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消痈饮兼拔毒膏治疗背痈二例

2015-01-20苏莹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皂角刺药引外治

苏莹

·病例报告·

自拟消痈饮兼拔毒膏治疗背痈二例

苏莹

消痈饮;拔毒膏;背痈;治疗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患者,男,32岁。患者于2周前背部出现一粒粟米大小之疖,未引起注意。近2 d来患处突然肿胀,很快成一结块,灼热疼痛,兼有发热头痛、恶心、大便干结,故来我院要求诊治。检查:体温38.4℃,背部左侧肩胛部相当于“天宗”穴处有一块皮肤红肿区,约4 cm×4 cm大小,表面暗红、抚之灼热、按痛、坚硬;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7×109/L,中性0.89。

1.1.1 初诊治疗 辨证诊断为热毒灼盛,气血壅滞引起的背痈。治疗当以清热泻火,活血化瘀为主。内治处方:自拟解毒消痈饮,大黄15 g(后下),赤芍12 g,金银花30 g,大青叶30 g,蒲公英30 g,归尾12 g,连翘15 g,川足1条,薄荷10 g(后下)。外治处方:将黄柏30 g,黄芩30 g,大黄30 g,青黛15 g研末,用蜂蜜调匀制成通气膏外敷,2次/d。

1.1.2 复诊治疗 服上药3剂和外治后,大便已通,仍高热不退,恶寒口干,头痛身痛,尿黄;背痈局部红、肿,表皮有散在粟粒样脓头,剧烈跳痛;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此毒热炽盛,腐肉成脓之时也,治以清热解毒活血透脓之法,用消痈透脓汤主之。水牛角30 g(先煎),黄连10 g,蒲公英30 g,金银花30 g,白芷18 g,紫花地丁18 g,炒山甲10 g(先煎),连翘15 g,川足1条,皂角刺10 g,陈皮6 g,石膏30 g。外治法:先以凡士林90 g煎熔,再将地龙末、金黄散各30 g药末缓缓投入,调匀制成拔毒膏外敷,2次/d。

1.1.3 三诊治疗 服上药3剂和外治后,发热已退,胃纳不佳,体倦神怠;背痈局部腐肉浓汁已干净,疮面尚清洁,有多个蜂窝状的凹孔,肉芽新鲜;舌苔薄白,脉弦稍数。此期为气血灼耗,余毒未尽之征也,治以清解余毒、托里生肌之法,用外托生肌汤主之。生黄芪30 g,白术12 g,金银花18 g,当归10 g,天花粉15 g,白芍15 g,生甘草10 g,三棱12 g,柴胡10 g,青皮6 g,川足1条,外治法:用自制回春膏外敷,2次/d。回春膏组成:大黄9 g,田七15 g,荜拨6 g,红条紫草12 g,僵蚕6 g,元明粉9 g,半夏6 g,地丁6 g,生南星6 g,血蝎9 g,蟾酥1 g。上药研细末和匀,加蜂蜜调和为膏。按上方服药7剂及外治后,背痈痊愈。

1.2 病例2 患者,女,65岁。患者有慢性糖尿病史2年。近2周来背部右侧疼痛,经某西医院诊为“毛囊化脓性感染。”经注射青霉素14 d仍未能好转,遂来诊治。检查:体温正常,面色苍白,口干烦渴;背部右侧有一痈约3 cm×3.5 cm,痈形平塌、色暗不鲜,痈面有浓点,溃脓迟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1×109/L;尿糖(++)。

1.2.1 初诊治疗 辨证诊断为气阴两虚,毒热壅盛引起的背痈。治疗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内治处方:自拟扶正托里解毒汤加减。生黄芪30 g,太子参30 g,金银花30 g,沙参30 g,蒲公英30 g,赤芍12 g,麦冬18 g,天冬18 g,川足1条,炒山甲12 g(先煎),皂角刺12 g,生甘草10 g。外治处方:制作拔毒膏(方法同病例1)外敷,1次/d。

