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相融培养

2015-01-21王爱玲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相融英语课程外语

王爱玲

(河南警察学院 基础部,郑州 450046)



英语教学中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相融培养

王爱玲

(河南警察学院 基础部,郑州 450046)

语言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涵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双重功能,英语课程教学也不例外。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英语课程教学中基本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相融培养的教学模式,为满足新时代英语人才培养要求,做出有益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相融培养

一、引言

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年7月又正式下发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英语教学包含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近些年来,围绕《要求》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是各种教学论坛、研讨会的热点话题。围绕突出“基本面”即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还是兼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内都有不同看法,甚至时有争论。[2]

从《要求》对英语教学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目标设定中,不难看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3]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所需要的人才。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仍普遍存在重语言技能,轻人文素养的问题。教学中强调模仿、背诵,强调单词、词组、句子结构、语法等碎片化知识,忽略对语言文本的思想文化内涵、内在逻辑结构的剖析,缺乏人文性和思辨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在实际应用中思维僵化,语言苍白,思辨能力差、知识面狭窄,市场竞争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本文拟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英语课程教学中基本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相融培养的教学模式。

二、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界定

“人文”一词载于典籍,最先出现在《易经》。《易·贲卦·象辞》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天文”是阴阳刚柔,而“人文”是礼乐教化。“人文”指人类社会运行的表征和法则。

由《易经》这句话来延伸出另外一个词,由“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句话延伸出来的另外一个词为“文化”, “文化”是启发催动人的自觉自悟,这是“人文”两个字在中国典籍当中的解释。在西方,“人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拉丁文当中,指人性修养。近代以来,“人文”主要是与“科学”相对应[4]。 “人文”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意义和价值观的总和。要实现对人的内在塑造,需要通过人文教育,也就是将人文精神,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环境浸染等方式,内化为人的品格特征。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省和人格的养成,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人文涵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广阔的知识视野。

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日之功,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 ,也不是某一门课程承担的任务,而是所有课程的使命。当然大学英语课程也不例外,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源深教授把外语学科的人文素养内容具体概括为:中文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知识面;辩证法;道德修养。他认为中文表达能力,是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基础;思辨能力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人们正是通过思考、辨析和判断,发现和创建新的东西,缺乏思辨能力,创新是一句空话;知识面宽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激发和活跃思维、提供解决问题的动力,有利于学术创新;辩证法是治国安邦、创业兴家、治学行事的法宝。在人文素养中,道德素养最为重要,如果总分为100,道德素养则为两个0前面的1,也就是说,道德素养不好,其余素质再好也无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查明建教授认为:外语教育不仅是学习外语,更是外语文化学习,即通过外语来学习人文的内容。学生除掌握语言技能外,还应学习语言对象国的文学、社会、历史和文化,应具备基本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史哲等)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即:人文修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有较高的人生境界和事业心;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英语学科的人文素养也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品格修养;②中西文化涵养; ③思辨能力;④跨文化交际能力;⑤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英语教学中实现人文素养相融培养的途径

人文素养的培育资源在外语课程教学中大量以隐性的方式在教材、教师和各种相关的外语学科资源之中存在,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扩展渗透、教学方式调整唤醒、课外学习资料推荐引导等方式不断影响、熏陶、感染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素养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自身人文素养。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一个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精神境界、事业追求、学术态度和敬业精神等都是最直观的教育手段,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射的人文素养,是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重要参照。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有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实现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目的。幽默活泼的教学氛围、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热情饱满的工作状态会不断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把语言意识、语言形式意识、修辞意识和跨文化比较意识引入平时的备课环节;积累生动、典型的语料、事例,并能适时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注意不断提高挖掘和拓展教材内容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人文性,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将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5]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学生开阔人文视野,提升人文修养。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种人文教育素材,建立语言基本技能与人文素养相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

1.语言基本知识点与人文素养的相融

一个英语教师如果仅局限于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仅重视语音、词汇、句子结构等语法问题,那么这样的外语课堂不能满足现时对外语人才能力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对语言点赋予丰富的文化知识,没有广博的知识延展,那么外语课堂就会变得单调、枯燥,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6]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解语言知识点的时候,适时融入文化的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1:baptism of fire(a harsh initiation into a new experience ),go Dutch, meet one’s Waterloo, bite the dust, turn the other cheek等等,追踪这些惯用语的来源,要么与宗教、社会风俗有关,要么与战争、文学、或圣经有关。因此在讲解这些类似惯用语的时候,不仅要强调学生会说、会用,而且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背后所涉及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讲解词汇时,可以由词汇引出短语或惯用语,然后再进一步探讨其背后隐藏的人文内涵。

