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价值效应及路径探索

2015-01-22田旭明

关键词:融入

田旭明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国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价值效应及路径探索

田旭明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廉德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极具特色的德育资源,将其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实践,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德育内容,完善大学生德育目标和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德育实效。高校可以从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管理育人融入和社会实践融入等方面推动传统廉德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

关键词:传统廉德文化;大学生德育;融入

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和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廉德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极具特色的德育资源,其内容涉及家国情怀、治国理政理念、立身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生活伦理规范、品德和人格修养等多方面。将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当代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廉洁美德,是促使他们形成高尚家国情怀和人格品质,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路径。大学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理应肩负起加强大学生廉德教育,促使他们成为廉洁美德的坚定信守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的重任。自200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以来,高校在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之处。本文拟在系统阐释中国传统廉德文化本质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学习、心理、生活特征,对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为高校廉洁教育乃至整个德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一、 中国传统廉德文化的基本内涵

廉,即清廉公正、不贪不污;志气高洁、品行方正;勤俭节约、朴实无华;求真务实、勤政律己,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又是一种价值尺度。从历史发展来看,“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1]。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廉德的教化与熏陶,在传统社会,人们甚至将“廉”与“礼、义、耻”并列纳入“国之四维”,这足以证明廉德文化在传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廉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伦理、生活作风、处世之道、励志修身等层面,始终围绕“廉政爱民、惩贪肃风、尚俭助廉、守廉修身”展开。它们通过我们熟悉且喜闻乐见的诗词、格言、典故、事迹等表现出来,告诫人们如何勤政为民、清廉自守。

如易被广大群众记忆的古诗词:于谦的“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入京诗》);王安石的“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金陵怀古四首(其一)》。如各学派的经典廉政爱民、修身名言,这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代表那里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儒家内圣外王学说中,从内圣来看,孔孟心中的君子和大丈夫,在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方面须守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从外王来看,清廉守正、勤政爱民是为政者和官员必须坚持的操守,《论语》中“为政以德、宁俭”等思想更是为人们所熟悉;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小宰》对官吏之廉德进行了界定:“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吕尚更是在《六韬》、《三略》中强调“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诸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此外,老子将“少私寡欲”、崇俭抑奢视为重要的养生原则,正如《道德经》中所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并力主节俭,反对奢华,“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

如流传千年或脍炙人口的中华廉德格言: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看做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廉”是为官者应追求的本性,故而谈到“可以取,可以毋取,取则伤廉”;包拯的“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元璋的“惟俭养德,惟侈荡心”;张聪贤的“公生明,廉生威”等。

如感人肺腑的廉德典故和事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治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己生活俭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并要求官员“清心寡欲,约己爱民”;唐太宗之妻长孙皇后崇尚节俭,以“俭”治理后宫,并嘱其死后“薄葬”,使得“贤惠帝后”美德名扬;晚清重臣曾国藩清廉做官,节俭治家,誓言“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子孙为可羞可恨”,久经官场,“虽身为将相,而自奉之啬,无殊寒素”。

可以说,有关中国传统廉德文化的文献记载十分丰富,既有帝王将相治国理政的经验传授,也有其亲身经历的经验之谈;既有历代先贤大儒语录教导的汇编,也有名人模范事迹、美德懿行的辑录;既有帝王官宦家族的教诲,也有父母长辈教导子弟的铭言;既有“重典治吏”,禁止官员奢侈浪费的日常廉政规范,也有预防横行暴敛、贪污不法的监察之道。