1.2.2 复诊治疗 按上法服药7剂和外治后,背痈渐平,脓点消失;口干烦渴,消谷易饥,舌红、无苔,脉细数。此为扶正托毒外出,而阴虚内热之消渴真象也。以消渴汤调之。天花粉18 g,太子参15 g,甘草10 g,白芍18 g,淮山30 g,沙参18 g,酸枣仁18 g,乌梅18 g,五味子18 g,石斛18 g,外治法停。依上法治疗半月后复检,背痈已完全平复,尿糖检查已正常。

2 讨论

背痈俗称搭背[1]。《黄帝内经》言:“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2]。”

西医学认为痈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3]。感染先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沿深部阻力较小的脂肪组织柱蔓延至皮下、深筋膜,再沿深筋膜向四周扩散,累及邻近的许多脂肪组织柱,然后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的痈。挤压可加速感染扩散[4]。

本文两病例痈均生于背部,属中医背痈范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厚味,以致脾失健运,内郁湿热火毒;或因素体阴虚火旺,又外感毒热湿邪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其特点是局部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白肿),范围多在6~9 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一般不会损失筋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病例1,患者为青壮年,身体壮实,复感热毒之邪而发为背痈。以初起即高热恶寒,患部红肿热痛,舌红,脉洪数等热毒炽盛为主。此为红肿期,故以清热泻火攻邪为主,以解毒消痈饮主之。解毒消痈饮以金银花、大青叶、大黄、蒲公英、连翘为主清热解毒消痈,配赤芍、归尾活血化瘀,川足走窜解毒为药引。复诊时仍高热口干,痈肿疼痛减少,脓成未溃,已转为成脓期。以消痈透脓汤加减,令其早日出脓,毒出热泄以扶正,避免避免痈毒内陷。方中以水牛角、石膏凉血泻火解毒,黄连、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炒山甲、皂角刺、白芷、陈皮以透脓外出,川足走窜为药引。三诊热退,背痈脓尽有肉芽生成,愈合较慢,且现体乏倦怠、胃纳不佳。此溃后正气已衰,而余毒未尽,治宜扶正为主,兼清余毒,以外托生肌汤主之。方中生黄芪、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益气养血,三棱、青皮、天花粉行气托毒,柴胡、金银花清解余毒,川足走窜为药引。外治法红肿期用通气膏外敷,成脓期及后期用拔毒膏和回春膏外敷。

病例2,患者为糖尿病毒发为背痈。此例为正虚邪实,多见于素体虚弱或阴虚火旺,复感外邪而致背痈者。糖尿病中医亦称消渴症,《千金要方》说:“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虑有大痈。”此例背痈平塌,溃脓迟缓,示正虚无力托毒外出,以扶正托里解毒汤治疗之。方中以黄芪、太子参、沙参、天冬、麦冬、甘草养阴益气,炒山甲、皂角刺托里透脓,助以金银花、蒲公英、赤芍活血化瘀解毒,川足走窜通络解毒为药引。同时外敷拔毒膏,以排毒外出。用药7 d有效。此例病者以背痈为病标,以糖尿病为病本,所以背痈愈后,继续以消渴汤调服治疗糖尿病。此乃“治病必求于本”,为中医疗病的一贯主张。

[1]罗萍.五倍子散治疗背痈21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3):34.

[2]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孙玉芝,张朝晖.糖尿病合并背痈临床治疗体会[J].河南中医,2008,28(11):96.

[4]孙成林,张京红,段志泉,等.外科治疗颈背痈43例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3):9.

2014-11-07)

1005-619X(2015)04-0436-02

10.13517/j.cnki.ccm.2015.04.052

116013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

猜你喜欢

皂角刺药引外治
皂角刺侧柏膏治斑秃
皂角刺侧柏膏
皂角刺黄酮研究进展
艾草
中医外治杂志
·启 事·
冯志海教授运用皂角刺治疗内分泌疾病经验举隅
冬令进补食物作药引
中医外治药物(贴剂)疗法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网球肘”的外治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