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OOC时代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5-01-20吕庆华,郭智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

吕庆华,郭智勇

摘 要:混合式教学是将网络课程学习与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MOOC时代背景下,在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中运用混合式教学,达到不仅有助于实现课程学习更加便捷、学习方式更加自由、信息更加多元化的自主学习目的,又能够在课堂中答疑解惑,深化理解的教学目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混合式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MOOC;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13-04

MOOC时代,在应用型本科进行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立足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使网络教学成为课程的有机部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需求,极大地照顾学生主体个体学习多样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混合式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能降低教师重复性教学劳动成本,激发教师积极研究教学规律,使之乐于进行教学改革,体验到教学成就,提高教学质量。还可缓解实际教学中时间冲突、教室紧张、师资薄弱的矛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混合式教学有坚实的理论支持和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实践基础。通过在“文学与人生”公选课中进行混合式教学尝试,认为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混合、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评价上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混合,也可以是课程设计上的混合,混合几种网络课程或专题,重新组建新课程,既是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引荐,也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走向终身学习。

一、混合式教学与MOOC时代

混合式教学研究较为成熟,西方惯从学习者角度称之为混合式学习,最初出现在企业培训中,因为应用广泛、使用灵便遂广为人知,影响深远。“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teaching)就是把面对面学习(Face to Face)和数字化学习(Online Learning 或E-Learning)两种学习模式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模式。”[1]英文中混合式学习最常见的表达有“Blended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Hybrid Learning”、“Blended E-learning”、“Mixed-mode Instruction”[2]。混合式学习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师的混合,即课堂教师(校本教师)与网络教师(网络课程主讲名师)的混合;二是学习方式的混合,即课堂中集体学习(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与网络上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的混合;三是教学资源的混合,即视频资源、文本资料、讨论答疑、试题试卷等等素材的混合;四是学习评价方式的混合,在线学习的整个过程性考核和学习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的综合。混合式学习集中了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灵活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学生探究知识的无限丰富性的优势。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网络资源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混合式将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目标直接对接,实现了课程目标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混合式学习理论建立在认知主义、动机理论及信息整合论的基础上,汇聚了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的精华。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自由的学习,认为学生是有探究动机和研究兴趣的,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自发的学习、渗透的学习和自我评价,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学生主体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主体认知能力和教师的引导帮助紧密相关。学习的目标就是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技术指导。何克抗教授认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3]。

混合式学习是对MOOC时代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反思。MOOC(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意为大规模在线课程教育。MOOC在信息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把在线学习、社交服务、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理念集成为一体,将教育从工业化时代带入数字化时代[4]。MOOC一经出现,就被热捧,立刻登上了世界各地不同类型高校的网络平台。人们痴迷于16万人同时学习的巨大规模,迷醉于“让知识成为人类共同财产”的无私奉献。MOOC结束了一流高校只重科研忽视教学的局面,将高校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推向了聚焦点,成为人们再一次关注的热点。博耶指出,大学更长远的目标是鼓励出现一种教学与研究并存、多学科整合与应用的局面。将xMOOCs放置在世界观众的公共领域中,将会迫使这些机构除了口头上重视教学以外,还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他们的核心使命。这才是真正的MOOCs革命[5]。MOOC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了高校教育研究和教学模式的革命。托马斯·弗里德曼说,“没有哪样事有这么大的潜力,能让我们重新构想高等教育”[6]。

MOOC提供了大批量精品课程资源和风格迥异的明星教师,为混合式学习创造了更为舒适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快乐学习成为可能。从MOOC三大教育平台Audacity、Coursers、Edx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模式来看,配合传统教学,拓展学生视野,课外课堂混合型的教学模式是今后大学教学改革趋势。混合式学习的课程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按知识点或篇章或人物分节进行,每节课程时间大于10分钟小于传统课程时间。其优势显著,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多元;学习方式更加自由自主;学习渠道更加便捷畅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重视在线学习和传统教学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7]。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也曾预测:在 2020 年之前,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大多数的课程都将以混合学习或者网络辅助学习的形式存在[8]。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因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师资和教学硬件等资源、提高选课人数的上限、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要求较自由等积极因素,已成为许多高校丰富公共选修内容的一种选择[9]。洛阳理工学院的庞亚俊还将混合式学习引入体育教学中。

