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途径研究

2015-01-17王启浩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而大学生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乃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而,做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是国家思想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当前世界和我国形势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征,阐述了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多方联动、高效融合、知行合一、显隐结合、多元教化的有效途径。以冀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广泛践行,塑造全社会共知共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貌。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234-03

当前,世界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各种思想、文化多重激荡的环境下,涌现出不少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的现象,甚至有少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乃至被国外敌对势力利用的不良现象,令人担忧。因此,如何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俨然已是当下亟待破解的热点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征分析

大学生是富有创造力、思维敏捷的群体,他们正处于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具有以下主要思想特征:

(一)忽视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群体文化水平较高,探索、思考、学习能力较强,较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变化,紧随时代潮流做出反应。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不少矛盾日益凸显,现代意识和传统意识的多种冲突,使得社会上许多事物令当代大学生难分优劣、难以辨别。基于上述情况,使得处于思想行为可塑期的大学生们出现了忽视价值观树立,轻视理论学习、认知倾向直观的现象,加之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法单一,效果枯燥,不受当代大学生青睐,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冗长、高大空的填鸭式党性宣教。根据针对浙江省宁波市5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显示:44.2%的在校大学生对高校马哲、毛概课程“不满意”或“不是非常满意”,31.8%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足,绝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听说过”、“知道一点”的程度。调查表明,存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不关心,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更是冷淡,41.6%的学生认为价值观理论繁复、冗长,不利于背诵理解,50.4%的学生认为价值观理论课程应该适当缩减、提炼精要进行讲授。

(二)自我意识强烈

受社会个体意识强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强烈。当前大学生的“突出”心态明显,追求特立独行,在行为、情感、意志等方面强调独立和个性。在价值观学习中,大学生群体往往不愿意被教条所束缚,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习惯以自身主观的眼光看待世界及周边事物。根据宁波5所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显示:34.2%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无信仰的学生占24.6%,77.2%大学生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国家政策表示认同,44.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缺乏主流意识形态。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强烈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树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主流价值观迷失

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系统而明确的主流价值观形态。加之当前社会形势变化日新月异,互联网信息传播与更新日趋加快,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群体中主流意识形态宣教方式老套、宣教载体不多,宣教针对性不强等原因,致使其价值观念与主流价值观形态有所偏离,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塑造不够关心,漠然对待道德的退步,坚持个体的看法,不愿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等,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形成了“不知该追求何种主流价值观念”的价值观迷失状态,亟待引导。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必要性

大学生由于正处心智成长与发展年龄,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尚未定型,因此,我国高校应积极承担起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價值观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多年探索总结形成的成果,是科学的价值体系,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有效培育和践行,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实情乃至当今时代的需要。

(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

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作用,先进的知识、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更离不开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人才。大学生是国家的储备人才,其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培育具有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大学生摒弃错误意识形态、激浊扬清、成长成才、报效祖国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方向性要求。

(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生主观意识强烈,信仰观念淡薄,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多以自我意识为价值标准,对其他人漠不关心,这极不利于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岗位。大学生若不能在学习时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那么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无法用正确的价值标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不仅有利于塑造统一的价值导向,更提升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以帮助人们正确地做出各种判断。针对正处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助其形成系统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我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三)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内核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方面的改革转型、自我更新尚未完成。在这个时期,新的社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各种思想意识的碰撞日趋激烈,人们的思维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导致不少社会矛盾逐渐出现,给了那些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有了可乘之机。如何合理吸收各种外来思想,去伪存真、博采众长,在交流和发展中保持本国本民族的精神和特色,正日益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避免核心价值观异化,是统一国民意识,保持我国特色,凸显民族精神的有力武器。

(四)是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涵养

全球化加快了贸易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密切,共生共存越来越显著。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使得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学习工具变得更加先进,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但是,全球化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交流中,夹杂着不少错误的思想和言论,对于分辨能力不高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被这些思想蛊惑,乃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因此,在高校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参与全球化竞争。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途径

(一)多方联动共促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提出,社会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要求的规范和制约,若把这个要求称之为灌输的话,要形成价值观教育,这种灌输就无法避免。包括大学生在内,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是天生的,人们的思考方式、价值判断、行为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生活和不断的教育中积淀出来的。因此,价值观的形成脱离不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多方力量的辅助,形成“党领、社支、学教、家导、个悟”五位一体的联动模式,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领”,即党要发挥领导、引领的作用,要及时依据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提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目标和要求,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方针,为各地、各高校展开培育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和政策依据。

“社支”,即社会各界力量要支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积极为大学生提供践行的舞台,例如进行理论研究、组建相关社会团体、开展主题活动、总结表彰奖励等,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体验中逐步学习、养成、树立核心价值观。

“学教”,即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传达价值观念的主阵地作用,帮助学生通过对前人经验知识的学习形成统一的价值认知,向大学生明确指出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不断加大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鼓励本校优师、名师开设大学生喜闻乐上的相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人文课程进行科学宣教,以科学、高效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和认同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家导”,即父母们在自身加强价值观涵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家庭教育的疏导作用,平时多与子女展开交流,了解大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困惑,并帮助其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此外要多关注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想法,一旦出现偏差,要及时对其纠正、疏导,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传承。

