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质量保障战略研究

2015-01-21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例社科走出去

刘 杨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质量保障战略研究

刘 杨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不论在传统出版时代还是数字出版时代,内容永远是出版业的核心,对学术期刊来说,内容质量是其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要想成功“走出去”,需要建立成熟的、全方位的质量保障战略。具体来说,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质量保障战略包括:专业化队伍建设战略、多元化组稿战略、专业化审稿战略、规范化体例建设战略、快速出版战略及数字技术应用战略。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质量保障战略

出版产业实质上是内容产业,内容是出版业的核心,且不论在传统出版时代还是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的核心价值都是内容。特别是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内容质量是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的今天,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是其能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具体来说,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质量保障战略包括:专业化队伍建设战略、多元化组稿战略、专业化审稿战略、规范化体例建设战略、快速出版战略及数字技术应用战略。

一、专业化队伍建设战略

学术期刊能否顺利发展并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专业化的编辑出版队伍。这种专业化一方面表现在对本研究领域专业化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期刊整体编辑出版工作的把控。这要求期刊编辑出版队伍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优秀的编辑出版能力等。具体说来,中国社科学术期刊专业化队伍主要由主编、编委、审稿专家及编辑人员组成。

主编是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灵魂和核心。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许多学术期刊附属于一个行政部门,主编一般由该单位较高级别的行政领导兼职,也有的主编由学术名人兼职,但是不少主编由于日常工作繁忙等原因对期刊常常是“主而不编”,没有精力关注如何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在我国学术期刊的改制进程中,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凸显,严重制约着期刊质量的提高。这要求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必须遴选有想法、有能力、高水平的行业专家担任期刊主编,尤其对于社科学术期刊来说,其“走出去”还会受到中国本土研究传统、研究规范、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制约,“走出去”进程必然较科技期刊耗时长,要求主编投入的精力也相对较多。因此,社科学术期刊的主编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水平,优秀的出版管理能力,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Frontiers系列英文社科学术期刊邀请了各学科领域有较强影响力的学者担任主编,他们为刊物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力求办出国内一流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刊物。[1]

编委会是主编领导下的对刊物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工作班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握和保证期刊的办刊宗旨,参与组稿、审稿、定稿工作,发掘、培养、推荐人才,加强与学界、业界各方联系,推广刊物等。对于同行学者来说,编委的推荐意见往往比编辑和出版商更有说服力。目前,国内许多学术期刊编委会的成员对期刊内容、质量方面的贡献还相对较小,主要是在其他方面提供帮助和意见。西方的编委有所不同,他们把担任编委或顾问看成是十分严肃的工作,也看成是自己学术影响及地位的标志,这也是西方学术期刊保障学术质量的基本手段之一。[2]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一些国内期刊的编委也逐渐向参与审稿过渡,在保障和提高期刊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来说,要进一步重视编委会的作用,开发编委们在组稿审稿、期刊外联等方面的潜能,充分利用编委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优质稿源、把关期刊学术质量、建立期刊美誉度等,进一步保障和提高期刊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社科学术期刊更好地“走出去”,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也非常重要。海外专家学者可以利用其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力推介期刊并吸引国际优质稿源,是期刊“走出去”的强大推动力量。如Frontiers系列英文社科学术期刊邀请了能够实际开展工作的海外学者作为编委会成员,比例达到了编委会人数的30% 左右。[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编委会成员中海外专家学者占近一半的比例,所刊载的论文也不时地出自这些国外知名学者之手。[3]

审稿专家是受期刊委托,对学术论文做出质量评价的专家学者。他们专业基础扎实,对本学科发展前沿及行业发展动态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在本研究领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审稿专家在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期刊学术质量的有力保障。社科学术研究涵盖范围极广,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一些研究对形象思维等的依赖使得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性判断。这就要求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建立其审稿专家库及选择审稿专家时不仅要注重专家的学术造诣及声望,更要注重选择专家的准确性。首先,要看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与期刊论文的相关性。要找到“小同行”专家,而不是“大同行”(“大同行”指同一学科研究范畴的专家,“小同行”指这一研究范畴中具有同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专家),避免由于研究方向匹配不准确而导致的评审不准确等问题的发生。然后,深入了解审稿专家的科研能力。可通过查阅专家近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承担的项目等,判断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确保所选专家能够胜任期刊审稿工作。最后,考察专家的治学态度和评审意愿。编辑要查阅专家是否有一稿多发等学术不端情况,存在此类问题者直接排除,还要确定评审专家的审稿意愿,并就审稿周期等达成一致意见。[4]

