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研究

2015-01-22张永明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研究

张永明

(中州大学 教务处,郑州 450044)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资源的中心,具有教育职能、服务职能等多种功能。现如今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创新和变革图书馆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本文立足高校图书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分析其特点和演变模式,进而为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

收稿日期:2015-05-17

作者简介:张永明(1966—),男,河北唐山人,中州大学教务处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4.024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4-0107-03

Abstract:Library is the cente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higher institutes and has many functions, such as education function, service function and so on. Nowadays,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put forward a new request for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it is imperative to innovate and change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the library.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mode,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文献、资料的储备库,既具有为读者提供信息的服务功能,又是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具有教育功能,在高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曾被国外学者称为“大学的心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演进,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图书馆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图书馆教育的职能和作用在不断扩大和增强,高校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因此,转变思想,创新图书馆教育模式是大势所趋且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高校图书馆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模式演进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途径。

一、高校图书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图书馆教育的内涵是立足于其本质属性的,读者通过图书馆保存的文献资料等信息载体,利用图书馆提供的条件,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增强自身的技能,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活动就是图书馆教育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传递的知识已扩充为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及设备能够检索到的所有知识[1]。由此看出,图书馆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教育,在图书馆中进行活动本身已经体现了提供教育或者接受教育的概念。

高校图书馆教育在教育场所、教育对象、教育产品等方面与其他社会性教育有诸多不同之处。首先,高校图书馆教育的实施对象比较广泛和多元化,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使用者是在校学生和教师,有很多开放式的高校图书馆还会不定期接待短期在职教育培训者、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等,凡是能够利用图书馆的人都可以成为图书馆教育的实施对象。其次,高校图书馆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相较传统的课堂教育,它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小得多,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都是由受教育者自主设计、自主选择,学习的自主性很强。再次,高校图书馆教育具有开放性,这一方面是体现在不同特征的人群都可以使用图书馆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图书馆资源的丰富性上,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储备量一般比较大,涉及各个学科,同时它们更新资料、引进新知识的速度也十分迅速,允许信息和知识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图书馆,也允许图书馆使用者运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最后,高校图书馆教育具有创新性,这是基于以上特征而延伸出来的,图书馆是收集新知识的中心,是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创造的基地,能够激发使用者的个性和创作力。

二、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的演变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后期,最初的存在形式是书院,主要是作为藏书和讲学之用,图书馆藏和课堂教育融为一体。1898年正式开馆的京师大学堂基本具备了近代大学图书馆应有的各种功能,重视教学参考书和教科书的借阅服务工作,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机构。新中国成立直至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高校图书馆建设方面的规划和指导意见,不断明确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职能。由于纸质图书是其主要载体,导致传统图书馆对“知识”的固化与静态化认知,其定位多处于课堂教学的辅助角色,对于读者的教育作用也是间接的,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来,它是静态的被动的。

1984年2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图书馆教育模式的第一次突破。“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中心就是高校图书馆,旨在通过教授检索工具的使用,培养读者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能力。开展这一课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将高校图书馆变成了课堂中心,让高校图书管理员担负起了“教育”的职责,更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其扩大了图书馆教育的职能,把高校图书馆的情报职能与教育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了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国家教委在 1985年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开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通知中,指出“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和研究生增强情报意识,初步掌握利用文献与情报的技能,它不仅有助于当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人们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意义”[2]。另外,读者利用检索工具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知识,实现对信息有序筛选、去粗取精的初步加工,而高校图书馆在不断为用户寻找新信息,分析用户需求等方面也能够做到更加精准有效,由原来的被动式、偶然性的服务转化为主动式、规范性服务,将其信息服务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由此,高校图书馆教育不再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存在,而开始走向引导式的独立性教育模式。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成为新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引进、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面貌,高校图书馆对于知识和资料的储备完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图书馆共建的资料库浏览到世界各地的知识和信息,当他们在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时,必须能够识读和理解接触到的信息,遇到读不懂的信息时,会主动利用图书馆提供的条件去解决,这样就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这种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满足感,比以往的被动接受、枯燥阅读效果更好。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依靠阅读往往只能记住10%-20%的信息,依靠看和听则能记住更多,因此,引进多媒体技术的图书馆教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声光图文等多种方式呈现知识内容,可以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联想和记忆提供无限的广度和深度。未来读者需要的不只是文献的检索、 获取和传递,还有知识的组织、关联、转换以及“协同学习空间”,这是图书馆的优势,也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综上可见,高校图书馆教育在新世纪又具备了“创新基地”这一功能,成为激发学生提升“隐性学力”(即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场所,其职能也更加丰富和立体。