总之,传统廉德文化包含了仁政爱民、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高尚品德和伦理规范。既注重廉洁品德、人格的修炼,培养社会成员清廉奉公的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行,激励人们以“廉”为准则辨清是非,做出符合道德的选择和行为,又强调以法促廉;不仅告诫和劝导人们遵守廉洁规范和制度,还惩治那些不廉不洁的贪污腐化行为。因此,传统廉德文化“注重道德自律、倡导德法相结合,追求伦理政治”[2],体现了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统一。在传统社会,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廉德文化对纯化官风和民风,雕塑民众品行,优化社会风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传统德育资源。在当代社会,立足于时代精神和需求,批判地继承传统廉德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完成其现代转化,对全体国民道德素养提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用现代话语和表达方式对传统廉德文化中最核心、最稳定的成分,如清廉奉公、勤俭节约等精神作进一步阐发,增强其话语感召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传统廉德文化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维护皇权;“缺乏整体性、实质性的制度安排,制度(规制) 本身具有很大的虚假、不实不足的成分”[3],并结合现实问题,总结现实经验,对传统廉德文化中陈旧的、过时的甚至错误的成分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体现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二、 传统廉德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独特价值

传统廉德文化主要围绕个人立身处世展开。倡导清廉奉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道德规范,是典型的德性伦理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传统社会家庭维系、国家治理及社会风气形成中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在当代,汲取传统道德资源,将其运用于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是提升国民素养和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自觉。大学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承载着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是现代大学德育的重要使命。而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德育工作“还是需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线”[4]。因此,将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既是在实现传统廉德文化的德育价值,又是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大学德育的实效。

其一,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德育内容。大学生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育。而传统廉德文化既是思想道德文化,也是政治伦理文化,与大学生德育五方面内容有着深刻的默契和共通之处。

就思想教育来说,传统廉德文化在思想上要求人们尊廉、敬廉、尚廉,深知“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苏轼《范增论》),要求人们自觉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理念,达到孟子所言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之境界。

就道德教育来说,众所周知,自孔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注重强调道德主体性,提倡“德本法用”。到宋明理学时,更加强调“修身”是“经世”的根本,只有“正心诚意”,方可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廉德文化也深刻地烙上了这种德性印记,始终将为政者、普通百姓加强廉洁道德修养和清廉品质的锤炼摆在守廉的根本地位,主张“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勉励人们树立崇廉奉廉的道德理念,以廉洁为镜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俭养德”,自觉抵制腐化奢侈,进而养成“廉洁德行”。

就法纪教育来说,传统廉德文化除了强调廉洁自律外,还强调依法促廉。儒家提出的“德主刑辅”思想延续了几千年。依法惩贪、重典治贪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使得传统廉德文化有了“法治”意蕴。

就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传统廉德文化告诫人们不要养成懒散、奢侈腐化的心理和习惯,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警惕不廉思想的腐蚀,抵制不廉心理因素,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就政治教育来说,传统廉德文化具有深刻的伦理政治意蕴。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无论是帝王官宦家族,还是普通百姓家庭,都将廉德与“仁政”、“爱民”、“爱国”等联系起来,普遍认为“廉为政本”、“廉为官宝”、“廉为人则”,“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廉德文化主要围绕“思想道德修养”、“法制建设”、“伦理政治”三大主题展开。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将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实践,不仅内容契合,还能丰富和深化大学生德育内容。

其二,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德育目标和评价体系。传承、弘扬传统廉德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有一定关联。就目标来说,大学生德育目标包括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遵守法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在大学生中间开展传统廉德教育,就是要促使他们认同以“廉洁”为核心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对大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就评价指标来说,是否包含廉德文化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文化是一种软环境。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洁,以廉洁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德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廉德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培养当代大学生美德,廉德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评价指标。根据学校和学生思想、生活习惯、就业等实际,将传统廉德文化追求的爱国爱家、清廉奉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公正廉明等廉洁价值观和美德融入大学生德育实践,通过考察和评价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廉洁素养和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判断大学生德育的实效。也就是说,大学生德育实效是否得到了提升,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看他们是否自觉弘扬了传统廉德文化,是否践行了廉德的基本要求,是否养成了廉洁品性。因此,传统廉德文化及其建设与大学生德育目标和指标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其三,有助于在生活层面提升大学生德育实效。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德育的实效,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阐述,也不能过分注重传统的“说教”灌输,必须植根于生活沃土,即立足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需求和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德育生活化强调道德教育要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 用受教育者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地启迪与引导, 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 让受教育者通过个人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5]国内外德育实践也不断表明,德育生活化路径相比于概念化、抽象化路径更能说服人、吸引人。