“个悟”,即大学生的个人体悟,在社会进一步丰富核心价值观读物的基础上,平时多阅读一些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优秀的价值观读物,不断提高自身内涵修养,积极付诸实践,从中体会核心价值观的所在。

(二)高效融合推进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

过去,人们认为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较为深奥,不易理解,将其教学放在高中、大学阶段,此外,由于目前高校里使用的教材,多为大篇幅的理论概念,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也只是流于表面的讲授背诵。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已经不太符合当前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学习习惯,不仅效果打折,甚至还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厌学情绪。社会急需与高校第一、二课堂高效融合的教学实践模式,如:2007年,团中央在北京实施了“青马工程”,该工程对大学生中的骨干人员、优秀积极分子、团干部等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使受训大学生骨干在参与过程逐步理解了核心价值观并树立起坚定信念,积极为国家做贡献。“青马工程”为各高校以第一、第二课堂相教相辅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此可见,要达到较好的培育和践行效果,必须改变以往单一、固化的理论灌输教育方法,对教材进行精简提炼,提高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教育的融合度,并通过新技术、新媒体,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融合教学。

首先,学校教育要提高“观与课”之间的融合度。改变以往价值观教育仅局限在思政课上的现象,使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中,以文学的哲学意蕴去引导学生,以数理的科学严谨去规范学生,以艺术的高尚典雅去感染学生。

其次,要提高“观与形”的融合度。目前高校里的思想教育形式还是以传统面授,理论释义为主,形式单一,为配合大学生个性与教学需求,高校第一要做到教材简化,第二要丰富教学形式,除讲解理论之外可以利用观影、案例分析等形式来展开教学。

再次,要提高“观与群”的融合度。高校的思想教育往往以全局视角来进行,多的是“广、高、大、上”的基础理论,缺的是有“精、细、趣、赞”的切身教学,为了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应选取与大学生群体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内容,应着重以与大学生群体契合度高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作为讲课的重点,以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切身印象。

最后,要提高“观与式”的融合度。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离不开实践活动,光是死记硬背,无法给学生深刻的感受,因此,学校要注重教育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多样化融合,以小组研讨、实践探索、学科竞赛、服务体验等大学生热衷、喜爱的方式,促使他们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洗礼。

(三)知行合一优化价值教育

價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发展。在西方,价值教育是受到普遍重视的,西方学者认为价值教育包括了学生在道德、精神、人格等方面的教育,而我国的价值教育普遍侧重政治、社会、管理方面,忽视了人文、审美等价值教育。

目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大学生的价值导向趋向多样,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思想的影响,大学生易产生价值观混沌、模糊的情况,加之在金钱、名利、享乐等消极观念的驱使下,错误的价值观念就形成了。

为避免这类情况,高校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优化教育。一是优化价值教育,在学校的思政教育课程设置上多增加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促使单一的教育活动向价值教育活动转变,增设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等教育课程,扩宽学校价值教育的范围。二是倡导大学生知行合一,在进行课堂教育之后,积极组织学生展开相关的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价值的含义和本质,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统一的价值认知。

(四)显隐相辅激发大学生自觉性

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存在显性和隐形之分。显性教育是直接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隐形教育是间接的、无意识的教育活动,前者大多是教师带领下进行的,而后者大多是学生自发进行的。

从现实情况来看,显性教育仍是目前我国主流的教育方式,尤其在思政教育方面,几乎都是采取直接、正面的教育。显性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学目标清晰明了,对于认知直接的大学生来说,这是能精确、快速表达内容的教学方式。但是显性教育缺点在于过程容易枯燥无味,大学生普遍反感显性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以及长篇大论的宣教式讲解,久而久之,便失去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然而,隐性教育正好能填补显性教育的局限,隐性教育的内容包括各类制度、社会风气、家庭教育、舆论环境等等,能给予受教者无形的暗示和体味,易被记忆和理解。隐性教育能渗透在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自发自觉的过程,正好符合了隐性教育的规律。利用隐性教育恰好能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因而,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倡导“以显教化,以隐激发”,将有形宣教与无形体悟有机结合。

(五)多元教化推进移动实时教育

在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教育的方式也趋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流群体,每天接触微信、微博、BBS、博客等新兴的社交工具,依靠互联网,获取大量的资讯。然而,打破时空限制的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快捷便利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向大学生们传达了不少垃圾、低劣甚至错乱的信息,阻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教育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执政党,要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在线化、移动式的价值观教育。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有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移动互联技術和新媒体工具来进行多元教育,通过加强与大学生之间在虚拟网络中的互动交流,与实体课程虚实结合,进行移动教育、实时教育,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学校搭建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践行的网络阵地中来。同时,学校在利用新媒体展开价值观教学时,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和各种新媒体资源,营造一个生动、趣味、开放、高效的全媒体型核心价值观学习环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实时互动,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以达到新媒体环境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和未来希望,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需要运用到哲学、教育、心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动态过程,理论和实践皆不可忽视,在具体的培育实践中,要不断调整构架和模式,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全员协同,全程教育,全社会共促,来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广泛践行,进而引领全社会形成共促共建共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41-43.

[2]李合亮,刘艳.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16-18.

[3]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0-80.

[4]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2013(10):11-13.

[5]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6]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4(8):109-111.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简介:王启浩(1985-),男,浙江上虞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线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