三、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在信息时代,很多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但是,仍有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固守旧思想、沿袭旧模式,存在馆藏电子资源较少、检索方式单一、图书馆管理员素质不高等各种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优化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建立新型教育模式,达到现代化图书馆标准是我们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图书馆硬件建设

加快高校图书馆教育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硬件条件。一个是建立更多更好的电子阅览室,研发和推广类似ILAS系统的图书馆软件,采用先进设备,解决网速慢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建设速度快、容量大、互联互通的多媒体数字教育通信网,构筑一条科研信息高速公路,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通信平台。这些都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2.优化馆内资源,开发虚拟教学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收集馆内资源的方式拓宽了许多,也方便了许多:图书馆在采购书籍时,管理员可以利用互联网方式,提高采购速度,也可以更好地挑选出适合自己图书馆的图书;图书馆可以将提供信息作为工作重点,强调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适合各类读者的书目、文摘、全文数据库;还可以建立馆际电子资源共享,将本馆收藏的特色文献、珍贵文献制作成电子版,方便本校和外校学生浏览,本馆也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其他图书馆馆藏资源来充实自己,达到传播文化、交流知识的目的。

虚拟教学内容是针对传统纸质教科书、图书资料的概念提出的,主要包括网络课堂、远程教学、高校特色数据库、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等。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已经拥有这种虚拟教学资源,但是资源量较少、更新周期长、使用不方便、读者使用频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没有真正发挥好其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及时补充完善教学内容,把教学课件等储存在图书馆网站上,补充录音、录像资料,建立网络视听阅览室,使虚拟教学资源精细化、有序化、专业化,逐步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图书馆网络上。

3.加强读者的信息技术培训,构建“三合一”教育模式

“三合一”教育模式就是在图书馆教育方面采用“入学教育+必修课程+专项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读者的信息化水平,引导他们更好地使用网络化图书馆。由于在入学时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并不熟悉,在校期间也没有接受专门的指导和教育,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还不会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库,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新生入学时就进行入馆教育,让他们熟悉图书馆的布局、藏书种类、电子阅览室等,形成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之后,根据教学安排,适时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必修课,来讲解基本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方法、搜索引擎等相关概念与知识,讲解检索步骤、方法和文献信息资料的整理、筛选方法等等,并要求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与检索技巧;另外,高校图书馆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项培训,其内容可以更加专业和深入,弥补必修课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深层次需求。

4.重视图书馆管理员的作用

在探讨教育模式创新时,有一个重要方面很容易被忽视,即加强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和水平。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并不会因信息化而变得轻松或被取代,他们的工作已经由以前简单的整理摆放书籍扩展为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分类和传播,引导学生使用智能化图书馆,有时甚至需要开发新的网络图书馆课程,整理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源等。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员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文献阅读能力、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良好的服务意识及能力。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改变图书馆管理模式,为图书馆管理员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途径,要制订激励方案,鼓励他们加强自身的学习,按照新形势的要求提升自己,成为网络环境下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月春.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6.

[2]冷一江.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的演进[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3):30.

(责任编辑许峻)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ANG Yong-ming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Key words:network environment; university library; educational model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