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我国博士生招生中存在的歧视问题

2015-01-12高杨娃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博士生

高杨娃

摘 要:博士生招生是对博士生生源进行筛选的重要环节,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则是对博士生“再加工处理”的过程,招生的质量间接决定了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当前很多高校以“985”“211”等名校为限制对博士生生源进行筛选,这实际上是一种招生过程中的歧视。

关键词:博士生;招生歧视;招生问题

一、博士生招生中的歧视现象

我国博士招生可追溯到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实施之时,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六条中写道: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比较迅速,这也是到现在为止,我国对于博士生招生所提到的最为正式的招生标准,同时也是最为基本的要求。近年来对于博士生招生扩招也体现了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相当大程度的就业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博士生的数量与质量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受教育程度与文化发展水平。在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信息时代,更多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录用博士生、硕士生。然而在博士生的招录过程中存在了很大的问题与招生歧视:很多“985”“211”的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名校情结,非“985”“211”的研究生不予录取,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引进与流通。事实上,非“985”“211”的考生在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上并不比所谓有着“名校血统”的考生差。

二、博士生招生中存在歧视的原因

1.招生单位自主性较强

在笔者的研究中发现,这与我国博士生招生时,招生单位自主性较强有关。除年度招生计划须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下达外,其他都由招生单位自主设定即可。因此,在对于生源的选择上,很容易就出现了招生方面的歧视。

2.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取向

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直接会提出非“985”“211”院校学生不得录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各高校对于能够提升毕业就业率自然会更加倾向于选择有“名校血统”的学生,同时,为了解决自己学校的就业压力,更多高校选择“近亲繁衍”,在没有竞争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想要做出杰出的科研成果是很难的。

不止我国存在这样的问题,关于招生歧视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如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据英国《卫报》2008年1月7日报道,英国学校事务大臣吉姆·奈特(Jim Knight)于当天表示,英格兰的一些学校无视确保所有儿童具有平等入学机会的法规,而利用“招生潜规则”歧视贫困家庭。此外,2003年美国最高法院做出允许教育机构在录取学生时考虑他们的种族身份的决定。由最高法院做出的相关规定,少数族群学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好处,但也反映出美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招生歧视现象已经得到了执法者的高度关注。

三、更加公正、科学地选拔人才

在人才的培养中,并没有所谓的血统之分,而是要单独看一个人的科研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博士生的培养是应该区别于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真正做到择优录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让真正有才华、敢想敢做的人才脱颖而出,以此保证博士生源的质量。

除了各高校自觉性按照真正的人才需求进行招生,笔者认为适当地行政上施压更有利于博士生招生公正地开展。除了舆论监督舆论导向外,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行要求各高校不得以非“985”“211”等名校毕业为理由拒绝录取考生。

完善博士生招生机制,创建更加合理、公平、公正的招生制度,杜绝在招生过程中就存在的歧视现象,对于博士生生源的优化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只有把毕业学校、性别、年龄等与学术能力无关的因素都排除后进行的招生工作,才更能吸引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太洵.博士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与教学,2005,7(4).

[2]裴广一,曹洪亮.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的三个问题及改革探析[J].理论界,2010(11).

[3]刘英宰.美国高校招生对少数族群学生的影响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博士生
博士生课程“材料力学行为”课程思政的方法探索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迎春佳作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博士不唯论文 只是前进一小步
少走弯路.....
新形势下高校博士生党支部工作反思、透视与创新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博士如厕
大数据时代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的科研与生物科技海量信息供给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