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策略探讨
——以兰州大学护士学校为例

2015-01-07邢静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课堂秩序外向中职

邢静

(甘肃档案学校/兰州大学护士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1 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学生相比,中职生素质稍差,大部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学习动机、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佳,效率低下,成绩差,厌学、自卑、叛逆几乎成了中职生的普遍特征。如果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极易表现出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我们针对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兰州大学护士学校学生,主要采取分层抽样方式抽取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8份,回收率为96%。

对调查反馈的数据进行汇总,其结果与笔者经过观察得到的数据基本吻合。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行为见表1。

表1 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

由此可以看出中职生中存在课堂问题行为人数较多,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学生表示有过问题行为,有些学生则多达数种。

1.1 外向性问题行为

外向性问题行为指在课堂上比较容易被发现的问题行为,包括一些对抗性行为,如课堂上争吵、挑衅、和老师对着干等;还有一些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如随意说话、发出怪声、模仿老师说话、吃东西等;也有一些诸如玩手机、写别的作业、看课外书等行为。调查显示,外向性行为是中职生比较普遍的课堂问题行为。大多数学生无论学习好坏都表示自己或多或少存在外向性问题行为,只是轻重程度不同。

1.2 内向性问题行为

内向性问题行为指在课堂上不容易被发现,并不影响课堂秩序的课堂问题行为,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以及多疑、敏感,害怕被提问、烦躁不安等精神问题。相较于外向性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不易被教师察觉,不干扰课堂秩序,具有发现难、矫正难的特点。但这对学生的影响更大,会使其学习效率降低。

2 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2.1 中职生身心方面原因

中职生年龄一般为15~17岁,不仅有青春期中学生的普遍特征,还有一些自身所特有的心理特点。中职生基本上是中考失败的学生,都有考试失败、家人责骂、老师不重视以及认为中职学校学生低人一等的感受,他们频繁出现的课堂问题行为,与其自卑、焦虑、紧张、敏感和自我保护心理是分不开的。有的中职生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有的学生则因多次受到老师责骂而心怀怨恨;一些学生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这样便形成了中职生比较特殊且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此外,厌学情绪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2.2 教师教育及学校管理方面原因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有些行为不合适,也容易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见表2)。

2.2.1 师德水平 有的教师师德缺失,对待学生态度不端正,甚至辱骂、体罚学生,这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有些教师偏护优秀学生,对“差生”态度差,甚至冷嘲热讽或置之不理,使“差生”产生心理阴影。有些教师上课不严格要求自己,做不到为人师表,难以树立威信;有些教师备课不认真,消极怠工,举止粗俗,使得一些学生消极模仿或厌恶排斥。

表2 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

2.2.2 教学水平 很多教师只考虑教学任务,讲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调陈旧,缺乏教学艺术性和灵活性。大多数中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忽视学生接受能力,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感到乏味,厌倦上课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2.2.3 管理情况 很多中职教师认为,授课内容比较重要,对学生违反课堂秩序的行为不加以制止,使其变本加厉;有些教师温和胆小,上课时不看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难免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有些教师处理不当,会将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还有些教师喜欢训斥、威胁甚至恐吓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和课堂问题行为。

2.2.4 课程设置 有些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太合理,也容易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常见的是课程设置问题有:难度偏大,学生不易接受,导致厌学;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操作较少,课程安排不合理,引发课堂问题行为也在所难免。

2.3 环境方面的因素

2.3.1 家庭环境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又对孩子疏于管教,就会使孩子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很多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顾,成绩也不要求,只要不惹事、顺利混到毕业就行。价值观的冲突反映在课堂上,就会与教师的要求相背离,产生课堂问题行为也就顺理成章了。

2.3.2 社会环境 在信息社会中,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冲击着中职生的眼球,包括暴力、凶杀、色情、恐怖等低级趣味的东西。有的中职生自控能力不强,对信息分辨能力弱,有时会将网络电影或游戏里的动作和行为带到课堂上,从而产生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

3 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策略

3.1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对课堂问题行为加以预防

一个秩序井然的课堂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益无害的。要形成良好的秩序,就需要教师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课堂行为准则,明确课堂是学习的地方,使学生上课前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违反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行为规范,不仅会让学生明白教师重视课堂学习风气,上课时会有所顾忌,也会敦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

3.2 针对不同课堂问题行为采取不同应对策略

3.2.1 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 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很容易干扰到课堂秩序。对于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应该及时加以制止,防止扰乱课堂秩序。

(1)鼓励课堂上的良好习惯。利用正面的支持和强化来相对弱化课堂上的不和谐因素,使学生在正面力量的感染下,积极向良好的行为习惯靠拢。

(2)利用暗示的方法调控学生的课堂行为。当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严重时,教师可以采用暗示的方式,如眼神交流、手势或走下讲台在教室里巡讲等解决这些问题。

(3)适当地使用幽默。当面对故意挑衅行为时,教师最好不要动怒,应试着以轻松幽默的语调来处理,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松弛下来,不好意思再与教师作对。

3.2.2 内向性课堂问题行为 一般产生内向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都有心事,这些学生比较敏感脆弱,不适合当堂指出,应在课后予以帮助和矫正。通过谈心了解原因,诱导学生敞开心扉,缓解焦虑。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引导他们关注学习,进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3.3 调控好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3.3.1 积极营造适合中职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心理调节和行为规范有积极作用,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教室布置。应按照专业特点合理规划,设计与专业有关的内容,保持教室的整洁,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心理环境: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师讲课心情愉悦,学生就容易受到感染,不仅课堂问题行为很少,还能促进其学习与交流。

3.3.2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的整体素质包括师德水平、专业能力、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师德水平:良好的师德和职业操守,不仅能促进教师自身发展,还能在教学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专业能力:中职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灵活自如地授课。教学能力: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插入案例,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形象生动地传授知识。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师要培养管理技能,遇到课堂问题行为要沉着冷静,灵活处理。可通过点名与提问及时唤回学生的注意力,将问题消灭;课堂的巡讲与巡视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紧张感,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信号暗示可以消除学生的小动作;赏识与幽默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3.3.3 对中职生进行适度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就是聆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及时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回归心灵的健康。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认清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信心,从而对生活抱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课堂上认真听讲,努力得到老师的认可,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猜你喜欢

课堂秩序外向中职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如何组织低年级的课堂教学
论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进行班级管理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构建心理活动良好秩序,提高教学有效性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