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015-01-22岚,黄

关键词:草根精英整合

卢 岚,黄 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人文社科部,上海 201620)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卢岚,黄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人文社科部,上海20162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是一个让其理论落实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关乎我们如何获得“实践智慧”,如何让善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境遇下生成的过程。因此,对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在小众化的圈子里自说自话,而是直面现实社会,渗透于社会结构之中,从复杂的社会结构入手,基于精英与草根两个维度,展开对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从自上而下的精英视角来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是立足于基层社会,从自下而上的草根视角来研究基层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两个维度的相融相涉,把社会生活实践中一切断裂、流失与被忽略的因素连接、整合起来,从而填补精英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性,丰富其理论谱系。

关键词:资源;精英;草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承载体,也是其内容实现的重要保证。它包含所有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性要素。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主要来源于党和政府自上而下的供给,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政治监护色彩,颇具精英似的指点江山的意蕴。其缺陷是在实践过程中无法顾及改革开放中的草根百姓的日常琐碎生活,更无法彰显他们在转型过程中的存在维度、存在意义。由于其资源开拓根植于精英视角,倾向于为现实作注解、为现实作辩护,缺乏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性建构方面无所作为,在为迷失方向的大众提供现实智慧方面无能为力,在引领时代发展方面力不从心[1]。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途径旨在从社会实践破题,穿透复杂现象,晒出喧嚣后的真实,直面群众,辨清是非,找寻自己的立场,解决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这个过程旨在体现出思辨力、真诚与亲和力,以恢复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构、批判、反思与超越的本性,引导人们提高对现实生活反思与批判的能力,把改革发展实践的成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批判中建构、在建构中批判,并在辩护与批判之间保持张力。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客观实践的跃迁与进步。

一、 资源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关于资源,研究视角很多,以致出现一门叫“资源科学”的学科。凡是在可预见的时空内能为人们所利用并产生效益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利用的资源,它包含所有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性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承载体,还是其内容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丰富其理论谱系。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资源也即“资产之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资源源于自然资源角度来界定,意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与人类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要素总和,它是满足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需要的价值性要素,是一切被开发利用的客观存在。广义上的资源则包含所有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要素,它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需要的理论支撑、物质与精神载体,乃至所采取的方法、手段皆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缺乏这些资源,根本无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通过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丰富其理论体系,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致使跨学科对话走向学术研究的历史前台。它为现代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消解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借鉴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成为时代的强音。

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研究不多,对其概念也远未达成共识。然,正如莎士比亚所说“那个我们称为玫瑰花的叫做任何其他名字,也是一样的芬芳”。因此,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概念的争论并未影响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反,人们的讨论很快从概念的科学界定及其是否能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概念问题上的争论迅速转入到在现实中的应用。

从逻辑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属于教育资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资源、教育资源具有逻辑上的贯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借助教育资源用演绎法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概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功能、价值且被熔铸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始终的一切要素总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服务于教育目的,为完成教育目标而出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推进和深化,同时又受制于社会实践的制约。早在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已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提法。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上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而实际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资源首次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基础建构价值体系的文化批判场域,是公共伦理生长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时空场域里,我们清点人性的财富,评估人性的得失,建立人性的框架,划定人性的底线。一句话,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意味着拓展其社会能量场的分布,让你我都在其中。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领域的拓展

马克思说,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2]74-75因此,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立足于现实的国情,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境遇。如果说当代中国的发展境遇可以用历史性问题的共时性承受来概括的话,那么人们突然一下子直面铺天盖地汹涌而来的物质世界所显露的恐慌、无措与价值迷失等现象,其根源在于信仰问题与精神危机。当然,这些信仰、精神生活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生活世界的整体改变,即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条件。此时,单纯从精英视角自上而下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显然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拓展其资源开发的领域势在必行。

1. 社会结构的转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境界的拓展成为可能。社会结构决定着社会成员的现实生活状况。中国问题说到底是结构问题。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因此,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了解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社会结构性问题及其衍生的各种问题,从而了解每个人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同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也应从社会结构入手,脱离当下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的现实生活状况,无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解释多么严密,“是”与“应当”的分析多么有条有序,理论阐述多么合逻辑性、合规律性,但这与民众的行动无关,仅沦为自唱自赏。

然而,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意味着中国社会由社会层级结构转型为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力相制约、相辅相成的新型社会结构的有机融合。这意味着公众不仅要求温饱生活,更要求社会公平。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性作用式微。人们不再听治理者如何说,而是看如何做,更在意如何使自己满意。

