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优化继续教育机制全面提升课程培训效率

2015-01-14张三平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学分制继续教育

张三平

【摘 要】 学分管理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能有效促进教师在职业务提升,但也使教师面临新的艰巨任务。化解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局,寻找积极有效的实施路径,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的责任。

【关键词】 学分制;继续教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07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由此可见,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国家层面已经把继续教育提高到新的高度。

目前,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规定:每个注册有效期内完成不少于国家规定的360个培训学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等量学分,才能定期注册。

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在职业务提升,另一方面使教师面临新的艰巨任务。学分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让很多教师爱恨交加。如何有效解决学分制度建立和教学实施中的矛盾,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我们面对学分背景下教师培训实施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索,在曾广耀院长主持的《学分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课题中,笔者作为成员之一,在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对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实效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一、当前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局。

1. 校本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专业引领,教师动力不足。目前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由于学校小学生少,师资配置也不多,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就更少, 同行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没有他人经验借鉴,校本研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人才引领。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培训形式泛化,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同时,培训任务大多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教师缺乏培训原动力,收益不多,效果不佳。尽管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提高专业素质、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但是教师和学校的需求并没有在行动上最终促成教师培训成为现实。

2. 集中培训内容不系统,过程不够规范,大多流于形式。各级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一般根据自身师资条件、教学资源和经验来开设培训课程,很少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培训内容和课程开设大多盲目跟风,随意安排培训课程,教学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可言。既缺乏总体规划又忽略了教师的长远发展,对教师的岗位自我发展方式关注不够,甚至使得教师因为参与集中培训学习而导致工作上忙乱不堪等等。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活动,无法真正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久而久之,会使学校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 培训内容与教学现实相脱离,参训教师共鸣度不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研,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这更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要关注教师在岗位上的自我提高和发展。大部分老师认为集中专题培训的困难首先是没有时间,其次是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关注不够,教学内容空泛,培训意义不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培训内容与教师的教学日常工作现实相去甚远,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学的内容,其共鸣程度也可想而知。

4. 培训组织涣散,纪律松散,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物质。目前集中培训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培训。虽然由于学分管理刚性要求,教师有完成学分硬性任务的需要,很多教师勉强参加各级集中培训,但是由于一些基层培训单位组织不力,教师为培训而培训。逃课现象普遍,听课纪律松散,课堂打瞌睡、讲笑话、接听电话的多。加上授课专家课前准备不充分,专家自身学术造诣不够,形成台上“演独角戏”的现象,教学无双边活动,学员参与度低,培训效果不明显,浪费时间和金钱。导致国家教育法规无法落到实处,广大教师对自身责任感到困惑。

5. 培训管理缺位,组织不严,缺少有效的质量评估机制。一些基层培训机构由于缺乏必需的制度管理或管理制度不严,工作责任心没有跟上,培训组织管理不力,尤其是对授课教师缺少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单凭上课专家自身约束,很难提高培训实效。即使是名副其实的专家,也并不清楚自己的教学是否得到学员的肯定,哪些方面需要弥补。况且有些所谓的专家,自身水平能力欠缺,任务观念重,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满堂灌,观念陈旧,无视一线教师需要,无视听课学员反馈。这样缺乏良好评价机制的培训活动,学员大多反映不佳。

二、本课题拟解决的相关问题

1. 教师培训学分制的含义。①学分制。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在职教师学习需求和特点,规划周期内教师培训方案,规定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应当达到相应学分的制度。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专门文件规定。②教师培训。培训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根据教师成长的内在规律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基于特定的内容,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活动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要求,对教师作出一定时期内应当达到的学分规定。依据教师学习需求及其特点,规划周期内教师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并规定每门课程相应的学分。

2. 教师培训学分制的特点。①发展性、提高性。教师培训学分制体系的价值,从微观看,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和提高;从中观看,促进教师群体与学校的发展和提高;从宏观看,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提高。 ②针对性、适应性。针对学习者要求制定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适应学习者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学习需求和学习支持条件。 ③自主性、灵活性。学习者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所。 ④整体性、系统性。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学分量化、过程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3. 进行课题研究的理由。①中小学教师培训还没有成为常规教育,也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较多的学校校本研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有效性。②不少的教师教学理念陈旧,知识面狭窄,教法单一;不少的教师评上职称则高枕无忧,安于现状;不少教师课业负担过重,工学矛盾突出。③教师培训缺少科学安排,缺少规范操作,更缺少约束力;④教师培训中存在着忽视参与者主体性、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教师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应直接指向对教师发展的主体关怀,致力于建设教师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引领教师的专业反思与教育行动,目前做得不够。

4. 课题的研究目标。近年来,面对学分制建立的新背景,我们成立了课题组,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全面分析学分制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革。项目研究培训机制、培训评估、培训内容、培训手段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培训理念、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路径改革的措施,解决广大学员被动参训、学习主体性缺失与培训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以达到培训模式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自觉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5. 我们的实施途径。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缺陷集中在:一是侧重教师培训机制、体系、趋势、模式探讨,忽略当代教育观理念下参训者的积极性、需求性、主体性的研究;二是未能系统研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培训者的培训、培训内容的的综合化及系统化,培训形式的多样化,难以实现高素质教师、复合型教师培训目标。三是没有一支专门的高水平的专家培训队伍。针对这些缺陷设计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以期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本人主要针对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实效进行了相关探索。