传统廉德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等价值理念息息相关,能激发人们对生活中不廉不洁事件的憎恶。千百年来,像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包拯铡美惩侄等廉德故事,以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廉政格言被百姓广为流传,“廉”的精神渗透到千家万户的家训家规中,渗透到学校的校园文化中,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操守中。可以说,传统廉德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精神理念,而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生活,接地气。对大学生进行传统廉德精神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大众日常生活层面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意识。

此外,廉德是一种生活伦理,与大学生学习、就业、生活都密切相关,如何敬廉守廉,廉的标准是什么,廉德守护的路径在何方。这些都是大学生在生活中心之所系、情之所盼的问题。因此,将传统廉德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范畴,借助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为、寓教于学,既能在生活层面提升大学生德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又能增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和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

三、 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

当前,一些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在大学生中间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廉洁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实效,在广大师生中间引起了共鸣。但是总体来看,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面临着很多掣肘和困境,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传统廉德文化知识理解水平不高,知识面狭窄;融入德育的形式和方法单一,有的高校将课堂作为唯一阵地,有的干脆“采取一刀切、简单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6],有的德育教师受“知识主义”的影响,只教书不育人,在传授廉德知识时方法多停留在传统的说教灌输阶段,形式单调;不良社会文化负面影响致使校园滋生不廉思想和行为;大学生痛恨腐败但不主动接受廉洁教育;缺乏常态化的持续机制,使得廉德教育往往成为“一阵风”或“短暂形象宣传”;廉德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制度保障和配套政策缺乏,等等。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学界和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笔者曾对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商英、经济、机制、制药、电气、广告、中文等专业850名学生发放问卷850份,回收850份,有效问卷845份。统计结果表明:5.86%学生表示很了解传统廉德文化,23.74%认为自己对传统廉德文化了解程度一般,55.38%学生对传统廉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不十分清楚,15.02%表示根本不清楚。在谈到不清楚和不了解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普遍反映“老师在课堂未讲过”。在问及廉德的主要内涵时,40.89%的学生认为是“不贪不腐、仁政爱民”,28.75%的学生认为是“勤俭节约”,13.45%学生认为是“艰苦朴素”,16.90%的学生认为是“清廉公正”,还有极少数学生无法说清楚。在让学生列举1~2个自己熟悉的古代廉德事迹和故事的栏目中,近70%的学生都填写了“包拯事迹”,除此之外,其他事例很少。为了提供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有效对策,我们课题组成员还选取江苏、湖南、广西、广东等地的高校(涉及师范类、综合类、理工类、民族类、医学类、农林类)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小型访谈,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廉德很重要,但在认知水平上,综合类、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对传统廉德文化的了解要明显优于医学类、理工类高校,一些理工科的大学生甚至表示花费精力研究传统廉德教育还不如做实验效益来得快。由此可见,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无论在内容、形式、方法方面,还是在实效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根据现代德育理念,结合当前高校廉德教育实际,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实践,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廉洁品行,引导和帮助他们“用廉洁准绳约束自我、提升境界,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识别美丑的能力”[7]。

第一,教育理念融入。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接受廉德教育的途径中,“网络媒体”、“广播电视”比例达50%左右,“校园宣传栏”达37%,而专门德育课程融入、廉德知识讲座、校园廉德文艺活动、廉德影片播放、廉德社会实践锻炼占据的比例还不到20%。这表明当前高校在德育理念中融入廉德文化的力度不够。能否在德育理念中全过程融入传统廉德元素,关系到传统廉德文化教育能否在高校实现制度化、持续性落实。高校德育管理部门要引导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自觉树立融入传统廉德的教育理念。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用真理、信念、道德的力量启迪学生,增强学生对廉德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高尚的廉洁情操和良好的廉洁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不断将传统廉德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课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它既具有思想性、政治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方面的功能,也具有知识性、学术性、社会性、人文性方面的功能,并努力将前者融于后者之中,并以后者的呈现作为促进与确保前者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信仰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8]对于大学生而言,课程教学仍是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廉洁品德,需要对他们展开系统持续的廉洁知识教育,促使他们明白廉洁的内涵和重要性。高校德育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自觉承担起这项重任。现有的德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包含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两大主题,而廉德本身既包括廉洁精神和品质的锤炼,又包括反腐倡廉制度法规的确立。因此,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应该将“廉德”贯穿始终,如“可以针对‘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内容,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的典型案例、人物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确立廉洁公民道德规范、廉洁从业职业道德”[9]。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今后进行修订时,应该适时融入传统廉德知识,与党风廉政建设相呼应,与民众的廉政期待相适应。与此同时,高校德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地方、学校资源,组织专家编写专门的、指导性价值较强的传统廉德知识普及读本,并开设廉政公选课,强化廉德教学氛围,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对传统廉德文化的认知水平。