中国当下的社会结构,阶层分化与阶层固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成员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与途径的实际分布情况。因为正是“社会结构歪曲了文化价值标准,使符合这些标准的行动对社会中有一定地位的人极为容易,而对其他人则相当困难或根本就不可能。”[3]换言之,草根阶层由于其掌握的社会资源稀少,他们真正拥有和掌握通向目标的机会要么被限制,要么被堵死。当机会被剥夺,他们自然是倾向于采取规范化手段以外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诸如:仇官、仇富、怨恨、疏离,并向全社会渗透。值得注意的是被社会结构限制、剥夺了成功机会的底层草根人数越多,焦虑心态越泛滥。且人们越是焦虑,这种想方设法不择手段求保障的冲动就越强[4]5-9。一旦草根阶层的生活状况陷入不能确保基本生存的境地,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都无法消弭草根民众铤而走险的冲动,更无法消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暴戾心态。从而使得精英与草根都处于焦虑状态。 面对这些社会现象,人们从既有的精英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找不到解决思想困惑、纠正行为偏差、升华精神的钥匙,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理论在逻辑上存在不足。因此,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领域,厘清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分布,深入社会结构之中弄清楚人们需要什么,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梦等成为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局限性,催生着资源开发向基层社会的拓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直接冲击着传统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权威性、主导性没有受到削弱,并在外在权威建设的推动下,建立了完善的自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科建设。然而其内在权威性不断下滑,人们发自内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信任趋于下滑乃至产生怀疑。当今在社会大踏步前行时,常常听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声,中国经济的繁荣,似乎导致了哲学的贫困,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贫困。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常常在公共事件中集体失声,没有话语权,游离于社会公共事件之外。其话语权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圈内,其理论仅限于特定的人群,局限于小众化的圈子自说自话,无力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世界。对于更为深层、更为具体、本质意义的内在性内容,对于“本质活动感性的爆发”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面向普通百姓琐碎的日常生活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彰显已被遮蔽的细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价值的多元决定了人们在话语表达和方式上的多样性,而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说教。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营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等待任何权威来解放。更何况,传统精英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主流价值目标的实现,相对弱化了社会成员为实现这一目标过程的道德行为规范与伦理约束。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社会成员无论处于哪个阶层,他们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很容易脱离道德准则与伦理精神的必要束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3.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蕴含着资源开拓的多种途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源于人的二重性生存境遇。即“人双重地生存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无机条件之中。”[5]前者基于人的发展性的理想价值关怀,指向理想价值维度,后者指向现实关怀。二者之间的张力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灵与肉双重关注的前提,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两个维度的逻辑基础。指向理想价值维度由自上而下的党和政府意识形态资源开发来承担,指向现实维度的,则需要从基层社会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关乎我们如何获得“实践智慧”,如何让善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境遇下生成的过程。只有将特定历史禀赋的个体行为放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背景之中,只有在人类历史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尺度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绽放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力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要求其资源的开发要直面现实社会,深入到草根百姓的日常琐碎生活之中,即具有关注时代精神、追踪时代的品格,引领时代的人文价值诉求,又能够干预生活,解决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维度

在人类社会中,无论信奉何种意识形态,确立何种社会制度,都离不开特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人类社会的共性,也是人类社会的内在要求。它包含着个体利益被尊重、被满足,个性解放和价值的充分实现,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这些内容相符合,并获得全社会的道德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拥有其合法性与广泛的群众基础[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理论的丰富也必须围绕着这些内容进行,而不是局限于教育内容上做同质的增加与叠加,让人们生活在“精神家园”的想象空间,使人们精神和心理寄托与当下的实际生活背道而驰,导致其理论平面化、碎片化、表层化的形式而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此,本研究从两个维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从自上而下的精英领域来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即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从自下而上的草根视角来研究基层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 从精英与草根双重维度上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从学理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实证科学,而是价值科学,旨在为现存社会制度合理性做辩护。因此,它必须统一人们的信念,以统一或者说单一的意识形态品格呈现。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都内在地蕴含着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维度,注重其政治性。并注重从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上来塑造其社会成员的精神面貌。精英维度就是注重在上层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上考虑到包含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的影响。因此,资源开发需要精英视角的顶层设计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把握和表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其资源开发的框架囿于要求人们信奉一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社会活动,旨在要求其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规范,不能逾越政治、法律之矩。

从历史逻辑来看,社会制度好坏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能够解放人性。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于它存在雇佣者剥削劳动者这一非人性的一面[6]。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具体化为他所主导的价值体系能否被受教育者所信仰,被接受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正当利益的落实情况。也只有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充分的确认、尊重和满足时,人们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目光必然投向社会生活领域,作为人类普遍的现象,其不仅体现教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这一活动决定社会成员的精神面貌,对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和动力源泉作用[6]。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及其资源的开发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从自上而下的精英领域来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二是从自下而上的草根视角来研究基层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 草根维度上几个问题的辨析