二、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教学现状

(一)人文公选课的课程目标

人文与“科学(sciences)”相对,与实用无涉。日常人们说的文科(与理科相对),狭义的人文学科包含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等范畴,这些都是经典的人文课程。当然在人文学科漫长的发展史中,逐步分离出社会学科,随着学科精细化发展,又有许多模糊和交叉的人文科学。人文与科学不同,科学教人“求真”,人文教人“求善”“求美”。人文关注点是“人”“人性”“理想的”人性,以及关于为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课程和作用[10]。人文课程是享受课程,人文课程是关于美的课程,文人课程是关于“是是非非”的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的课程。人文课程通过一个个隐喻一幅幅画面一个个人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又生机勃勃,源远流长。“人文素质的关键是感情和情感”[11]。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学生学习并习惯于工程物理的数据分析、逻辑推演的思维方式,其课程也是以专业应用为主,设置特点既不要求像研究型高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不似高职院校的“够用”就可以,是两者之间坚实的理论基础,准确实在又不过深[12]。人文公选课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精华,培育人文情怀,提升学生文学审美情操的任务,在应用型高校进行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不仅是对当今唯实用科学的纠偏,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体系之一。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的课程目标应区别于人文专业系统性、学术性、前沿性的课程标准,从人文素质教育、通识课程角度来重新审视,从思想评价、学术评价转移到个人评价和感受评价,服务于人的情智健康及全面发展。“应回归人文学科道德评价,审美情感的特殊性” [13]。人文公选课要在课程大纲中体现出对人文情怀的关注,突出情感熏陶,审美追求等的价值评价内容。针对应用本科学生特点,体现层次性和梯度性。人文课程设置的经典性适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自主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考评方式的过程性将直接影响着应用本科学生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发展、健全人格培养。

(二)人文公选课教学现状

笔者从2011年担任网络公选课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课程助教起,一直关注同类高校公选课的课程现状及发展。课程模式上有网络公选课和传统课堂两种课程组织形式。网络课程质量高,但是对学生学习自控力要求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国内几家公司开发课程,开始免费试用,后来有偿使用。尔雅课程视频,相关电子书、PPT、试题库等等资源丰富;网易公开课课程视频数量充足;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涵盖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各层次的课程资源;教育部爱课程网络课程相关资源正在建设完善中。目前教育部爱课程免费在各校试用。从开设来看,基本上是从已开放的课程中选择一部分,给学生选课。完全E-Learning学习,师生可以在平台上互动,参加网考。网络课程优势明显。都是省部级精品课程,课程教师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有感化兴发的教学魅力。不足也是明显的,就课程来说,很多课程基本上是专题类、微课程,课程体系小巧,要想深入学习某方面内容,需要学习多个课程。就教学方式来说,师生缺少面对面的互动,有些学生不习惯。就教学评价来说,无法确定观看者是否真正学习,在线网考难以防范抄袭作弊。

传统课堂的公选课现状是课程数量少,质量低。笔者调查江苏同类高校, 2013、2014年开设人文公选课仅30门左右。课程质量低表现在:一是课程标准不明确,学科特征不突出,没有层次性。公选课方面的研究鲜有立项,缺少关注。二是课程师资薄弱,公选课教师基本上是各学院稍有研究积累的教师兼任,课程的体系设置、拓展的深浅,问题挖掘的精准与模糊都与教师个人兴趣与学力相关,少有强有力的课程组协同研究。课程教师几乎没有培训进修提升水平的机会。三是教学形式单一与教学规模巨大,教学形式上以理论教学与鉴赏影片教学充斥课堂;大班教学,学生规模较大,基本上160人一个教学班,学生选课学习少交互平台,讨论的层次较浅,缺少自主学习环境。