例2:stern→sterner→made of sterner stuff→Julius Caesar→Shakespeare 在讲stern时,沿用以上路径,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培养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产生了解、阅读、探讨莎士比亚戏剧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把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与文化素养的内容融合起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语言点的时候,能关照其文化含义,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语言知识点与人文素养相融的学习习惯。[7]

2.课文讲解分析与人文素养的相融

课文讲解分析时,不仅要分析语言现象,而且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人物背景等,剖析思想内容,体现人文意识,渗透人文情怀。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准确分析来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掌握人文素材,分享语言的美妙之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和审美意识,潜移默化,滋养人文精神。

例3:在讲解《大学英语》 精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第一册Unit 3 The Present 一文时,通过分析语言现象和逻辑结构,整体把控老人从期待、紧张、兴奋到最后极度失望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对严谨的课文结构、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深邃的思想内涵具有较高的认识,从而对一个孤独、无助、绝望、令人心酸的老人生活状态产生共鸣,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社会家庭、亲情的常规状态,生日庆祝的方式,西方的慈善业发展状况等,引发学生思考在我国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时,如何对老人体现人文关怀,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

3.跨文化比较意识的渗透

外语教学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比较意识,利用发散性思维和联想,对课堂教学内容生发和延伸,提出问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修辞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共性和差异,引发学生持续探讨相关问题的好奇心和欲望。[8]

例4:《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Unit 7 The Sampler西方圣诞节的文化内涵和中国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对比讲解,把本文刻画的主人公elderly gentleman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人物性格进行比较,两篇文章把主人公穷困潦倒但又想保留体面的人物性格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刻画两个主人公的词汇、句子进行对比学习,对描述的语言赋予灵魂和思想,从中窥探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生百态,领悟中英两种语言的感染力和魅力,启发学生思考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类生存状态,从而培养对语言和文化的悟性。

例5: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社,第二版)第四册 Unit 5 Lifestyles讲解时,可结合梭罗的Walden倡导的简约生活方式和中国的道家学说的“大道至简”,对比领悟文化异同,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

(三)采用discussion、debate、presentation、essay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与人文素养相融的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这些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思辨能力。以往外语课堂给人的印象是背诵重于思考,叙述重于分析,模仿重于创造,这样造成的最后结果是 “读文章谈不出想法,听讲座提不出问题,写论文不见有观点”[9],思辨能力越来越弱。为此教师在课文讲解、段落分析时可采用问题式教学,即把整篇文章的主旨、每一段落阐述的要点均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示,最后教师概括总结。同时教师还可以课前给学生布置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论题,要求学生写出essay,教师评改。也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与教材里边某一个话题相关的辩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利用合适的时间进行辩论。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提高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同时提升思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例6: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 Unit 3 Fame and success结合现实,抛出辩题:Fame is a heavy burden.促使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探讨成功与幸福、名与利的真正内涵,利用这样的辩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 培养心智,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10]

(四)开展有的放矢的课外学习项目,引导学生寻求课外延展学习资源与人文素养相融的课外学习内容

课外学习资源丰富,渠道多样。教师可给学生开列书单,内容涵盖中外文、史、哲等经典书目,督促学生定时完成,并定期举办读书论坛,分享观点和心得体会。古人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给学生推荐较好的相关的网络公开课、TED演讲、外语学习类的期刊, 内容健康的外语原声电影、英美剧等, 通过课外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思考问题、感受外语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外语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外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体会中英文化的差异,浸润人文素养,不断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最终让学生具有坚实的语言技能,丰厚的文化积淀,并形成自觉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人生态度。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语言基本技能与人文素养相融培养是新时代对高端外语人才的要求。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不仅具有语言应用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使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心理上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在思维上是创新的、活跃、灵动的; 在伦理道德上是高尚、向善的;在审美上是有境界、有格调的。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深入了解教学对象,恰当安排课堂内容,引导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用英语教师独特的语言文化关怀,使人文教育渗透于英语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1]杨学云.从建构主义的观点谈大学英语教学[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李维伟.浅析高校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5(1).

[3]汪冷,李智红,田丽.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李勇刚.中国古代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126/09/225123_ 443750011.shtml.

[5]查明建.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教授谈外语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EB/OL].http://www.shisu.edu.cn/faculty_news/2015/2015,faculty_news,004321.shtml.

[6]王双.大学外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意义和渗透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8)

[7]高明乐.浅谈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

[8]刘雪绒.论大学外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9]黄源深.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阅读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丁华良.论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责任编辑 赵冰)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Skills and Humanistic Qualitie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ANG Ai-ling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Henan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discusses the model of blending basic language skills and humanistic qualitie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order to meet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English talent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umanistic qualities; blending cultivation

2015-08-12

王爱玲(1966—),女,河南栾川人,河南警察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6.019

H319

A

1008-3715(2015)06-0091-04

猜你喜欢

相融英语课程外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心相融
从“相加”迈向“相融”——上虞日报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