草根视角旨在填补精英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资源的缺陷,拆解以精英为中心的教育金字塔,解构权力与财富的全部荣耀,将思想政治教育连同权威还给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改革面临很多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做加减法的问题,而是涉及复杂的利益博弈的问题。这种博弈除了与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硬骨头有关,以及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扰外,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变数——中国民众本身就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价值多元与观念多样上,还表现在他们利益诉求的冲突上。因此,如今草根已成了显语,但如果真以为草根就是芸芸众生的代名词,恐怕未必。事实上,“草根”已成了假定的立场,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渗透到各个阶层之中。因此,研究底层、研究草根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只有放下身段才能发现底层之美之智之力;深入底层,体验底层之苦之累之难。

1. 揭示底层草根之恶。目前,底层人越来越被包装成对抗强权、善良正义化身的一种符号。殊不知,底层人自身也需要正义。因为中国底层的人,也会经常相互伤害着。诚如鲁迅所说,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是遇到比他们更凶的兽时变现羊样,遇到比他们更弱的羊时变现凶兽样[7]。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对群众的民意宣泄总会保持应有的警惕,因为他既偏执专横又理想崇高,以道德净化为由排斥一切异端以展现自己的狂热与狭隘。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群众心理和本我分析》,还是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都阐述了群众既具有盲目激情,又缺乏理性,一激动就如风如狂。例如文革中的游行、检阅、早请示晚汇报。欺软怕硬,遇到不同意见者一拥而上,群起而攻之。公众的从众心理、捷径心态、插队意识,把法不责众作为护身符等等,同时又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羊咬狼”的机会。卡耐提在《群众和权力》中用羊在咬狼之前会先咬兔子来比喻底层群众在攻击上位者之前,会把怒气发泄到可以最轻易找到的猎物上。例如文革中造反的群众,最保险的斗争和迫害对象是根本没有还手之力的“地富反坏右”及其家属。而在发生爱国运动的时候,也总会出现“羊”咬“兔子”的现象。几年前,有借钓鱼岛事件砸同胞的日系汽车、盗抢财物的,还有以惩罚汉奸为名,掴一名八旬老者的耳光的,等等。这些非理性的群体表现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社会全体成员的安全、尊严与自由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8]。从文革到如今,我们看到了托克维尔那句话的现实意义: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在底层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探寻并诉诸百姓的内心,使百姓努力做出更好的判断与选择,以抵抗阿伦特所称的“平庸之恶”,通过揭示底层之恶,探索底层人的真实现状,注重底层之间的和谐,观照底层人真正的幸福安全。

2. 探寻草根之善。当然底层之间更保存着中华民族善的底色。正如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群像》中的呐喊,“即使是最黑暗的时代,人们还是期望光明的权力,而光明与其说是来自于理念与观念,不如说是来自于凡夫俗子所发出的萤萤微光,在他们的起居作息中,这微光虽然摇曳不定,但却照亮周遭,并在他们有生之年流泻于大地上。”[9]在中国,有“礼失而求诸野”,到坊间去访求善的传统。因为草根民众生活于浸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之优良传统之中,温良恭俭让之礼,仁义礼智信之德已化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得到完整的保存。当前平民英雄被人高度赞美,说明德行、礼乐在草根身上仍保存完好,或许在民间寻找重建文化的路径是文明重建的必要补充。歌德说,只有在日常生活之中才见得一个人是谷粒还是稗糠。这是一场静悄悄的人心的变革,为更宏观层面的体制改革奠定道德和社会根基,说明钱并不与道德成正比。

3. 辩证地对待草根的种种质疑。公众质疑是一种正能量,唯有不懈地质疑才会加速信息公开的速度与力度,才会在权威解疑中修复社会信任。因为信息控制来自于上层精英思想文化机构,而劳动者则置身于其中的物质力量则来自于社会底层[10]。换言之,信息控制权力自上而下,而草根群众作为物质力量则是自下而上地发挥作用。因此,面对公众的围观与民众的拷问,需反思对公共权力使用者的道德资格要求。如何打破干群之间的无形之墙,我们曾经诉诸感性政治,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来解决这一问题,但今天13亿人可能就有13亿种利益诉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重在探寻理论创新成果与人民大众话题之间的现实契合点与思想融合点,在草根视阈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弥补精英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