三、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实效的做法

1. 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我们集中培训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三大类:公共课、专业课和学员参与课。公共课有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心理分析、教育观念改变、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案例分析、先进经验介绍、科研课题指导、校本研训引导、学术论文写作等;专业课有高效课堂、学科说课、教学观摩、经验介绍等;学员参与的内容有说课上课、小组讨论、经验介绍、论文写作、学习总结、案例分析、课后评价等。根据专业、学段、地域等学员结构状况,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结合往年学员反映,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培训内容,事前加强教师需求调研。课堂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2. 专家阵容的丰富性。为了充分挖掘教育素材,整合各方力量,根据教师培训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培训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培育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队伍。目前,我市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学的授课专家队伍,除本院的专职教师之外,从院外聘了数十名一线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小学校长、高校专家教授、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省市教研人员、主任心理医生等相关专业人士长期给学员授课,反响良好。本人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授课达20余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目前每年授课20次以上。由于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好,2012年入选湖南省首批“国培计划”教育专家,2013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国培计划”教育专家。

3. 培训手段的多样性。如何有效组织实施教学,培训手段的多样性很重要。在课程设计中,培训机构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摸清一线教师需求情况,及时掌握教育情境的变化,开设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授课专家要处理好听、说、看、写的关系、各种形式的比例及协调。听,即听专题报告、听专题讲座、听他人发言;说,即经验介绍、风采展示、与他人分享;看,即考察、观摩、欣赏;写,即汇报交流、梳理总结。只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才能架起学员与专家的沟通桥梁,实现专家与学员间具有实际作用和真实效果的交流。近年来根据学员反映,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学员参与的课程。授课专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确保培训扎实有效。

4. 授课形式的生动性。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真正伟大的培训者,不会试图把学员带进他个人知识的殿堂,而会将学员引到自己心灵的门口。培训就是不断让学员“钻木取火”,直到把他们心里的火把点燃。而要做到这些,无疑需要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改进授课方式,才能达成目标。要鼓励授课者大胆探索,丰富课程内容,弘扬个性特长,增强培训吸引力和课堂感染力。课堂要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授课。我在授课时一般做到精选案例形象生动,语言犀利引发震撼,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课件画面冲击视角,穿插游戏引发讨论,辅以教具增强实效。

5. 教学评价的及时性。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和组织能力,我们在每堂专题讲座结束,立即进行针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结构、手段、语言等六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问卷调查,逐项计分,辅以文字评价。在教师单次授课结束时立即进行调查时效性强,具体有针对性。对教师的文字评价既突出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学员问卷评价客观、具体、理性、及时,使得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大幅度提高。培训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整理计算出结果,学院定期召开专家会议,公布学员评价情况。每个专家认真研究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能以宽容、谦虚的心态看待学员的尖锐评价,及时改进和调整。

四、我们的工作体会和几点思考

1.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造福子孙的千秋伟业,是促进经济腾飞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改革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新的时代,我们时刻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人类教育的规律尚不很成熟,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去寻找教育教学自身规律,进一步明晰自身的责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逐步形成自己教学特色,丰富教育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荣誉称号。

2. 充分考虑培训队伍的全员性、构成的复杂性、培训目标的非学历性。由于当前学分管理制度对教师是一个政策刚性要求,教师参加培训的原动力不足,培训的对象各人的情况不甚一致,年龄性别、地域学科、兴趣爱好、需求愿望不同,学员构成复杂,同时又不是学历教育,学员主动性需要培训者激发。我在授课时,即使是同一个课题,讲课地点不同、听课教师专业不同,都要及时对内容做相应的调整。有些专家反映学员们的上课要求太高,学员们的听课素养太低,所以上课效果不好那是很正常的。当授课教师将关注重点放在为效果不佳找理由推脱时,不仅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有可能因为潜意识的抵触自身教学改进,更遭学员反感。

3. 充分研究学习对象,努力提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导向性、前瞻性。参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在学科知识层面上与授课专家没有明显的差别,教学内容要在实用性、导向性、前瞻性上下功夫。授课者不要着眼于传授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发他的思维。不要过分强调知识的严谨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感染他的心灵。不少同行认为,教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教学更需要的是严谨而不是“哗众取宠”。在语言感染力、趣味度上下工夫,那是与做学问背道而驰的。其实,真正的水平体现在深入浅出。学术和研究并不全是枯燥的、无趣无味的事,真正的成果从不拒绝鲜活充满激情的语言。

4. 创设良好教学氛围,以学员为本位,以活动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和学习氛围是最重要的环节,交流与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本位,辅以综合评价,效果方能落到实处。

5. 精彩的课程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学员需求、专家个性与呈现方式。授课的专家要想获得学员的认可,要抓住几个关键点:一是分析学员需求,有明晰的培训目标,培训之前对学员了解越多越好。二是课程内容要有自己的特色,准备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从个人生活经历,亲身感受出发。继续教育切忌照本宣科,多从自己融会贯通的知识和已思考成熟的理念中发掘对学员有用的东西。三是合理组织材料,科学设计教案,并安排好过渡,尽量做到浑然天成。四是设计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编辑:刘金华)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学分制继续教育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