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证经济学之典范
——记俄裔美国经济学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

2015-01-20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5年19期
关键词:库兹涅国民收入经济学

●本刊编辑部

实证经济学之典范
——记俄裔美国经济学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

●本刊编辑部

197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著名俄裔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以表彰他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西蒙·库兹涅茨是全球经济学领域经验统计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库兹涅茨周期理论和国民收入核算理论,被西方经济学界公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百年来的经济增长过程,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的GNP之父”。

西蒙·库兹涅茨,曾任纽约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和哈佛大学。二战后被派往中国担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顾问,1950年又被派往印度任该国国民收入机构总局顾问,1971年正式退休。库兹涅茨为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经年累月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分析,取得了大量具体而真实的各国经济统计数据,最终发现 “倒U曲线”,为经济科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以经验和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以及艰苦而执着的研究精神,堪称学界表率、实证经济学之典范。本期大家将为广大读者介绍这位诺奖得主,详述他的研究生涯和学术贡献,以此洞悉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及深刻见解。

经济学是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基础

1901年4月30日,西蒙·库兹涅茨出生于沙皇统治下俄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在他六岁时,身为毛皮商人的父亲到美国经商并移居美国,库兹涅茨在母亲的悉心关爱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十月革命后,他成为列宁格勒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开始接触传统而又严肃的经济学教育。

1920年,库兹涅茨追随父亲的脚步告别故土前往异邦,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插班学习。其实,早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之前,他就对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并坚信经济学是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基础。这一理念,成为库兹涅茨日后对国民收入等进行研究的思想根源,也成为他创造出“倒U曲线”的重要钥匙。

在主修经济学专业的同时,库兹涅茨还辅修了他感兴趣的数学专业,1923年毕业时,同时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和数学学士学位。兴趣是最好的指路人,凭着对经济学作进一步探究的无限热情,库兹涅茨随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也就此进入了他学术生涯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凭着不懈的勤奋和惊人的毅力,1924年,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仅一年的库兹涅茨就取得了硕士学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哥大“学霸”,引起经济学领域诸多领军人物的关注。最终,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对他伸出橄榄枝,将库兹涅茨招至麾下,并亲自担任他的指导老师。从社会制度角度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特点,该学派尤其重视制度因素对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库兹涅茨秉承了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思想并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他在1925年发表博士论文《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这一集中体现制度经济学派思想的论文标志着库兹涅茨登上了美国的学术论坛,与此同时他也加入了美国国籍。

次年,库兹涅茨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职,很快便被那里纷繁复杂的事务包围,令他不堪其扰,加之制度经济学研究与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不同,让库兹涅茨深感方向不明,造成他个人在经济学领域创新开拓的阻碍。此时的他不得不在理事会的职位和学术研究之间作出选择。经过慎重的考虑,他辞掉工作并逐渐远离制度学派,库兹涅茨的这一决定,成为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自此之后库兹涅茨的经济学研究步入新的境地,既有自己的研究视角和特点,又有扎实掌握的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两者的结合让库兹涅茨逐步形成了属于其个人的新思想体系,成为经验统计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离开大树的荫蔽,开始给世界经济学领域留下独树一帜的学术印象。

源于经济数据的严谨思考

真理来源于实践,大多数规律的总结来源于对现实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正如瑞典科学院给库兹涅茨的颁奖理由中所说的那样,“库兹涅茨为推导经济增长研究展开了全面、细致的实证分析研究。不同于先验的猜想或者对于历史史实的推断,库兹涅茨的理论源自对于数据分析以及在其基础上严密而全面的考察。”在这一方面,库兹涅茨为学术界做出了表率。

在经济问题研究上,库兹涅茨有着不同于其他学者的研究路径。这位强调经验主义的学者所秉承方法论的第一步自然就是获取能够反映经济现象的大量数据。不仅在于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测定,对所获数据周密系统的检验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1927年库兹涅茨到全国经济研究所任职助理研究员,在这一职位上,他的才华终于得到充分发挥。

库兹涅茨认为,具体而真实的数据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因此为了对国民收入进行研究,分析比较西方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他除了搜集查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至20世纪的历史资料之外,还走出书斋和研究室深入工厂和写字楼,访问了工厂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经济法庭的律师,在不断积累和完善中,用数以万计具体而详实的数据奠定宏大而坚实的研究基础,这些数据,使他后来得出的理论真实、可靠、富有说服力。

库兹涅茨是以严谨著称的经济学者,在数据处理上也有着一套科学缜密的方法论。他对于搜集而来的大量数据,以特征进行分类,目的是为得出与经济制度相关的必然观点。这是一个复杂且具创造性的过程,通过对数据的分类、安排甚至重新布置,分离出长期经济活动中的短暂现象,并对数据与其所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以推测,进而补充理论框架,最大限度地检验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库兹涅茨所秉承的又一方法论。

