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治波:一位被争议的新闻学院院长

2015-01-22万佳欢

公务员文萃 2015年1期
关键词:兰州大学讲座院长

万佳欢

2014年7月9日,林治波被任命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消息一出,他的反对者和支持者们立即在微博上展开骂战,再次使他深陷舆论风暴的漩涡。

“院长一职—定要干”

“这次攻击我的人规模很大,可以看到,他们应该是有节奏、有策划、有联动的。”林治波说,“几大网站全部动起来攻击我,浏览量好几个亿。”

兰州大学任命一事,也许是林治波遇到过的最大风波。历史作家十年砍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韩福东等人对此或关注、或质疑、或嘲弄。

而在兰州大学任命曝光的两天后,一个当日注册的微博账号“兰大某新闻学子”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并在其中将林治波形容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刽子手”,他出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一事则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7月19日,对林治波的“围攻”迎来了第三波高潮:《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当新闻学院院长是需要资格的》一文,直指林“缺乏学术研究力”、无法“以独立之思想宽容之精神感染师生”,根本没资格担任新闻学院院长。中青报评论部主任曹林在微博上讥讽林“极左到奇葩”,更指出兰大新闻学院“不应让不学无术劣迹斑斑的混混当院长”。

林治波终于无法忍耐,回敬一句“团中央是教育不好你了,让法律来教育你这没有教养的!” “林治波和曹林你支持谁”的投票在微博上一度被转得热火朝天。

林治波承认自己缺乏新闻学的学术理论研究,但有“十四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中青报在文章里提到“抗议无关左右立场,只关专业”,但林治波显然不这样认为。“‘独立之思想,宽容之精神这两个词很好,但现实生活中将它挂在嘴上的人,往往思想上不独立而唯美国马首是瞻,精神上不宽容而容不得任何异见。对于异见者,他们动辄破口大骂,动辄人身攻击,甚至以死亡相威胁,他们所说的民主,意思往往是‘你是民,我是主,他们所讲的自由,实际上是‘我有自由,你不能有。”

事情闹到了这个地步,林治波下定了决心:“院长”一职一定要干,而且要干好——本来他的态度是“可干可不干”。9月初,林治波前往兰州大学,出席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生见面会,以“林院长”的身份公开露面。对于兰大的工作计划,他已有一个大致设想:争取设一个博士点;设一个助学基金;加强学生的实习工作;强化新媒体的研究和教学;邀请别人开办讲座。他自己并没有确定是否要给兰大学生开课,但肯定会有不定期讲座。

林治波更专门谈到,将在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影响。在他的设想中,这将是一个“全面的潜移默化的工作”,除了相关讲座和课程设计,还要把中西传媒的情况做一些比较,要“破除大家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客观主义的迷信”。

实际上,中国很多学科从1980年代开始就慢慢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林治波认同这一点,因为“社会泛政治化会让人讨厌”。但是“新闻在各国都是有政治属性的,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你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为现行体制服务,天经地义。”他说,“只有为政治服务,去政治化的前景才能够更好地到来。”

从“崇拜西方”到视西方为中国大敌

了解和思考国际时事一直是林治波的爱好。2012年,他主讲了甘肃卫视每周日的晚间节目《E周》,做了一整年的新闻时评节目。

《甘肃日报》国际国内部主任左玉丽认为,林治波是个“忧国忧民”的人。他平时就喜欢跟别人谈论时事,在饭局谈、跟朋友谈、同学聚会时也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同学常伯工说,“治波很健谈,聚会时,他的发言是最多的。”

无论是在节目、社论、微博还是在日常表述里,林一直都在阐释他自己的一套“外刚内柔”的核心观点:对外要有祖国立场,要适当强硬,以民族主义争国权;对内要有人民立场,要相当柔和,以人民民主修人权。他表示,自己思想观念中“压倒一切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爱国主义”。

“我的爱国感情几乎是天生的。”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市的林治波说。他将自己爱国苗头出现的起始点定位在初中时期。那时候,“文革”还未结束,班里订了《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全班往往只有他一个人捧着报纸在看。

他一直关心时事,1979年高考时想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但语文考砸了,最后选择了历史系近现代史专业。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间的“西方热”也影响到了当年的林治波,他渴望了解西方,以自由、民主等为诉求。1980年代,年轻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反感“左”的思想,对一些老同志不理解,觉得他们“脑子怎么那么僵化?”

1993年,林治波耗时7年写作的《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将军传》出版。而就在这之后的几年里,他的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有人打着改革的旗号损害群众,导致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有人则打着开放的旗号出卖国家,导致我们的很多行业被外资控制。”“两弹一星也好,独立的农业体系、工业体系也好,毛主席给我们留下一个大国的基础。中国要是没有共产党领导,很多东西很快就完了,连一个基本的稳定都做不到。”

2000年,他离开军事科学院,调至《人民日报》评论部从事新闻评论工作,后来曾参与起草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开幕社论和若干署名任仲平的文章,思想转变的幅度之大、之激烈似乎更为显著,尤其是对美国和西方的态度。

但他支持中国学生在本科毕业、价值观形成后去西方读书。比如,他就鼓励自己刚刚考上北大的孩子出国留学。“中国人好好把西方的好处学来,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如虎添翼的民族那就太棒了。中西文化都有了,素质全面,看问题更好,有可能比我更客观一些。”他说,“我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回来,于公是报效国家,于私是孝顺父母。”

微博上的林治波

林治波还经常会在朋友圈子里辩论,他享受跟别人交流观点的过程。在《甘肃日报》国际国内部主任左玉丽看来,林治波是个典型的山东人,“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不吐不快。”

“我最喜欢跟别人当面交流观点,一般是我说服人家,”林治波说,“除了根深蒂固的极右派说服不了,在中间晃的人就很容易被我说服过来。”他称自己很尊重“真诚的自由派”,也赞成他们信奉的民主法治建设——但他坚持,中国现在经济利益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紧绷,“应该先推进法治,使社会秩序规范、政治清明,再推进民主,危险性就小得多,民主先从党内做起,这是政治上最安全的,效果最好、效益也最大。”

同大多数类似人士一样,林治波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归为“左派”。7月23日,他转发了网友“细语青莲”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左右?只有正邪。”“坚持国家立场、坚持人民立场那是正,反之就是邪。” 在微博上,林治波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观点激烈、尖锐。他攻击“公知”和美国的话被一些网友形容为“文革论调”。

他承认,自己的某些发言有欠考虑的地方,比如关于大饥荒的说法。“其实,我没有否认过大饥荒,而只是对饿死三千万、五千万人的夸张说法提出了质疑。当然,我的质疑也有过头之处,故为此作了道歉和说明。”他声明,“我道歉,并不意味着我认可‘饿死三千万的弥天大谎。”

十几年来,林治波经常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座,合起来估计有上百场,除了干部培训,也有大学里的讲座,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航他都讲过。他称,因为可以充分地展开论述、展示观点,“讲座的效果往往更好,没有一次别人起来跟我顶撞、不同意我观点的。”

因此,林治波对自己跟兰州大学师生的交流很有信心,他预测,自己“会跟师生打成一片,而且取得共识”。

(摘自《时代邮刊》)

猜你喜欢

兰州大学讲座院长
浅谈兰州大学MOOC局限性
我妈这个人,总想找我说说话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tesy Expressions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
打个盹,记事牢
院长的葡萄2
院长的葡萄(1)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