三、人文公选课混合式教学策略

在应用本科进行人文公选课混合式教学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相关课程实践基础,从已经开发的课程来看,人文类课程最为充足,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各类MOOC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知识模块整合。未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自行组织的,内容模块是基本的学习单元,内容的完备性和可变学分使模块更加灵活。知识可以被做成一组内容模块并定义学习顺序关系图, 我们可以连接各个模块使之成为一门课,甚至可以直接用一组模块定义一个学位或证书, 模块化使教学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14]。目前就已经开发的开放共享课

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来看,教育部爱课程视频公开课文学64门,哲学22门,艺术37门,历史42门;网易公开课中文学课程123门,哲学15门,艺术39门,历史45门;尔雅微课程“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课程70门,“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课程22门,“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课程51门(数据统计截至2014.5.12)。这些课程多为专题形式,课程集数少,多在10集以下,课程按知识点分章节,每节课时间20—40分钟。可以进行课程整合,组建新课程。课程师资,可以结合学校进行团队协作,可以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搭建混合式教育平台,也可以结合选课学生人数选择适当的讨论时间地点。

以应用型本科普遍开设的人文公选课程“文学与人生”来说,这是一门是跨越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课程伴随现代大学教育体制建立一直至今,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文学与人生”被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多所院校开设。从民国时期吴宓教授在清华大学开设“文学与人生”选修课,提出“情智兼修”课程目标[15],内容多涉及哲学,到今天朱寿桐在大礼堂为学生讲授“文学与人生”,课程中穿插著名学者、作家的学术报告。上海大学“文学与人生”主讲教师有王晓明、董丽敏、孙晓忠等多名教师。台湾大学彭镜禧教授策划的“洪敏隆先生人文纪念讲座”之“文学与人生”专题,分别由方瑜、陈辛蕙、张大春、彭镜禧四人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方面与人生的关系发表演讲等等。尽管课程内容不同,结构体系相异,组织方式也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是其课程目标都旨在以文化人,“怡情养性”[16]。

在分析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相关MOOC课程、师资、学生后,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第一,优化组合课程内容。“文学与人生”课程2学分32课时,11次课(第一次导论课2课时,其余3课时/次),借鉴多种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超星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精品视频网络课程,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组建新的交叉课程。课程综合了众多课程的共性与课程趋向,通过人生文学的学习鉴赏培养一种文学的人生态度,给人生以诗意栖居的空间。课程引用了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诗意人生五典型》(8集)作为必学内容,引用了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六大名著导读》、北京理工大学公开课邵泽辉老师的《中国经典话剧艺术赏析》等部分作为选学内容,并提供20门左右的相关课程供学生参考收看学习。

第二,混合线上线下、校内外的多名教师,自建师资队伍。课程由主讲教师、主题教师、网络教师等多种师资组成。网络课程教师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课堂教师有中文专业、哲学专业出身,主题教师也是2000年前毕业于复旦和南大等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各有专长,各具特色。主讲中文专业教师,具有长期的教学实践,主题教师分别在“先秦诸子人生智慧”、“儒家文化”方面有所研究,由他们承担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传授最新学识,分享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思想启迪。组团施教的做法目前在各高校中比较通行。湖南文理学院“文学与人生”课程主讲由4名教师组成,复旦大学“文学与人生”课程由3名教师承担,其他课程或者名家系列讲座类多以2人及以上教师承担。

