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5-01-17杨晓艳

学理论·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马克思

杨晓艳

摘 要: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强调主体应当是现实具体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人。人不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社会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29-02

主体性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家所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主体性的觉醒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科学地阐述了他的主体性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其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产生以前,西方哲学家们就对主体性问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期,人们着重探讨世界的本原,把人的问题当作自然问题来看。随着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原则,主体性概念开始出现,并开始关注人。到了近代,特别是文艺复兴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自我意识开始唤醒。随着蒸汽机、电力的广泛应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在哲学认识论领域的全面觉醒。人作为自主意识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康德以先验哲学牢牢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并提出了著名的“人为自然界立法”。黑格尔用“绝对精神”这一理性的抽象形式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伴随自由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大批工人运动的爆发。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继承、吸收和批判前人关于主体性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阐述了他的主体性思想。

(一)哲学中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对人具有优先地位。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生存与发展也植根于自然。作为自然存在物,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这就告诉我们,主体是具有物质客观性和实在性,主体的能动性是受动的能动。与此同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不是孤立存在的,现实的人始终处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受一定社会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制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啥的提纲》中也提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不断推动社会变革,也实现自身的超越。

(二)主体的实践性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是以实践哲学的创立为前提的,实践是人主体性最基本的表现。马克思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批判了以前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主体性问题上的缺陷。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3]58马克思立足现实生活,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主体。从而确立了主体的实践性,宣告了实践哲学的诞生。马克思指出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构成了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首先,实践是一种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认为是实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能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人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人,为了能够创造更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对象性活动。其次,以劳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实践的。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60最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成为连接主客体并使其发生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理解主体性的一个关键。因此,只有立足实践,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精髓,才能增强和发挥人的主体性。

(三)主体的历史生成性

马克思将历史引入其主体性思想中,强调主体的历史生成性。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種具体的、现实的存在,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不可否认的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的主体性也表现为一种历史的生成过程。从而否定了传统哲学对主体性所做的先验的超历史性解释。马克思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的没有任何关系的附带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的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3]93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超越的历史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现实的、具体历史的、动态发展的。同时,人的主体性活动不在于历史,而在于未来。只有立足于人生存的历史,在面向未来的历史生成中,主体才能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实现超越,人的主体性才能面向未来无限可能性的不断生成。

二、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提出实现了哲学主体问题研究上的深刻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内容并加以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在现阶段的阐释。必须以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为指导,才能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即“主体”,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主体为本”。人始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为了人。同时,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仅说明发展的目的,也强调发展的过程。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离开了人,就谈不上发展。“以人为本”肯定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与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强调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是与现实世界主体观点相契合的。

(二)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我党立足我国当前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一战略目标。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者。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也应该是人。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最终也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保障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构建离不开人的参与,需要全体人民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自觉地投身其中。同时,和谐社会不仅强调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主体自身的和谐。人自身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才能更和谐。所以,人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主体,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目的。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积极发挥人的主体性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建构。

(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观点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马克思肯定人的主体性,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价值的主体。在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体,他们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任何一项社会变革的成功都是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结果。同时,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就要求我们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人的主体性,使得人民主体的力量最大化,真正做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因此说,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为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促进当代中国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目标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马克思把人作为主体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阶段。人的发展是自身在能动地实践中形成的主体能力,推动人的发展,主体性也随之进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必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为动力,着眼于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对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3.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