第三,校园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通过营造精巧的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使道德教育更具趣味性、感染性和吸引力,从而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播廉德文化,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传统廉德教育,就应在校园精神、校园人文环境、行为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文化中融入传统廉德思想、故事和事迹等。如通过学校广播电台、各种社团开展相应的传统廉德教育活动,像廉德歌曲比赛、廉德故事演讲比赛、廉政电影播放、廉政漫画展览等;挖掘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些廉洁人物和事迹,在学生中加强宣传;建立校园廉德文化网,宣传传统廉德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在线互动,加强师生廉洁理念与行为的交流。

第四,管理育人融入。培养大学生廉德不仅是教师的职责,还需要学校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等的有效参与。高校管理者应在日常的教学、生活管理中强化育人职责,体现廉洁的价值理念。如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规范制度和奖惩机制,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贯彻廉德的要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融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与传统廉洁美德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实现在管理中全方位育廉的目标;在学生生活管理领域,在教室、运动场所、宿舍、食堂加强传统廉德宣传,让学生时刻都渗透在廉德空气中;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廉洁教育和监督,并与学校辅导员、教师加强心得交流,形成廉德培养的合力;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建立科学的预警和控制机制,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尤其是腐败思想流入校园。

第五,社会实践融入。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德育容易出现知行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往往脱离了现实生活,使学生们把德育课等看作是走形式,是大道理和口号,不认为德育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就传统廉德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而言,必须贴近生活实践,回归生活实践。教师在传授传统廉德内容时,要多增加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可以建立一些廉德教育示范基地,丰富实践活动载体,加强社会实践体验,如举办中华传统廉德文化系列讲座、形势政策专题讲座以及重大纪念日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革命纪念馆、烈士墓的参观、祭扫活动和红色旅游等;组织大学生下企业、农村,进军营、社区,开展考察、社会调查、访问英模、参与社会服务等活动,着力拓展廉德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途径,大力强化学生对传统廉德文化的实践体验。在这方面,湖南大学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12年开始每年组织暑期主题社会实践调研,“移动思政课进农村”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让思政课教师、思政专业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走进山村田野、农家社区,体验基层社会生活,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从而在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的同时,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自强、关爱他人的廉洁美德。

参考文献:

[1]沈其新.清廉精神的四大特性及其影响[J].江汉论坛,2007(6):70.

[2]田旭明.中国传统廉德文化的价值内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4(6):19.

[3]姜建蓉.中国古代廉德建设的局限性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6):100.

[4]王玲艳,刘波.文化育人:“90后”大学生德育的探索[J].江苏高教,2013(6):113.

[5]石海兵,于玉娟.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活化路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38.

[6]牛绍娜,陈延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与对策——基于江苏部分高校实证调查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0.

[7]田旭明.善制与善德的耦合——论制度反腐与廉洁文化建设的协同[J].理论与改革,2015(2):40.

[8]黄爱宝,高明.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构的背景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3.

[9]邓学源.廉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辩证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76.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5)03-0026-05

作者简介:田旭明(1984-),男,法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伦理学与德育、廉政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传统廉洁美德文化融入高校德育体系的方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ZDIXM031)

收稿日期:2015 - 05 - 11

猜你喜欢

融入
“三特”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论少先队活动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教育中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