编辑人员是期刊的专职工作人员,不仅负责稿件学术质量的审查把关,还是期刊出版整体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主要力量。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首先应注重编辑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要使编辑具有扎实的学术知识基础,能与本学科前沿学者对话,能看清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趋势。如果期刊以英文出版,编辑还要有良好的英文写作能力。其次,应注重编辑业务能力的提高。在当前学术出版环境下,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组织编辑人员认真学习国家相关出版政策和法规,学习国内外优秀社科期刊范例,掌握有关数字出版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丰富有关文献计量学和期刊评价的知识等,不断提高编辑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最后,要进一步明确编辑职责,大力推进编辑的职业化。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的责任是将学术研究成果又好又快地交流和传播,学者的职责是学术研究、知识发掘与创新,两者各自有不同的职责划分,也该获得应得的待遇和报酬,这样学术期刊才会发展,才能做大做强。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在注重编辑学术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编辑的职业化,明确责权利,并给予制度和法律上的支持和保证,[5]这样才能拥有一支专业强、业务精、敬业爱岗的编辑队伍,而这样的编辑队伍正是期刊顺利发展及质量提高的基础。

二、多元化组稿战略

多元化组稿战略指期刊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国内外优秀稿源。学术期刊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刊载文章的学术水平,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要想发展并实现“走出去”,争取国内外优秀稿源是根本之路。目前,中国许多社科学术期刊主要依靠作者个人投稿或利用主编、编委及编辑个人的学术影响进行约稿,在扩宽稿源方面较为被动。多元化组稿战略要求社科学术期刊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组稿,除了传统的被动等稿上门之外,期刊可以通过主办或参与专业的国际会议、加强与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等渠道,在宣传期刊的同时争取更多优质稿源。如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语言学期刊《方言》就举办了许多本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会议,并将此作为其重要的组稿渠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SocialSciencesinChina通过组织其编辑团队进行国际交流合作,在扩大期刊知名度的同时吸引国际来稿。除此之外,数字学术平台的发展也为期刊优化组稿提供了便利,期刊编辑可以通过查询专业数据库等渠道,找出本学科优秀的研究人员,主动向其约稿并建立长期联系。如汤森路透公司的WebofScience平台就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提供了高效的优化组稿工具,期刊编辑可以根据文章被引频次排序发现高影响力的论文及其作者,并据此选择和确定约稿对象。另外,国内一些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还通过查找国家重要社科项目立项信息的方法与项目负责人取得联系并积极约稿,力求争取到重要社科项目的优质稿源。在这一系列的约稿活动中,期刊还可以汇聚一批优秀学者成为其编委、审稿专家等,对期刊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当然,多元化组稿战略的具体操作方式不止这些,随着期刊自身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推进,期刊的组稿方式和渠道还会进一步多元化。

除了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原创稿件,多元化组稿战略在广义上也包括组织评论本刊发表的论文、摘编国内外优秀期刊上的原创性论文等。期刊可以设置“观点讨论”“亮点点评”等栏目来集中刊登这些优秀的学术观点及成果,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推荐本刊发表的优秀论文,类似的评论栏目在国外高端学术期刊中很常见。[6]

