多元化模式,从不同角度评估中药质量以确保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此外,开展“基于道地优级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新模式”研究,建立“药材-饮片-中间体-产品”中药控制、评价标准,实行生产质控一体化管理体系。

3.6 引进新技术、新方法

显微鉴定技术[6]: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显微数码成像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前者是用于化学成分不明确的药材鉴定,后者可用于组织或细胞中物质组成、定位、定量及代谢变化。

中药DNA标记鉴定技术:鉴别中药准确性及可靠性高,可用于易混淆药材、破碎药材、腐烂药材、动物药材、珍稀药材等鉴定。

计算机联用色谱、广谱技术:主要包括HPLC/SC联用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技术、X-衍射分析技术、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及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

代谢组学[7]:其为全新揭示生物体内病理生理变化机制及实质的组学技术,其在中药安全性评价结果与传统毒理学结果具有相关性,结果更敏锐,对中、低剂量毒性效应具有较好的灵敏度。此外,代谢组学尚可从整体-局部-系统解释中药毒性,阐释中药毒性机制及剂量-毒性关系。

数据挖掘:是一种有力的分析大量的非线性、非量化数据的工具,可应用于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及ADR监测研究中,且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中药的安全性决定其未来的走向及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不良事件,提出相应对策并做进一步研究,以促进中药的发展与进步。

[1]卫营芳.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8-60.

[2]陈炯华,魏永越,孙骏,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预警方法在双黄连注射

剂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3):308.

[3]谭显东,王向东,黄健盛,等.中药渣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0,32(5):847-849.

[4]李硕,李敏,卫营芳,等.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2):172-176.

[5]周霭,连凤梅.中药上市后特殊人群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的若干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 776-2 778.

[6]叶祖光,张广平.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6):1-6.

[7]张广平,朱晓光,杨海润,等.药性理论指导的附子配伍减毒试验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4,9(2):129.

R288

A

1006-4931(2015)22-0150-02

2014-12-11;

2015-04-24)

猜你喜欢

安全性中药评价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性的思考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