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氏家书,治世真经

2015-01-07龙长吟

出版人 2014年5期
关键词:曾氏治学评点

龙长吟

清末民初,曾国藩家书为士大夫必读之书,今天依然如故。仅把曾氏家书当作治家格言,无疑将这部大书的意义狭隘化、固定化了。曾国藩家书“远不这般简单。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这样的家书,是成大功者教导亲人处世成材的真经,是书写者思想、观念、主张、人格、性情赤裸裸的袒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总会超越时空,作用于一切人:蒋介石的案头每天摆着“曾文正公全集”,毛泽东不但活用了曾国藩的建军思想,青年时期就熟读过曾国藩的家书。唐浩明从千多封家书中选出300多封,“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入手”进行评点,“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曾氏的心灵世界,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的确有救时弊、正风气、抚人心的作用。让我们跟着唐浩明的笔头,领略一下曾国藩治家、治学、治身、治人、治世的经验与体会吧。

治学真经。曾国藩是农家子弟出身的学者型高官。他的理想是当官,兴趣却在读书做学问。唐浩明说:“曾氏有一种学者情结,官至侍郎,身为统帅,似乎都不足以弥补未成学者的缺憾。他身后,王闿运的挽联中有一句话:‘经学在纪河间阮仪征而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王闿运的态度虽然有点不恭,但说的是实话……曾氏对儿子说过这样的话:吾不愿子孙做大官,但愿子孙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唐氏的断言,依据充分。作为农家子弟,他怀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光宗耀祖的理想,将儿辈序列按“甲、科、鼎、盛”编排,又有耕读传家、孝友传家、常保家运兴隆的愿望:相信“耕读传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为此,曾氏特别重视子孙的读书教育。

唐浩明告诉我们,曾国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治学思想:读书治学,不单纯是长知识,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欲求变中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器有洪纤,因材而就。次者学成,大者天授。唐浩明解释说:“器局者,胸襟也,度量也,见识也,多半来自于天赋,少半来自于修炼。”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用烹调之法喻治国之道,曾国藩则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用烹调之法明治学之计。出于实用,曾国藩要求纪泽除读四书五经、大家诗文外,还要读一些地理书,尤其要学好外语,还专门聘请了两个英国人担任家庭教师。唐浩明认为,曾国藩这种“重实学而不重虚名”的家庭教育和治学思想,是后来儿孙辈代有名人的重要原因。

唐浩明认为,曾国藩对学问中事,许多回答非常内行,不乏创见。他提出文章“条理、意义、辞藻”的三条基本标准和好散文“气势、识度、情韵、趣味”四条标准,与桐城派领袖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说有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对散文理论有重要贡献。为了读者阅读方便,唐浩明《评点“尚书”之古今文》时,把六经中的这一大案的来龙去脉、古今分辨、各自的价值和真伪之考,说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唐浩明的评点,总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引申、发挥、补充、甄别,每篇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很是不易。

曾国藩从不孤立地谈治学,其家书还常常涉及到如何读书与如何做人的根本问题。在《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中谈到“聪明”时,一方面承认聪明对于学生的重要,因为聪明是一个人记忆力、理解力、反应力的综合表现;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光有聪明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要有毅力、品格、胸怀、体魄和好的性情。唐浩明列举了以“聪明”自负的人在做人做学问时的种种表现与弊端,特别提醒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很值得每个读书人记取与玩味。

治家真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治理好了,社会的细胞健康了,社会风气、国家治理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如何治家,如何处理家庭中亲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与亲朋、与邻里乡党的关系,如何让后代健康成长,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是常绕笔端,喋喋不休的话题。

唐浩明从四方面归纳了曾氏“持身守家之道”:一,守勤敬。二,守俭。三,求阙。四,善待亲朋。每一项,唐氏补充了大量实例。比如节俭,曾国藩家书说得非常具体,连妻子、女儿、媳妇一年做多少双鞋子都有具体的规定。欧阳夫人在总督衙门带头纺纱,并与众媳妇、女儿定下每天纺纱的指标;她掉了一只银挖耳勺,为此还哭了三天。唐氏禁不住赞曰:“此种家风,与世上许多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争财斗气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唐浩明的评点,不但补充了大量材料,而且自己有重大发现,因而是上乘的评点。他对封建社会妇女地位问题的分析很独到。“五四”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三从四德”的枷锁下,旧时代的妇女深受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人格、尊严和自由全被剥夺了,过着奴隶般的日子。然而唐浩明并不作如是观,他有重大的新发现:“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封建社会有一个信条,百善孝为先。“在孝的面前,父与母处于同等地位。结婚仪式的拜高堂,拜的是并座的父母。做官的儿子为父母请封,父亲……母亲……的地位也是一样的。”父亲母亲死了,儿子为父母守丧,都是一个样:守丧三年。“中国的女人便在这样的时候为自己争得了体面和荣耀……在做儿孙的男人面前,女人一样地受到尊敬;培育了优秀男人的女人,一样地赢得社会的敬重。”这等道理一经唐浩明说穿,我们就豁然开朗:若不是封建伦理道德自身的调剂与平衡,男女地位长期地、过分地失调,封建社会如何能够有数千年的稳定呢?唐浩明这一发现不仅属于伦理学的,而且也是社会学理论的重大发现。

治身真经。曾国藩的治身,包括修身、正心、养生三个方面。修身,主要包含提高素养、修炼人格等内容。修炼人格即曾氏所说的“明心”,是修身的核心。去贪欲,灭嫉妒,心地干净,是明心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写诗还是治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对曾氏的观念,唐浩明解释说:“所谓胸襟,是人们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吐纳。”人生的意趣建筑在胸襟之上,恬淡冲融的意趣只能建筑在豁达光明的胸襟之上。

曾国藩还告诫子弟,修身之要,是磨练出好的性格,“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这话说得入骨三分。试看,哪一个平民百姓不是因为懒惰而致贫,哪一个知识分子不是因为傲气而致败?曾国藩说出了真理,唐浩明的评点凸显了真理,阐释了真理。

养生保健是治身的重要内容。曾国藩养生有六法:饭后散步,临睡洗脚,不烦恼,静坐锻炼,常练习射箭,早起吃白饭不吃菜。此外还有晚上不吃荤,平时多吃蔬菜等等。曾氏特别重视静坐这个独特的养生法。唐浩明介绍说,曾国藩“每天不管多忙、多乱,都要抽出一时半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收心定神”。

治人治世真经。治学治身的最终目的是治人、治世。关于治世,曾国藩在奏折中说得最多,但那是对上面说的;家书则是对亲人说内心话,推心置腹,比起奏折来,更直白,更真实,更有揣摩与效仿的价值。

曾国藩一生,文治国,武治军,不愧为治人治世的高手,对今日的官员仍不乏参考价值。他爱护和尊重下属,既不放过下属的缺点,也注意树立下属的威信,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他有一句治人的名言:“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如何对待悍将?曾国藩的办法是两宽两严:利与名宜宽,礼与义宜严。如何对待父母官?曾氏教给在家管事的老四一个原则:不远不近,不亲不疏。如何使用有才无德者?曾国藩的办法是“亦当不没其长,而稍远其人”。如何带兵?曾国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这一理念为后来毛泽东“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的军事思想提供了最初的养料。

唐浩明的评点深得曾氏之堂奥,有时书卷气十足,有时没有一点书卷气,绝对讲究实用。对这些治人之道,他幽默地说:“可为大大小小的公司老总们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曾氏治学评点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分期付款
书评点讯
教育家朱九思的治学观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翻译擂台(116)评点
曾国藩:十年征衣
治学与为人