三、专业化审稿战略

专业化审稿战略指期刊稿件必须经过本研究领域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专家进行评审,对稿件质量做出公平的、专业的判断。同行评议制度是专业化审稿战略的核心。对于学术期刊审稿,不少业界及学界人士都认为现行的“三审制”亟待改进,因为对于对专业性知识及判断能力要求极强的学术期刊而言,这种仅局限于编辑部人员知识范畴及专业领域的审稿方式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编辑部成员很难对本专业各研究领域及方向都有深入认识,特别是本专业较为前沿的课题,这使得他们很有可能无法对一些稿件的学术质量及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于社科学术期刊而言,许多学科的研究离不开形象思维及价值判断,更需要多位专业审稿人对稿件进行评审。简而言之,学术期刊的“三审制”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管理制度,在期刊质量保障方面,随着学科研究中专业分工的日趋深入细微及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趋势的日渐明显,这种审稿方式显然已不适应学术期刊的发展。近年来广受学界和业界讨论并支持的同行评议审稿方式能有效保证期刊的学术前瞻性、公正性和开放性,为期刊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同行评议制度也可以防止国内学术期刊在快速发展阶段出现的一些学术浮躁、人情关系等负面影响,真正以稿件质量为刊发的唯一标准。对于英文学术期刊而言,同行评议往往需要国际专家来把关,这不仅有利于弥补中国学者在语言方面的先天不足,[7]也有利于作者与国际同行们在学术上碰撞提升、比较差距、挖掘灵感,促进中国社科学术成果更有效地“走出去”。

在操作层面,同行评议完全可以纳入目前“三审制”的审稿流程当中。具体来说,一审仍然由责任编辑负责,对稿件的政治倾向、学术价值、结构体例、文字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地审读,并按照编辑规范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二审由原“三审制”要求的编辑部主任审稿,改为送编委会专家或外审专家进行同行评议,从更专业的角度对稿件进行学术质量把关并提出处理意见;三审仍然由主编负责,审查一审、二审意见,从期刊出版全局角度提出稿件是否录用的决定性意见。当然,由于各期刊学科特点、稿件刊发标准等的不同,其审稿流程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China&WorldEconomy就在初审和专家同行评议之间又增加了内审这一环节,以更好地保障稿件质量。

专业化审稿是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质量保障与提高的关键,同行评议是专业化审稿战略的核心。虽然不少期刊都实行了同行评议的审稿制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至今未被纳入国家期刊管理相关政策之中,许多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也并未对期刊的同行评议提出硬性要求。在学术泡沫有泛滥之势的当今学术界,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要想有效提升学术质量,顺利实现“走出去”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就必须在专业化审稿上下功夫,真正实施并大力推进同行评议制度,从根本上保障期刊的学术质量。

四、规范化体例建设战略

当今国际学术界有多种论著、编辑及出版体例,这些体例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适用于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体例(MLA Style,多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美国心理学协会体例(APA Style,多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芝加哥体例(Chicago Style,多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温哥华体例(Vancouver Style,多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哈佛体例(Harvard Style,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牛津体例(Oxford Style,多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美国化学学会体例(ACS Style,多应用于化学领域)、科学编辑理事会体例(CSE Style,多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前三种体例,被美国最具权威性的书评杂志《书单》(Booklist)列为“三巨头”。[8]仔细审视各体例及其使用的范围,可以说,英语学术界的论著、编辑及出版体例建设已较为成熟和完整,各主要学科或学科群基本上都建立了适合本学科研究特点的体例规范,这是因为各学科的论著、编辑及出版体例都有自己的特点。以社会科学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为例,历史学论文常引用古代典籍,艺术学论文常用到图像资料等,这就需要各个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各自的体例规范及执行细则。除了参考文献的著录,体例规范还包括特殊格式(如数学公式、图表等)的编排方式、专业术语的使用以及本领域独特的论述体例等内容,这都需要各学科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制订。总之,英语学术界的论著、编辑及出版体例既有统一的原则,又有多元化的形式,能够真正满足各领域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因而能够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和推广。

相比而言,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不长,编辑出版规范化程度不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术论著、编辑及出版的体例规范,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92)、《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8)、《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9)、《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1999)等,期刊管理部门及评价机构也通过各种方式,明确提出期刊编辑出版规范方面的一些要求和标准,但具体执行情况却并不理想,各学术期刊对规范的使用情况较为混乱。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这些体例规范的覆盖面较广,具体规定衔接性较差,甚至多有冲突,令期刊编辑出版单位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因为这些规范普遍忽略了各个学科或学科群的研究特点和具体情况。各期刊在无法从这些规范中得到具体指导时,只能自行规定各自的文体格式,导致了目前中国学术期刊格式五花八门,给作者、编辑及读者都带来了一定困难,不仅影响了学术期刊的质量,更是阻碍了其“走出去”并顺利融入国际学术界的进程。