第三,采用线上教师导读、线下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讨论汇报穿插其中的教学方式。首先,分层教学,确保基点。因为是全校公选课,学生会因为课程设计、实习外出等活动不能及时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此采用分层次的教学,确保学生不因没有到课堂学习影响成绩评定。学生可以在公选课MOOC平台查看课程公告、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材料,比照要求,自行学习补足课程学习空缺。其次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进度,自主学习。另外给学生相关主题的不同学习素材,不同风格的教师,学生可以随着自己兴趣自由选择素材和教师,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讨论问题的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再现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按问题来分组,可以按年级分组,也可以自由组合。自由讨论不仅可以检验学习状况,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最后,群体学习。学生可在课程QQ群中相互咨询,相互帮助,参与到课程中来,重视同步交流,获取更多有意义的学习经验[17],形成共同学习的群体,在群体中每个人的智慧与潜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挖掘。

第四,采用平时成绩与学习汇报、论文写作相结合的他评与自我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增加过程性考评,课堂上记录学习情况,指导督促学生观看视频,整理学习笔记,侧重语言表述类考评内容,鼓励学习内容再现反馈,激励学生反思批判。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学习报告,并且当众宣读学习体会,锻炼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气质。适当的监督策略,对于一些离开教师目光就不能自主学习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选择机会,从兴趣入手,调以信心,督促其完成网络课程学习任务。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程在实践中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潜力得到了发现和鼓舞,学习的同时锻炼了分析判断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开了门径。在传统课堂面对面的学习中,师生思想得以交流,性情得以感发,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教师更易得到教学成就感。

首先,坚持灵活的课程原则。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受到一点课程启发,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有一定涵盖面和灵活性,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与机会。课程须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每个必修领域内的课程允许学生进行选择。既可以保证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知识广度,又可以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课程计划的弹性,这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18]。

其次,教师应注重现有MOOC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融通与衔接不够。MOOC推出大量的短课程、微课程,这些短小的课程需要串联融通才能成为有机的知识体系,教师要熟悉MOOC课程中教学内容、知识模块、个性创作、教师风格,才能将之合理整合成有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同课程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课程教师讲课的风格不同,在导论课介绍课程安排和课程目标时都要能融通衔接,合为一体。有时各自风格差异,会出现主题不集中,各自为政的现象。

再次,注重网络平台的建立与课堂讨论不能有机结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借助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开放课程等等MOOC免费课程资源,开发建立公选课混合式教学平台,将教学进程放在平台上,让学生随时可以查询。有效利用QQ群、微信平台都能达到及时通知公告,师生自由探讨等目的。混合式课程学习改变了学生在教师监控下学习的习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在网络自主学习的同时,要适当穿插课程讨论,中期的互动讨论可以及时了解学习进度,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网络教师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对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也是一种督促。课程学习过程要寻求合适的课程助教,协助教师组织讨论,安排分组,协同学习。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相关课程的网络共享资源处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另一方面也是混合式教学实践目前面临的课时分配比例、资源的交互、学生规模、内容结合等诸多问题的具体表现。但是在MOOC时代,网络课程风行天下,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进行人文公选课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Charles D.Dziuban.blended learning[J].Educause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2004,7.

[3]汪燕,郑兰琴.实践、反思与交流:聚焦国际混合式教学研究——第三届混合式教学法国际会议综述[J].现代

远程教育研究,2010,(5).

[4]吴剑平等.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5-117.

[5][英]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赵文涛编译.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

程教育研究,2013,(3).

[6]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线课程掀起高等教育革命[EB/OL].(2013-02-01)[2013-09-15].http://cn.nytimes.com/

opinion/20130201/c01friedman/.

[7]赖显明.网络教学:普通高校网络公选课教学的新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8]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

版,2010,(6).

[9]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

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10]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2).

[11]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

[12]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13]魏饴.略论“文艺鉴赏”人本中心课程建设[J].中国大 学教学,2013,(11).

[14]伍民友,过敏意.论MOOC及未来教育趋势[J].计算机 教育,2013,(20).

[15]吴宓;王岷源整理.清华文丛之三:文学与人生[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

[1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 2012:161.

[17]D.RandyGarrison,NormanD.Vaughan.Blended Learn- ing in Higher Education:Framework,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M].San Francisco:John Wiley and Sons,2007:71-83.

[18]李曼丽.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