尽管如此强调数理分析,库兹涅茨本人对待科研的态度并不仅停留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层面,他认为数量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既有潜力也有局限性,“虽然数学方法非常有用,但数量方法本身并没有提供解决难题的方案。”诚然,如此严谨的学者对于全面和积极追求细节的科研态度和能力是非常赞赏的。

在研究过程中,库兹涅茨逐渐将目光转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研究领域。1930年,库兹涅茨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经济学、统计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并发表代表其长期理论研究成果的《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文,其中汇集了英美等国50年间的生产水平与经济增长情况。他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家那样,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对短程、中程周期波动概念给予一般意义上的关注,而是另辟蹊径,重点分析有关数列点。从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中揭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理论,提出了各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平均为20年的观点,并证明这种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增长率变化的影响,这个理论后来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库兹涅茨周期”。1933年,《工业和贸易的季节性波动》一书出版,库兹涅茨通过对历史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在书中解释了他的长周期理论根源,对经济波动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1938年,他的《商品流量与资本形成》问世。至此,他关于经济增长论的思想体系初步形成。

1941年,他学术生涯的重要成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发表,把以往对国民收入的研究系统化、理论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为西方现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奠定了基础,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

库兹涅茨的8年东方之行

当西方经济学研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动下繁花开遍、硕果累累的时候,遥远的东方却在战争和贫困的摧残下满目疮痍、衰弱困顿,经济学领域更像是被摞荒的土地那样,一片冷寂,难以吸引世人的目光。直到二战后,贫瘠的东方经济学界迎来了已经声名卓著的西方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这位勤奋的学者用脚步丈量了中国无数的大中城市和农村,在这里留下了难以湮灭的智慧火花。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任命库兹涅茨为华盛顿战时生产局计划统计处副处长,战后,库兹涅茨被派往中国,担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顾问,开始了他在东方为期8年的游历。

从1946年起,他遍访中国的大中城市和农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有了深刻了解,特别考察了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经济渗透过程中对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影响,并根据观察和搜集到的第一手数据形成了对中国经济样本的客观印象。1948年底,他回到美国,次年选举成为美国统计学会的会长。

库兹涅茨曲线

1950年,库兹涅茨再次前往东方国度,被派往印度担任印度国民收入机构总局的顾问。对印度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国民收入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直到1954年卸任回国。

8年东方之行,丰富了他的研究经历,也让深处半殖民地中的他深感这些国家经济状况的贫困落后,这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后果让库兹涅茨印象深刻,并为他后期研究经济增长史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回国后的库兹涅茨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领域,用国民收入的概念和计量法研究各国经济增长,写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论文,研究成果丰硕。

1954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题为《高收入阶层在收入和储蓄中占有的份额》一文,受到在座同行的高度评价,被推举为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

1955年,库兹涅茨发表了《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一文,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关系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提出了他研究成果中最为著名的一项——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倒U曲线,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收入不均衡与经济增长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也被广泛应用到其他专业领域的分析。

1961年,在他60岁生日之际,库兹涅茨出版《美国经济中的资本》一书,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其多年研究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果,建立起“收入革命”理论。后库兹涅茨又陆续发表《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的经济增长》等一系列研究经济增长的著作,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经济学家。对国民经济的研究也使库兹涅茨在经济学领域获得了巨大的声望,1960年,哈佛大学聘请他担任经济统计学教授;1969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库兹涅茨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荣誉教授;1971年,库兹涅茨因“对经济增长做了以经验为根据的解释、从中把新颖而深刻的见解引入对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并且“用事实阐明、通过分析说明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的经济增长”等学术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保罗·萨缪尔森评价库兹涅茨是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巨人”、“测算国民收入的奠基者”、“开创了计量经济学的历史”,理查德·古德温曾以精彩的比喻评价库兹涅茨独到严谨的治学方法:“库兹涅茨教授将桩子深深打入经济因素的海绵似的沼泽中,他编制了一个巨大的木排,承受住了由他逐渐周密地建筑起来的一座结实的拱座。”这种种成就都让库兹涅茨成为世界经济学殿堂的大师级人物被永远定格。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然而当中国经济学之花开始绽放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早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一直在望着西方背影而行。而今,西学东渐的潮流尚未回退,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也在借鉴中不断地突破和创新,库兹涅茨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专注审慎的治学情怀,以及勤奋执着的研究态度,值得后来的中国经济学人借鉴。而之于我国,尤其在实证研究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方面,对于库兹涅茨这位奠基者的学术贡献与学术思想应往更深一层来看待,库兹涅茨曾说“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数量经济学家,需要的不仅仅是逻辑和技术方面的精巧,还要对最近和更远时期的历史拥有广博的知识”,在计量经济学在中国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这应该给予中国经济学人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猜你喜欢

库兹涅国民收入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GDP之父 西蒙·库兹涅茨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我国中等收入陷阱解构:收入分配与库兹涅茨转折点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经济学
耕地非农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