从与英语学术界体例规范的对比中,不难看出:从规范覆盖范围来看,我国制定的多是横向覆盖面极宽的规范,而英语学术界会针对各学科集群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规范;从体例规范的制定者来看,我国多为国家行政机构或半官方的管理机构,而英语学术界的体例规范则多来自学术界团体和出版界。多年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实践已经证明,自上而下地制定出一部适用于各学科的体例规范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各种规范尽管有行政或半官方力量的推动,依然难以很好执行的原因。

具体到中国社科学术期刊上来说,为了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推动中国社科学术期刊更好地“走出去”,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在遵循我国编辑出版大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参考APA、MLA等在英语学术界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体例规范,由学术界和出版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科研特点和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规范,并在期刊编辑出版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既与国际规范接轨又具有中国学术特点,既强调学术研究共性又突出具体学科个性的学术体例规范。

五、快速出版战略

内容质量是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其成功“走出去”并发挥国际影响力的最关键的因素。但内容质量的全面提升涉及很多方面,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持续投入,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相比之下,那些发展多年、已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期刊更容易拿到国际一流的稿源,为其质量的持续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相当一部分的年轻期刊在优秀稿源不足的情况下,就必须在寻找最快的研究成果上做努力,并尽量缩短发表“时滞”,争取第一时间发表有关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实现读者、作者与期刊的快速互动,进而增强自身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推动期刊“走出去”,这就是快速出版战略的核心意义。

近年来,中国一些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逐渐开始重视对快速出版策略的应用。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发布了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被发现的消息,一时间社会舆论四起,议论纷纷,关于曹操墓真假的议论与质疑也随之而起。《重庆社会科学》的“追踪”板块第一时间策划了“曹操墓真伪之辩”的专题,根据本刊资料库和媒体动态信息的综合整理,从不同角度解读曹操其人、曹操墓情况和曹操墓真伪之辨。尽管这一专题只是相关研究进展的编辑整理,但也在当时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观点中及时为读者和学术界整理出了一份权威、详尽、深入的资料,在各大数据库中都得到了极高的下载率。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中国报业》《东岳论丛》《中国图书评论》《江淮论坛》等期刊在短时期内及时策划研究专题并刊登相关学术论文,对莫言的小说及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解读,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但总体来看,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特别是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及时寻找并刊发最新研究成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SocialSciencesinChina及China&WorldEconomy的办刊经验说明,与中国相关的现实问题更容易引起国外读者的兴趣,而快速出版战略则最适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因此,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在快速出版战略的应用上对期刊多加引导和支持,加速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步伐。

六、数字技术应用战略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不仅改变了学术期刊的出版形态、出版模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等,更变革了学术期刊的出版理念,为学术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开创了无限的可能。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技术应用战略主要包括: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遵循国际出版标准和实现多种出版模式。

首先,社科学术期刊要建立技术领先、用户友好、功能强大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应具有先进的期刊编辑系统,将作者投稿、专家同行评议、编辑审稿等环节连接起来;要有良好的内容服务平台能够及时发布文章,满足作者快速发表科研成果的要求;还要能通过连接各大数据库和搜索系统最大程度地提高文章的显示度和引用率等。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势必还要承载更多的功能,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设计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时,在充分考虑作者、读者、专家及编辑人员需求的基础上,遵循清晰、实用、高效的设计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功能。为此,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需要加强期刊编辑人员与技术开发人员的沟通,将数字技术的先进性和出版平台的应用性有机结合,根据期刊不同的需求来设计和完善平台的功能,并以友好的界面呈现给用户,提高使用效率。[9]报刊体制改革明确要求学术期刊进行资源整合重组,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尤其要加强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的建设,将旗下期刊逐步集成在此出版平台上,产生规模效应和规模效益,确立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其次,社科学术期刊要遵循国际出版标准。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国际学术期刊出版领域正在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引进和应用与期刊出版相关的国际标准。这些标准的使用有利于保障学术期刊出版适应国际出版趋势,融入全球化学术交流之中。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出版平台都很重视国际先进标准的应用,引领数字技术深入到知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当中,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学术信息服务。如开放链接(OpenURL)的应用使得学术期刊在出版的同时就能将其全文或摘要与其参考文献进行链接;DOI号的使用使学术期刊可以通过CrossRef引文链接系统,与世界主要学术期刊出版商建立在线学术资源间的高效可靠的交叉链接,形成开放的学术信息门户;[9]CrossRef推出的CrossMark的应用可以区别出版内容的不同版本和不同出版形式,有效追踪最新的研究进展。[10]