三、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模式

“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社会上各种社会势力的集聚化和多样化。”[11]各种势力的叠加意味着资源的整合,资源的整合意味着构建国家、部门、组织与个人之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无论是精英视角的意识形态资源的利用抑或是草根视角的生活世界资源的开发都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向深层次、全方位展开,意味着整合,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单一或对立的视野,意味着以多种资源的辩证互动为视角去克服单一资源的视角局限与理论盲点。因此,本研究以互补与重构的模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模式:即在当前改革实践情境下,将精英视角的意识形态资源与草根视角的生活实践资源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互补和影响,融合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能量的活动过程。既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厚度,又开拓其未来的广度,从而使两个维度通过互补与综合,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思想政治教育各种资源在时间维度上的互补与综合。这意味着各个时期精英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整合。“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2]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模式的方式回应各个时代的挑战,并蕴含着各个时代新的理论范式,在承接过去的同时又孕育着未来。因此,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范式不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关系,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单向置换、单一选择,而应该是呈现着有生有灭的完整发展过程,多样并存的格局。因此,正确处理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互补相济、综合共生关系,就应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各种因素,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继承与发展。我们通过各个时期的资源整合,冲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桎梏,从根本上阐释人的本质,唤醒人性的全面复归,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干预现实转向主动引导现实。为时代立言,为中国社会的理性建构提供道德基础;为生民立命,为当下人的诗意栖居提供引导与启蒙;为未来立向,引领时代发展确立方向。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空间维度上的互补与综合。这意味着同一时空下精英与草根两个维度的大整合、大融通。从社会稳定角度来看,现代性的失败在于沟通的失败。“在现代社会不可避免走向个体化、走向个人本位的进程中”[4]7,如果社会缺乏彼此沟通、互动的有效机制与平台,就会呈现个体原子化、社会碎片化状态,造成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疏离、猜忌弥散。这是非常危险的。正像托克维尔所言,“当使旧法国分裂的不同阶级在被重重障碍长期隔绝之后彼此重新接触时,他们首先触到的是他们的伤痛处,他们重逢只不过是为着互相厮杀”[1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入日常生活实践,把碎片化的个体融入整个社会,关注社会成员的成长过程,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避免社会各阶层的割裂。实现“上下”两个维度上资源的大整合。

1. 精英与草根的沟通与融合。如果把政治人口分为精英(既得利益)者与草根,那么这两个阶层的融合首先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平台触及精英灵魂,以说服既得利益者让渡部分利益,以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实现向上流动渠道畅通,向下流动有社会保障托底,以消解弱势心理的蔓延。因为,由生存挣扎滋生出的社会破坏力是法律乃至任何暴力机器无法控制的,更不用说用道德驯化、观念钳制、话语操纵[14]。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平台对既得利益者进行教育。“我确信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比起思想的潜移默化力量来被大大夸大了,思想的作用确实不能立即看到,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但或迟或早,不论是好还是坏,危险的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15]只要灵魂被触动,既得利益也就土崩瓦解。因此,面对巨大的人民力量,应倾听来自底层社会的不同声音,与底层进行深度交流,把底层声音汇集成国家的宏愿,使两个阶层由断裂走向联合。也只有通过联合,“各个人在自己的联系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119这就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两个视角的碰撞与沟通势在必行。其实,转型社会时期,社会变革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否消弭精英与草根之间的隔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寻求共识、凝聚思想资源,探寻改革前行的路径,储备前行驱动力、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铺架理论与实践、精英与草根、现实与发展之间的桥梁,连接精英与草根之间的通道。

2. 精英与草根两个视角的整合与互补。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来说,“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逐步由主要通过政治方式的刚性干预向以文化的心理认同方式转变。作为意识形态核心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纲领日益与文化结缘,更多地借助文化和价值观力量获得更加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传播,逐步内化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16]因此,精英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内容、目标与方法上的创新与提升,注重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重在把知识当价值,提升人的精神质量;而草根(大众)则侧重于普及、融入习惯之中,并成为一种持久的、惯性的消费。两种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滋养、共生共荣。草根促进精英的创新与发展,使精英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更具生活性和草根意味而显得丰满。若没有精英与草根之间张力的促进与提升,大众则会把自身的消极颓废张扬到极致。通过两个维度的互补与整合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单极走向,建构精英立场与草根情结的双向无缝对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谱系。

当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问题的探寻,如胡适所说这里没有根本解决、彻底改革,更多的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一点一滴的改造,一点一滴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不能沦为“单向度的学说”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12(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303.

[4]王小章.结构、价值和社会心态 [J].浙江学刊,2012(6):5-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参见刘云林.伦理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4).

[7]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6.

[8]徐贲.为何要警惕民意宣泄 [N].南方周末,2012-09-27(30).

[9]转引自唐小兵.超越诉苦的历史记忆[EB/OL].http://www.infzm.com/content/81475

[10]刘少杰.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263.

[11]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北京:三联书店,1989:7.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13]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M].冯棠,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2:145.

[14]刘方喜.超越“历史周期律”与“资本周期律”:重启改革的底线共识 [J].探索与争鸣,2013(2):40-44.

[15][英]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务馆,1999:397.

[16]龚旭芳.论意识形态建设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183.

黄丽(1989-),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科部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5)03-0020-06

作者简介:卢岚(1967-),女,法学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

猜你喜欢

草根精英整合
王燕清:从草根创业到世界领先
它们都是“精英”
校园“三剑客”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草根艺术家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草根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