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体会

2015-01-21吴丽影

关键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

吴丽影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体会

吴丽影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河南郑州450000)

目的 探讨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TAPVC患儿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自身特点,术前控制缺氧症状、纠正心功能,术中配合医生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合理给药并对特殊情况给予及时处理,术后维护患儿稳定的循环功能、联合应用正肌力药物、加强呼吸道管理及营养支持。结果 经医生及护理人员科学有效的治疗和综合护理,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8例,心衰症状基本消失,患儿好转出院;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心律失常5例,出院后恢复窦性心律,总有效率为95.83%(23/24);术后4天死于低心排1例,死亡率为4.17%(1/24)。结论 小儿TAPVC的围手术期治疗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儿的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TAPVC是一类低发病率的复杂心脏畸形[1]。TAPVC指左、右肺静脉直接或间接与右心房相连,左心房只接受右心房分流而来的混合血,患者右心负荷增加,肺静脉回流受阻,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生命[2]。本病自然病程预后极差,80%于1岁内死亡[3],因此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TAPVC患儿24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TAPVC患儿2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个月~9岁,平均年龄(3.61±1.24)岁。所有患儿均经彩色多普勒确诊,其中心上型8例,心下型5例,心内型11例。临床症状为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气急浮肿。X线平片显示心影增大,部分患儿伴有右心室扩大。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手术均在中等低温体外循环进行。心上型TAPVC采用切开右心房壁和汇合总静脉,使肺静脉血流回流至左心房并结扎垂直静脉干,修补房间隔缺损。心下型采用抬高心脏位置并结扎垂直静脉,分别纵行切开左房后壁和汇总静脉并吻合。心内型采用右房切开并填补房缺,将肺静脉开口植入左心房。

1.3护理方法

(1)术前护理。首先,对患儿进行评估,了解患儿的全身情况,如心悸气促发生的时间、呼吸困难的程度以判断患儿的心功能,如果伴有梗阻症状的TAPVC,尤其是心下型则需要急诊手术。术前控制缺氧发生,纠正心功能并遵医嘱做好手术前准备。对缺氧患儿,给予吸氧2~3次/d,20~30 min/次。控制每次进食量,防止过饱,避免剧烈哭闹诱发缺氧发生。

(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提前准备手术所需器材及药品,术中配合医生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合理给药并对特殊情况给予及时处理。

(3)术后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手术方式及术中出血量,了解目前患儿的血压、心率以及呼吸、体温等状况,了解心肌阻断时间、转机时间和转机后血钾以及尿量[4]。密切观察各种监测管道的通畅及功能状态。

①循环系统监测: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电图检测,呼吸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aO2)监测,术后常规给予正性肌力药物以支持心功能,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低肺血管压力,防止低心排的发生,本组患儿术后4天死于低心排1例。增加肾脏血流量,维持正常动脉压水平。本组患儿给予多巴胺2~6 μg/(kg·min)或者肾上腺素0.05 μg/(kg·min),均经静脉留置针注入,剂量逐渐增加,同时密切观察疗效;

②心电图监测:由于本病术后心率失常发生率较高,据报道[5]术后心率失常可高达20%~60%,严重的心率失常可影响患儿的预后,所以应密切观察患儿术后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同时保证患儿血钾浓度维持在4.0 mmol/L左右,若发现心率失常,及时上报医生并给予相应的抗心率失常药物处理。本组出现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遵医嘱给予小剂量异丙肾上腺素0.03 μg/(kg·min)。出现频发室早2例,给予利多卡因10 mg,静脉推注,并间隔5 min后追加10 mg。患儿30 min~32 h后心率恢复正常5例;

③呼吸系统监测:本组患儿术后均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血氧饱和度,气管插管位置严格要求(气管插管末端止于T1-T3)。观察患儿口唇、鼻甲及浅表粘膜颜色,每小时记录呼吸机参数并根据血气结果调整参数。加强患儿营养,患儿的护理主要是控制感染,预防心率失常,在患儿术后处于生理机能稳定期的阶段,应特别注意加强营养的摄入,以保证患儿自身免疫力。对术后消化功能正常的患儿,尽早给予胃肠内营养,营养液由稀渐稠、由少渐多,循序渐进。对术后消化功能差的患儿,适当延长静脉高营养治疗,待消化功能恢复正常时再行胃肠内营养。

2 结 果

经医生及护理人员科学有效的治疗和综合护理,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8例,心衰症状基本消失,患儿好转出院;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心律失常5例,出院后恢复窦性心律,总有效率为95.83%(23/24);术后4天死于低心排1例,死亡率为4.17%(1/24)。

3 讨 论

TAPVC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是指肺静脉未能直接与左心房连接,而与右心房或体静脉系统连接的先天性心血管异位,常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其它心血管异位,本病自然预后极差,不仅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为患儿及家庭带来痛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本病的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但术后患儿在肺静脉严重梗阻易并发低心排和心率失常综合征。所以,术后必须对患儿进行严密监护,积极预防肺高压危象的发生并严格控制出入量,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患儿免疫力,这样在围手术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术后恢复,有助于防止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同时,科学的护理提高患儿就医期间的舒适度,有效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痛苦,缩短患儿恢复时间。

[1] 李锦娜,陈艳玲,李雪梅.15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病人的术后护理[J].海南医学,2010,21(13):145-147.

[2] Kosh S,Kumar RK,Gururja RS,et al.Novel repair for obstructed total anomalous pulminary venous connection to coronary sinus[J].Ann Thorac Surg,2005,79:711-713.

[3] 雷印胜,郭兰敏,邹承伟,等.心上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治疗24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1,43(10):641-643.

[4] 沈敬敬.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8例术后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5,11(19):82.

[5] 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38-1240.

本文编辑:孙春宇

R473.72

B

ISSN.2095-6681.2015.24.175.02

猜你喜欢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直觉与数学实在性探析
冠状切面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价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结构及内径的对比研究
心房颤动患者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合并左侧房室旁道一例
超声心动图评估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中肺静脉病变
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围手术期护理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