最后,社科学术期刊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努力实现多种出版模式。数字技术对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转变与拓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顺应这种学术交流模式和行为的新变化,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大力推进新的出版模式,使学术期刊更符合数字时代受众的要求。开放存取是近年来学术期刊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模式,与基于订购的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不同,它以“科研成果免费、无限制地在线获取”为主要特征,在加快学术信息交流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交流的成本,这种出版模式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开放存取的出版模式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等期刊通过开放存取的出版模式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了该刊的阅读率和下载率,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并吸引了许多国际作者的自由投稿。可见,开放存取模式对推动学术期刊“走出去”,提高期刊的国内外显示度,扩大学术影响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在开放存取模式的应用和拓展方面还相对滞后。社科学术期刊可以借鉴科技期刊的相关成功经验,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上进行积极的尝试,全力推动自身“走出去”。除了开放存取,数字技术还推动了众多出版模式的出现和应用。自存储(Self Archiving)允许作者将所发表的论文立即或一定期限后存储到一定的知识库中,提供开放存取和利用。在线预出版(Online-First)可以在印刷版期刊出版之前优先出版电子版文献全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商所使用。如CNKI推出的优先出版系统就致力于在第一时间传播科研成果,争取论文的首发权,加快学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多媒体出版实现了出版内容的多媒体化,使学术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单调的文字叙述;移动出版则将出版内容与手机、ipad等阅读终端相结合,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期刊内容。[9]在数字传播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不可避免,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鼓励并引导社科学术期刊根据自身情况努力实现多种出版模式,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借助数字化的力量加快自身“走出去”的步伐。

七、结语

质量是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基础。不可否认,中国社科学术期刊之所以被SSCI、A&HCI等知名数据库收录的数量极其有限,学术质量不高是主要原因。随着国内科研评价的国际化导向日渐升温,我国社科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的迫切要求与我国本土社科学术期刊成功“走出去”的数量极其有限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导致论文外流及不断“被西方化”。对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界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努力提高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的质量,使越来越多的社科学术期刊成功“走出去”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真正实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目标。

[1]何淑琴.从Frontiers系列期刊看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J].出版广角,2011(9):33-34.

[2]李文珍.“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之一:英文学术期刊基本状况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03(16).

[3]郑瑞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3):44-49.

[4]王维朗.立足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提高同行评议质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6-25(B06).

[5]叶继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布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52-153.

[6]程靖.试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战略取向:基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背景[J].中国出版,2012(14):18-20.

[7]张月红.让中国期刊自信地走向世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办刊思路与实践[J].传媒,2011(10):25-27.

[8]何朝晖.英语学术界的若干论著体例及其启示:对建立中文学术规范体系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83-88.

[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2)[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

[10]Meyer C A.Distinguishing Published Scholarly Content with CrossMark[J].Learned Publishing,2011,24(2):87-93.

(责任编辑 姚虹)

Research of the Quality Guarantee Strategies of China’s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Journal “Going-out”

LIU Yang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1,China)

Content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ublishing industry, no matter in the traditional publishing era or digital publishing era. Content quality is very important to academic journal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the well developed quality guarantee strateg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 “going-out”. More specifically, such strategies include the building of professional team,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liciting papers,the application of Standardized format,etc.

China’s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 going-out; quality guarantee strategies

2015-10-28

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重点项目“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2015-ZD-165)

刘杨(1982—),女,河南开封人,管理学博士,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术出版。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6.014

G239.2

A

1008-3715(2015)06-0068-06

猜你喜欢

体例社科走出去
社科成果展示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注释体例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